1935年6月,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在川西懋功勝利會師。好不容易的會師應該說是一件好事,雙方也度過了一段蜜月期。然而之后的事情進展卻出現了大反轉。張國燾反對中央關于紅軍北上建立川陜甘蘇區根據地的決定,并率部南下川康,甚至另立“中央”。
而在這當中,紅一方面軍中有四位將領不愿意北上,支持了張國燾。
第一位李卓然
李卓然1922年在法國勤工儉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在蘇聯學習工作。回國后,他去了中央蘇區,擔任過中華蘇維埃主席毛澤東辦公室主任、中央局代秘書長,深受主席的信任。
長征開始時,他擔任的是紅五軍團的政委,在遵義會議期間,他支持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
懋功會師后,他調入了紅四方面軍,擔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副主任及前線政治部的主任工作。在張國燾南下的時期,李卓然曾一度選擇了錯誤的道路,但他及時覺醒,為后來紅四方面軍的重新北上做了大量工作。其實,當時對于這場風波,很多紅軍高級將領都不明就里,搞不清怎么回事,只能服從命令南下。后來很多同志都證明,李卓然在張國燾的南下問題上是受到冤枉的。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李卓然并沒有上陣殺敵,而是擔任了宣傳部的負責人。期間,創辦了大眾讀物社和西北局機關報《邊區群眾報》,為邊區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宣傳、文化、教育工作作出了貢獻。
建國后,他曾任中宣部副部長兼馬列學院院長。從1959年以后,他已不再分管實際工作,媒體也很少報道他。
第二位何長工
何長工資歷也是非常老的,他1918年畢業于湖南省立長沙甲種工業學校。1919年,參加了“五四”運動,年底去了法國勤工儉學,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7年,他跟隨毛主席參加秋收起義,他的名字“長工”,也是毛主席幫他起的。他是一位老井岡,不僅是資歷,關鍵在于他是受到絕對信任和重用的。擔任過軍長,工農紅軍學校校長、紅五軍團第13軍政委、粵贛軍區司令員等職。長征中,何長工任教導師政委,紅九軍團政委。
然而,在關鍵時刻,何長工沒有選擇支持跟隨多年的毛主席,而是選擇跟隨了張國燾。對于何長工的選擇,毛主席尤其痛心,但也無可奈何。
抗戰期間,何長工離開了部隊,在大后方負責教育工作,擔任過抗大副校長。
抗日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中央決定將抗日軍政大學搬到東北,并改名為東北軍長大學。不久后,何長工先后擔任副校長和代理校長,緊接著又擔任東北軍工部部長。
建國后,何長工任重工業部副部長兼航空工業局局長,地質部副部長,解放軍軍政大學副校長、軍事學院副院長等職。
你要說他受影響吧,也的確擔任過多個要職,要說沒有受影響吧,他也的確從抗戰開始就離開了一線部隊。
第三位邵式平
他是江西弋陽縣邵家坂人,或許很多人對他不熟悉,但他卻是我黨我軍早期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著名的農民運動領袖。
早年間他在弋陽縣立高等小學讀書,與方志敏同窗三載,結為摯友。后來他又先后考入了南昌一中以及北京師范大學史地系,期間受進步思想的影響,踏上了革命的征途。
他曾在江西搞革命活動,組織農民運動的開展,與方志敏、黃道等領導弋(陽)、橫(峰)農民武裝起義,建立工農革命武裝,實行土地革命,開展游擊戰爭,創建贛東北革命根據地。
當年蘇區流行一句順口溜,叫:上有朱毛好主張,下有方邵打豺狼。“朱毛”自然是指朱德和毛委員,而“方邵”就是指方志敏和邵式平。
1930年7月,贛東北紅軍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他任政委、政治部主任。還曾參與組建閩贛蘇區,任閩贛省蘇維埃主席、閩贛省委書記、閩贛軍區代政委。之后,他奉調去了中央根據地工作。
長征剛開始的時候,他任中央軍委縱隊(即紅星縱隊)參謀長和政治部主任。可見,這個級別已經不低了。懋功會師后,兩次發言支持張國燾南下路線,走了一段彎路,鑄成終身的遺憾。
抗戰期間,他擔任陜北公學教育長、抗日軍政大學第二分校副校長。后來,奔赴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任邊區政府糧食局局長、晉察冀邊區政府工商局局長、晉察冀邊區政府四分區專員等職。
解放戰爭期間,他在東北地方工作,先后任中共遼吉省委副書記兼軍區副政委,中共嫩江省委副書記兼軍區副政委,西滿財經委員會副主任,東北財經委員會、計劃委員會副主任。
部隊南下途中,毛澤東親自點名,讓他擔任江西省第一任人民政府主席。可惜,在1965年就英年早逝了。
第四位羅炳輝
電影《從奴隸到將軍》的主人公羅霄的原型就是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高級將領、軍事家羅炳輝。他早年間因為生活所迫而去了云南的唐繼堯部當兵,參加了討袁護國戰爭和北伐戰爭。
也正是在長期的舊軍隊里,讓他看不到任何希望。后來受革命的影響,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然后遵照黨的指示,指揮以吉安為中心的贛西數縣武裝起義,參加了紅軍。
1930年長汀會議后,羅炳輝被任命為紅12軍的代理軍長、軍長,后又被任命為紅9軍團軍團長。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開始長征。羅炳輝率紅9軍團突出重圍,搶渡湘江,在毛澤東的指揮下,進入西南地區。
然而,羅炳輝在草地分裂時,曾公開站出來支持張國燾的南下主張。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羅炳輝奔赴華中抗日前線。1938年,被任命為皖南新四軍第一支隊副司令員,與司令員陳毅并肩戰斗,打擊日軍。后來,他又升任第五支隊司令員。皖南事變后,他被任命為新四軍第二師的副師長。
不過由于多年艱苦的戰斗,羅炳輝患上了嚴重的高血壓病。
解放戰爭開始后,羅炳輝任山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兼新四軍第二副軍長。然而,在1946年,他去因腦溢血而去世,終年49歲。
羅炳輝雖然在長征時期走了彎路,但瑕不掩瑜,他對革命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是不可磨滅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