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背景介紹:股骨頸骨折是老年患者比較常見的骨折之一,也被稱為人生中的最后一次骨折。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首先選擇手術治療。對于身體情況較差、無法耐受手術者,則采用保守治療。然而,手術后的疼痛管理一直被醫生和患者所關注。良好的鎮痛措施對于提高患者術后康復、減少并發癥發生以及提高手術效果和患者預后有著至關重要的關系。
目的
髂筋膜阻滯技術作為一種局部麻醉技術,可在圍術期和術后提供快速、安全、有效的鎮痛,已被廣泛應用于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鎮痛管理中。超聲引導下的髂筋膜阻滯技術定位更準確、安全、可靠,從而改善鎮痛效果。本研究旨在通過分析2023年5月至2024年4月期間100例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評估超聲引導下的髂筋膜阻滯在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鎮痛效果。
方法
研究設計和目標: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觀察性研究設計,評估超聲引導下的髂筋膜阻滯在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鎮痛效果。研究時間為2023年5月至2024年4月。
一般資料:選取2023年5月至2024年4月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年齡范圍在60歲至85歲之間。隨機分為兩組:阻滯組和對照組。
超聲引導下的髂筋膜阻滯的方法和定位: 在超聲引導下,麻醉醫生使用超聲探頭在腹股溝韌帶上方識別定位髂骨、髂肌及縫匠肌、腹外斜肌,髂肌的上方即為髂筋膜,穿刺針刺入髂筋膜注入局麻藥0.25%羅哌卡因30-40ml,可見麻醉藥沿著髂筋膜擴散,髂肌被推向下方。
鎮痛評估指標:術后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進行評估,VAS得分范圍從0到10,其中0表示無痛,10表示最劇烈疼痛。同時記錄鎮痛藥物的使用量、鎮痛效果評估得分和術后惡心、嘔吐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數據收集和統計學分析方法: 收集的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連續變量將用平均值和標準差表示,而分類變量將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適當的統計方法,如t檢驗或χ^2檢驗。P值小于0.05將被認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本研究納入了100例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其中超聲引導下髂筋膜阻滯組包括50例患者,對照組包括50例患者。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體重指數(BMI)和手術類型等基本資料在統計學上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鎮痛效果分析: 超聲引導下髂筋膜阻滯組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術后24小時內,超聲引導下的髂筋膜阻滯組的視覺模擬評分(VAS)平均為為3.6±1.2,而對照組為5.6±1.4。在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鎮痛藥物使用量及術后并發癥方面,超聲引導下的髂筋膜阻滯組明顯少于對照組。
并發癥和不良事件情況:在神經阻滯組,術后病人比較舒適,未發現嚴重并發癥或不良事件的發生。對照組中,有3例患者出現惡心嘔吐,但無需特殊處理。
通過對100例全髖關節置換患者的分析,觀察到超聲引導下的髂筋膜阻滯在全髖置換術后具有顯著的鎮痛效果,能夠顯著降低術后疼痛,并減少鎮痛藥物的使用量。該阻滯技術用于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鎮痛,效果安全可靠。
超聲引導下的髂筋膜阻滯在成功率和定位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通過超聲影像,麻醉醫生能夠清晰地看到髂筋膜的位置和周圍組織結構,從而準確地完成神經阻滯操作。操作簡單,效果安全可靠。
結論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超聲引導下髂筋膜阻滯作為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鎮痛,具有明顯的優勢,能夠顯著降低術后疼痛程度并減少鎮痛藥物的使用量,不但可以提供個體化和精準的鎮痛方案,而且成功率高,效果安全可靠。這一技術為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的術后疼痛管理提供新的選擇,并加速術后快速康復。
山東省高密市中醫院麻醉科 王秀梅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里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