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權歸新華社及相關記者所有,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閣”所有。原圖文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略有刪減。媒體類平臺需本人同意后方可轉載!
學生在檢查水稻播種質量 1954年 趙淮青攝
教師徐懷文(右三)講解播種機實地調整播種量的問題
寧夏省在1952年春季成立了機耕學校,為國營農場培養拖拉機手和農場管理干部。這個學校分拖拉機駕駛和農業財務兩科,共有學生220多人。校址設在寧夏省國營靈武機械農場內。
敏鐘杰攝
寧夏國營靈武機械農場1954年計劃播種水稻13000多畝,在5月25日已開始播種。農場有土地8萬多畝,有拖拉機、聯合收割機以及其他各種大型農具100多臺,是當時西北區規模最大的機械農場。
1959年
1958年,由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灌溉研究所和寧夏農業科學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土壤改良試驗站,在平羅縣大興墩的一塊7分多惡性白僵土上,第一次試種水稻成功,結束了白僵土不能開發利用的歷史。
1959年 哈治平攝
寧夏師范學院在銀川市郊北塔區開辟了一塊試驗農場。學生們每周勞動兩個下午,教師每周勞動一個下午。
1959年 哈治平攝
吳忠市吳忠人民公社機械農具修配廠為各生產隊制造的打稻機。
1960年 哈治平攝
平羅縣前進公社社辦農業中學是1958年初創辦的,全校師生邊學習、邊生產,到1959年耕地面積擴大到500多畝,收獲的糧食除留足口糧、籽種、飼料外,還賣給國家余糧5萬多斤。
1961年 哈治平攝
靈武縣梧桐樹公社史壕大隊第二生產隊,放假回家幫助秋收的小學生們正在田里拾稻穗。
1962年 石觀達攝
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廳派出飛機,幫助人民公社生產隊防治稻瘟病。
王新著攝
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著名的水稻專家丁穎應寧夏農學會的邀請,率領水稻技術考察團,于1963年8月上半月,到寧夏黃河灌區種水稻的公社和國營農場進行了考察和指導。
1972年 陳思禹攝
“土專家”丁學禮(左二)幫助青年社員掌握水稻塑料薄膜育秧的規律
吳忠縣古城公社古城一隊科研小組成員在自治區農科所人員的幫助下,研究自己培育的新品種“古城一號”水稻生長情況。
1978年 陳思禹攝
68歲的農民農業專家丁學禮,在寧夏引黃灌區試驗成功麥稻兩熟。十幾年來丁學禮在改革水稻栽培技術、良種選育上都有突出成就,被選為寧夏農業學大寨的勞動模范。
1978年 陳思禹攝
靈武縣不斷提高科學種田的水平,許多社、隊建立了溫室,積極引進水稻無土育秧新技術。
1980年 陳思禹攝
吳忠縣東風公社為了切實搞好科學種田,開辦了由公社和大隊兩級干部參加的農業科學技術學習班,請農業技術員當教師,定期講授有關農業科學技術知識。
1984年 陳思禹攝
承寧縣養和鄉王太村的糧食專業戶團團圍住來傳授技術的水稻專家王德(左二),向他請教如何種好雜交水稻。
1988年 陳思禹攝
寧夏農學院副教授、水稻專家胡子誠(左),先后培育出“寧梗5號”、“寧梗7號”等優良品種。其中“寧梗7號”已成為寧夏的主要水稻品種,連年獲得穩產、高產。
1995年
中衛縣農民企業家韋永貴,出資10萬元買下中衛縣北部騰格里沙漠南緣2800畝荒漠的開發治理權。首期開發治理的500多畝農田有380畝種植了水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