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 超/南京致遠外國語小學樂山路分校
王 晨/南京市南湖第二小學
“跨學科”一詞,在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出臺之后激起熱議。這個對很多教師而言的新名詞,被寫進了義務教育課程的基本原則之中。該原則明確提出:“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加強綜合課程建設,完善綜合課程科目設置,注重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強化課程協同育人功能。”可見,跨學科學習不是學科課程的簡單補充或可有可無的裝飾,而是對學科課程的超越與升華。讓學生置身真實情境,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對學科素養和跨學科素養的落地與培養。
創設真實情境——以跨學科的方式建設樂山農場
跨學科學習需要有真實的情境,學校的“樂山農場”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為建設理念,以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為實施藍本,利用學校教學樓屋頂建設了占地面積不少于1畝的花園農場,其中有廊架、菜園、溫室、動物養殖區、堆肥箱、自動灌溉系統等設施。為學生的自然教育和跨學科教學活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場所,使其成為學校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實踐場域。
這里是學生辛勤耕作的一方天地,澆水、施肥、除草、松土,這是初期的樂山農場給學生帶來的體驗性課程實踐。學生每周都會排著隊來到農場,頭戴草帽,腳踩黃土,完成40分鐘的田間維護工作;并且會在春天來到自己班級的耕耘區撒下種子、種下幼苗,然后默默守護他們的農作物,和它們一起悄悄生長;待到豐收季節,農場上的班級種植區全是學生活動的身影、歡快的笑聲和滿地的玉米、土豆和稻米,學生體驗了1次完整的植物生長過程。
這里是學生潛心研究的實驗場,在跨學科方式的引領下,在勞作過程中,農場的生態環境在不斷改變,植物的生長、動物的出現,各種現實問題接踵而來,這使得學生由勞動轉向了探究,由探索從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由解決小問題到探索大問題,優化解決方案。跨學科學習在樂山農場這個真實的情境中自然地發生與發展。
引出真實問題——以跨學科方式融通科學與勞動課程的核心素養
跨學科學習不僅要有真實的情境,還需要能有從這個真實情境引發的真實問題。不僅能有真實問題,還需要能引發學生可以解決并指向其核心素養發展的真實問題。農場是一個真實的場景,那么只有學生在這個場景中開展實踐之后才能逐步引發出問題。因此,在農場中首先開展的是勞動課程中“農業生產勞動”任務群,其目的就是讓學生融入農場的生產教師之中,再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由《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農業生產勞動”任務群的素養表現(表1)可見,參與種植活動是其主要的學習方式,這正好與樂山農場的情境創設相契合。
而在科學課程中,不僅有與植物生長相關的“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生物體的穩態與調節”“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生命的延續與進化”等學科核心概念,還有“物質與能量”“結構與功能”“系統與模型”“穩定與變化”等跨學科概念,以及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態度責任等核心素養。因此,樂山農場以跨學科的方式將科學與勞動課程融合在一起,通過勞動過程引出真實問題,如怎樣為蔬菜保溫、怎樣為黃瓜搭架子、怎樣在陽臺的空間中種植、怎樣水培青菜等,學生通過科學探索研究這些真實問題,再在真實環境中解決問題,形成如圖1所示的探索歷程。
親歷解決真實問題——基于跨學科概念的實踐活動
正如泰戈爾所說,“不能把河水限制在規定好的河道里”,當然學生也不能被禁錮在書桌上和教室里。樂山農場中的真實問題把學生引向課外,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走向實踐,拓寬知識來源,獲得獨特的體驗,提升思維和認知。在這樣的育人理念下,我們圍繞各個年段學生可以解決的真實問題設立了面向不同年級的跨學科學習主題(表2)。
不僅有真實的問題解決,在每個主題的活動與實踐中,跨學科概念還是該活動的引領和指向。以5年級的“一米菜園大比拼”為例,該主題是學生心目中的“明星課”。一米菜園是樂山農場中的一片種植區域,由若干塊均為1?m×1?m的菜地組成。5年級學生在這塊區域里圍繞“怎樣才能實現高產高收益”的問題展開實踐。
圖1 “樂山農場”跨學科實踐探索歷程
界定任務,明確問題——物質與通車
這個問題既是結果,更是開端。首要環節就是界定任務,明確問題。這時教師不是一味強調最終結果,或是放開讓學生隨意做,而是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理解任務中的重要信息和關鍵要素。比如“時間有限制嗎?空間如何利用?100元資金如何使用?”讓學生不僅意識到要用科學的方法提高產量,而且意識到物質與能量的關系,以及投入與輸出的關系。
初步設計——系統與模型
明確問題之后,學生會發現解決這個問題并不簡單。小小的1平方米也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涉及到植物生長的方方面面,盲目動手只能面臨失敗。學生因此學會了思考、分析和商討,他們從時間、空間、植物和資金多個方面對整個系統進行設計。為了能在45天內實現收獲,學生對時令蔬菜瓜果進行調查研究,了解可以選種怎樣的植物?哪個品種植物的產量比較高?從哪里能獲得植物的種子或幼苗?為了能充分利用空間,學生對1平方米中能種植多少植物進行測量和計算;在選定了植物之后,學生還要對其種植和養護方法進行調研,了解如何才能成功種植,最后還需要對100元的資金使用方案進行思考。在必要的情況下,教師會要求學生先用廢舊材料搭建模型,以展示他們的方案。當然,學生需要將所有這些思考落實在最終的種植方案里,并在小組內分工,設定好每日的養護計劃。雖然學生的初步方案中存在很多問題,但教師并不立即給他們指出,因為這些問題正是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的關鍵。
實施與改進——穩定與變化
在完成方案之后,學生開始行動起來。他們買種、松土、測量、下種、澆水,忙得不亦樂乎。教師時不時地提醒學生觀察和記錄。學生欣喜地看著綠芽破土而出,小苗一天天長大,他們意識到植物如預料中那樣穩定地生長。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選用密植提高產量的小組發現他們的植物越長越慢;而采用立體種植架的小組也不順利,雖然會多出上層種植空間,看上去有提高產量的可能,但不少學生發現種植架的高度太低影響了下層植物的采光,而種植架太高的小組又出現結構不穩,有垮塌的風險問題。這些變化的出現引發了學生對新問題的討論,每個小組針對自己的問題進行研究,調整方案,并持續觀察。學生逐漸意識到微小的變化都有可能影響最終的結果,意識到每日觀察記錄的重要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不再害怕會出問題,他們意識到問題的出現和解決將幫助他們更接近成功,他們也發現任何一個系統都不會一成不變,穩定中蘊藏著變化,而變化或許能帶來更大的生機。
展示成果,評價反思
都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一個最終結果的交流與展示,那過程也會顯得尷尬無趣、毫無目的。所以在45天之后的最終展示環節給學生帶來的是滿滿的儀式感、成就感和反思。最終哪個組的產量高已經不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紛紛說起自己這段時間的收獲,遇到了哪些問題?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沒有解決?還能怎樣改進?小小的1平方米空間,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讓孩子在失敗中成長,反思總結,從而進行進一步的迭代。
?以跨學科的方式反思教育
在樂山農場里,每天都能看到學生勞作的身影,每天都發生著真實情境下的探究與實踐,每天都引發學生的思考與行動。在這其中不僅僅是科學學科跨學科概念的體現,更有其他各個學科的核心概念在這片農場交織輝映。每一次實踐活動既有學科的內部需要,又充滿著跨學科協同,共同解決問題的需求。
當學生需要合作查找資料時,信息技術學科就需要及時運用和介入,當學生需要描述種子發芽的過程時,美術、語文、數學等學科,可以及時補充,學生可以通過繪畫畫出農場植物的樣子,通過文字記錄種子發芽日記,通過數學分析計算1畝蔬菜的綜合產量等。以科學學科為基礎,與其他學科共同融合,讓學生以更大的視野解決真實情境的問題。跨學科融合,校內外結合,以更完善的多學科知識儲備,解決真實問題。同時,教師要做好前期的教研和準備工作,建立跨學科教研活動機制,多學科教師協同參與,形成完整的學習鏈。
總之,基于跨學科理念及跨學科概念建設的樂山農場是非常好的跨學科課程實踐資源,在城市大樓間有這樣一片綠意,讓師生實踐跨學科的教學方式。期待學生能在農場里頭頂陽光,腳踩泥土,沉下心來,種一片夢想。
編輯、排版 | 孟想
來源 | 《中國科技教育》2024-6專題,編輯:畢晨輝
一校 | 孟想
二校 | 王藝婷
三校 | 朱志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