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8天,即9月26日至10月6日,長達11天的WTT北京大滿貫即將開打。
這是WTT最高級別的賽事,積分最高、獎金最多、實力最強,因此一直備受關注,參賽人數非常多~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好手都來了。
在中國主場的比賽,中國乒協當然不會放過機會,又出錢又出力的,主場之利,不用白不用,肯定會盡量多地派球員參賽。
畢竟,在主場參賽不用東奔西跑,省去了很多機票錢和差旅費,成本大大降低,多幾個人參賽也沒太大壓力,所以,能參加的盡量參加。
這不,在中國女乒方面,這次我們一下就派出了16人參賽,分別為:
孫穎莎,王曼昱,王藝迪,陳幸同,錢天一,蒯曼,石洵瑤,何卓佳,縱歌曼,覃予萱,陳熠,李雅可,徐奕,楊屹韻,劉煒珊,王曉彤。
其中,前10人直接進正賽,后6人要從資格賽開始打。
你看:
這16人的隊伍,浩浩蕩蕩的,很有氣勢吧?也就是在主場,其它地方的比賽還真沒見過這么多人參加。
但是,看似參賽的人很多,可也不是隨便誰就能參加的,尤其是從“新增的從來沒打過大滿貫”的這些球員來看,教練組對入選球員的選擇還是有標準的~并不是一味只按世界排名。
那么,具體有哪些入選標準呢?
從“新增的這些球員”來看,大致有以下三個標準:
一、標準1:適齡的青年隊選手。
在這里,“適齡”這一點很重要。
對于年輕選手來說,什么叫“適齡”?
那就是,以4年之后的奧運會為基本標準,到那個時候正好處于“好年齡”、正值當打之年的年輕選手,就是“適齡的”。
很明顯,當前的這個年齡段,就是以“20歲上下”更為合適~4年之后,24歲上下,正是最能打的時候。
當然了,在此,很多人可能又會說了:
“人家日本女乒十五六歲就已經開始挑大梁了,我們20歲太晚了!”
其實,這種說法也不盡然。
畢竟,中國女乒與日本女乒的培養機制是不一樣的:
1、日本女乒就是走“年輕化道路”的。
由于急于要與中國女乒競爭,恐怕被越拉越遠,所以,她們只能想方設法、急吼吼地“斷層培養”,爭取能“盡快成材、趕緊上路、越快越好”,先跟上我們的腳步再說。
畢竟,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她們等不及像中國女乒那樣“一板一眼”地來慢慢培養了,心里急得發慌,所以就要趕緊來。
如果她們也像中國女乒一樣“手里有糧”,她也不急。
2、而中國女乒這邊呢:
由于底子厚實,打球的人多,能打的主將不少,所以說,在人才培養上不會太著急:
能有“不世的天才”更好,如果沒有呢,那就按照規律一步步來吧,等到你長成個了,能打的時候再打,不會“拔苗助長”,那樣也沒啥用。
所以說:
兩個協會的培養機制不一樣,日本女乒的16歲,也就相當于中國女乒的20歲~在“運動年齡”上是差不多的,也不能只看“生理年齡”。
而從我們這次“新增的大滿貫球員”來看,其中:
蒯曼,陳熠,徐奕,縱歌曼,覃予萱~這5人基本就是屬于這個標準的:20歲上下適齡選手,是重點培養對象,會多給機會。
二、標準2:最近比賽表現不錯的選手。
即,除了要重點培養的適齡球員之外,另外一個入選標準就是:
最近比賽打得越好,就越有機會入選~鼓勵你積極上進,自覺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畢竟:
我們球員太多,教練太少,根本顧不過來,這樣,球員自己的“自覺性”就非常重要了~教練顧不過來,看你能不能自覺去練、不偷懶?
這就像上學一樣:
一個老師帶一大群學生,精力有限,那就只能先照顧“重點學生”,其他差一點的就可能顧不上了~這樣,自覺性就很重要了。
那么,如何調動起學生的“自覺性”呢?
那就是:獎勵那些“成績好、進步快的”~誰進步最快就嘉獎誰~這樣,積極性就慢慢起來了。
學生上學如此,球員打球也是如此:
對于教練顧不上的那些球員,一個標準就是:誰最近比賽“表現好、進步大”,誰獲得的參賽機會就多~有了好機會就給你,這樣也能逐步調動起積極性。
在這次新增的大滿貫選手中,像:
石洵瑤,楊屹韻,王曉彤等,最近表現都不錯,所以就會多給參賽機會~不過,韓菲兒有點可惜,最近打得也不錯。
三、標準3:“老的”和“小的”就暫時先不給機會了。
這一次,像世界排名比較靠前、本來在入選大滿貫范圍之內的兩位選手:
27歲的張瑞和16歲的丁怡婕,都沒能入選,順延一位,把機會讓給“符合上述兩項標準”的選手了。
由此也可看出中國女乒教練組的一些意圖,即:
現在主要還是以“培養年輕適齡球員”和“鍛煉中生代球員”為主,如果年齡偏大或偏小,暫時就要先放一放,不怎么給機會了,畢竟,參賽機會有限,分配不過來~這也是一個大趨勢。
綜上所述:
北京WTT大滿貫即將開打,中國女乒這次參賽人數非常多,而從這些新增的球員中,也能看出新奧運周期內中國女乒教練組的一些規劃和意圖。
總之,加油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