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持續推動研究所青年科研人員多學科交叉,進一步拓展科研寬度,深化縱深發展,強化科研中堅力量,擴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影響力,中國科學院青促會地環所小組秉承和發揚研究所《古今風云》論壇的精神與風格,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籌辦《古今風云·青年論壇》。論壇將通過多學科融合,擴展科研維度,孵化新思路、新方向,打造青年學者蓬勃發展的新勢力、新局面。
《古今風云· 青年論壇》第十六期將聚焦東亞—中亞黃土與多時間尺度古氣候變化。歡迎各位老師和同學參加!
時間:2024年9月19日(周四)9:00-12:00
地點:巖心庫大樓1102會議室
邀請人:康樹剛、劉星星、章澤科
受邀專家及報告題目
*備注:25分鐘報告+15分鐘交流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黃土科學全國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青促會地環所小組
中國科學院青促會地學分會
邀請專家個人簡介
李國強,蘭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萃英學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項目獲得者,主要從事釋光測年與古環境變化研究。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作為骨干參與科技部重大專項、基金委重大項目、國際合作重點等項目16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國際SCI期刊發表論文33篇,含一區論文21篇,發表論文被引用1800余次,成果也被寫入8部國際教科書或學術專著。獲選青藏高原研究會第十四屆“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甘肅省“杰出青年基金項目”、“隴原青年英才”、“隴原青年創新創業人才”等省級人才稱號。擔任中國地理學會地理測年技術分會委員、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干旱半干旱區資源研究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冰凍圈科學學會(籌)冰凍圈與第四紀研究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青年地學論壇理事會理事,擔任SCI一區期刊《Journal of Earth Science》、《iMeta》以及《地球環境學報》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編委或青年編委。
孟先強,博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第四紀氣候與環境演化與沉積碳匯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青年基金1項,參與第二次青藏科考等多項項目。主要學術成果包括:(1)研發了一系列沉積物中環境敏感礦物的精確定量方法;(2)基本厘清了干旱區土壤碳酸鹽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氣候環境意義;(3)揭示了第四紀東亞季風降水與全球溫度的復雜關系。以第一/通訊作者在Science Bulletin、EPSL、GRL、QSR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4項,榮獲劉東生優秀青年獎和江蘇省優博等獎勵。
高新勃,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黃土古氣候研究。主要學術成果有:恢復了過去80萬年黃土高原西部古溫度和古降水的變化歷史,揭示出2℃間冰期變暖背景下東亞季風降水將增加約100mm;發現了六盤山東西部地區黃土上粉砂層L9(~0.9 Ma)古地磁特征的空間差異,提出黃土高原地區第四紀黃土地層中粗粉砂層的形成主要響應青藏高原東北緣新構造活動。成果以第一作者分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GRL、QSR和GPC等期刊上。
章澤科,博士,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針對黃土中次生碳酸鹽生物微鈣體開展地球化學研究,在第四紀構造、軌道和千年多時間尺度東亞夏季風變化規律及其動力學機制方面取得系列新認識。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重點項目、中科院西部之光、先導專項等項目。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地學期刊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