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日,Chrome瀏覽器即將發布,第三次瀏覽器大戰即將打響。
在發布會開始之前,Google請到了著名的漫畫家Scott McCloud,讓他制作了一本長達38頁的漫畫書,生動形象地展示了Chrome瀏覽器與眾不同的細節,尤其是多進程,V8引擎等。
Scott McCloud不愧是漫畫大師,這個漫畫畫得相當棒,后來我公眾號的漫畫也從中學習了不少東西。
在漫畫中Google還特意說明了開發Chrome的原因:現在的互聯網已經不是網頁,而是應用程序,瀏覽器需要更快,更安全,更有效率。
這種說辭成功地把Google包裝成了一個技術領先者和革命者的形象,引發了無數人的贊賞。
實際上,Google并沒有這么好心,它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自己的商業發展,Chrome隱藏著Google一個秘密的使命:捍衛自家的搜索引擎。
1
2006年10月18日,這是Google成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
這一天,微軟甚至沒有征得客戶的許可,突然毫無預警地將IE上的默認引擎改為Live Search(Bing的前身)。
當時微軟的IE是瀏覽器市場的霸主,占據了90%以上的份額,而IE的默認搜索引擎一直是Google,IE給Google帶來的流量占總訪問量的65%左右,失去這些流量對Google來說幾乎就是世界末日。
甚至有人談論這是否會讓Google破產,畢竟突然失去65%的收入,不是任何公司都能承擔的。
Google立刻進入了危機模式,他們雙管齊下,來應對這一危機。
首先,在用戶訪問Google網站時,瀏覽器中做一個彈出式窗口,詢問用戶是不是要把默認引擎修改為Google,這大概能把60%的用戶給挽救回來。
一些工程師不眠不休,連續4天不回家,只為了快速推出這個功能,搶救流量。
其次,利用Google Toolbar和Google Desktop,這兩款產品當年也很流行,它們一直駐留在用戶電腦上,也可以詢問用戶,把默認引擎改回Google。
在這之前,Google Toolbar和Google Desktop是Google內部無足輕重的邊緣產品,現在它們突然變得至關重要。
就是在這個時候,Sundar Pichai走向了臺前,他是Google toolbar的負責人,肩負著一個重要使命,和那些OEM電腦制造商談判,把瀏覽器的默認搜索引擎設置為Google ,并且把Google Toolbar和Desktop等預裝到各個廠商的電腦中。
Pichai干得相當不錯,把Google的產品預裝到了數千萬臺電腦中,這些交易對Google來說價值數十億美元,重新捕獲了一大批可能被微軟Live Search 搶走的用戶。
2
Google成功度過了這次"世界末日"式的危機,但是也讓Google認識到,沒有自己的瀏覽器,不掌握網絡入口是非常危險的,微軟可以隨時威脅自家的核心業務。
在之前,Google CEO Eric Schmidt一直反對開發瀏覽器,因為之前“網景和微軟的瀏覽器戰爭實在是太慘烈了”,微軟利用Windows捆綁銷售IE的優勢實在太大。
但經歷過這次危機,Google高管們決定為Chrome項目開綠燈。
無論多難,必須開發屬于自己的瀏覽器。
41歲的Pichai由于其工具欄策略給老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然而然成為Chrome團隊的領導者。
Google通過挖人的方式,組建了一直超級豪華的團隊,其中包括:
Ben Goodger: 曾是 Mozilla Firefox 的首席開發人員,在 Chrome 的設計和開發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將他在 Firefox 的經驗帶入了 Chrome 項目
Lars Bak:Chrome V8 引擎的首席開發人員,最快的JavaScript引擎,在丹麥遠程工作。
Darin Fisher:瀏覽器多進程架構的推動者之一,這一架構確保了瀏覽器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為了避免外界和內部的干擾,Chrome秘密開發了兩年,甚至大多數 Google 員工都不知道瀏覽器項目的存在,直到2008年9月2日,Chrome一鳴驚人。
設計先進,速度飛快的Chrome開始大殺四方,將不思進取的IE拉下王座。
Chrome的成功也讓Pichai在公司迅速躥紅,2011年,創始人Larry Page 成為Google CEO以后,Pichai成為他最信任的副手之一。
2013年,Android創始人Andy Rubin 離開Android部門,管理機器人相關業務以后,Pichai又接管了Android部門。
2015年,Pichai被任命為Google的CEO。
從2004年加入Google,到2015年成為CEO,Pichai僅僅用了11年,可謂火箭般躥升。
當然,并不是每個老員工都為Pichai感到高興,有些人的自尊心受到了10000點傷害:原來他比我低4級,現在我卻需要向他匯報.....
不過,Pichai升任CEO后,管理風格被認為過于保守和緩慢,Google的公司文化被指變得更為官僚和不透明,再加上一些不恰當的爭議事件處理,受到了內外各種批評,Google能不能在Pichai帶領下繼續成為IT技術的引領者,還有待觀察。
3
Chrome 的成功讓個人電腦可以更快、更有效率地運行Gmail、Docs、Maps等網絡應用,進一步推進了其以網絡為中心的愿景。
但是在宣傳中,Google也悄悄隱藏了自己的重要意圖,把自己包裝成技術引領者的形象。
過去這么多年,這些已經不重要了,Google 已經替代微軟,壟斷了瀏覽器市場,尤其是通過開源,讓競爭對手很難超越。
Chrome也出現了隱私泄露等各種問題,下一個挑戰者也許正在醞釀中......
全文完,覺得不錯的話點個贊或者在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