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祝各位讀者同志朋友們中秋節快樂!
今年中秋假期,我除了陪伴家人,就只去電影院看了兩部紀錄片。昨天看了《里斯本丸沉沒》,今天看了《流浪地球2:再次冒險》。
中秋檔期,《流浪地球2》3D版和《流浪地球2:再次冒險》紀錄片同時上映,無疑特別“應景”。前者給你看炸月球,后者告訴你是怎么炸的月球。倘若月宮嫦娥有知,只怕會大喝一聲步驚云的臺詞:
關于《流浪地球》系列電影,第一部、第二部以及已經定檔2027年上映的第三部,我想就不用額外介紹了。但凡你們看過,就自然懂我為什么這么鄭重其事;如果沒看過,那你也算有福,因為你還能有機會驚艷自己6個小時,而我無論刷多少遍原片、看多少條解析也找不回最初第一次觀影那種醍醐灌頂了。
如果說小破球1的橫空出世是打開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那么小破球2便是再次為大門奠基,無論喜好與否,它們都將在中國影視史、中國科幻史、中國文藝史上占據一處不可替代的位置。未來提到“電影工業化”,也絕對繞不開小破球系列和導演郭帆的整個團隊。
其實關于《流浪地球》1和2是怎么拍出來的,片方早在兩部上映幾個月后就出版制作手記,我都第一時間買來讀了,讀后的感覺就是——郭帆團隊是真的想教會所有人如何拍攝好中國人自己的硬科幻電影。
他們根本沒想過藏私,事無巨細地將拍攝細節公之于眾,根本不怕被人“偷師”,或者說他們本就希望別人學了去。
如此光明正大的陽謀,不禁讓我想到了某位愛寫文章和詩詞的大高個,而郭帆導演如火如炬般的領導力和個人魅力,也不免讓我心馳神往。
在《再次冒險》紀錄片里,我們看到了一個在片場永遠活潑永遠精力滿滿的郭帆導演,可實際上他平均每天只睡4小時,很多事情都要過問,劇組成員都看在眼里。
一個永遠身先士卒的領導,自然會感染同事、下屬,帶領整個團隊勇敢突破,一往無前。
我們在采訪和巡演現場看到的那個幽默風趣的郭帆導演,只是其中一部分的他,在監視器后面他也是相當嚴格的,群演們表現不用心他也會嚴厲批評。愛之深,責之切。
對他來說,所有群演都是有生命的,不是什么背景板,在他們團隊構建的這個世界觀里,所有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故事。
于是我們就看到了當300名五十歲以上的航天員出列去執行有去無回的炸月球任務后,其他年輕的航天員哭成了淚人。因為這些群演們每個人都拿到了人物小傳,他們并非這個故事的邊角料,在其各自戰斗的地方,他們全都是主角。
另外有一處閃過幾秒鐘的印度后廚,在2044年的劇情里有個孕婦,而到了2058年就多了1個14歲的孩子,這樣看似無關緊要的魔鬼細節一般人根本不會注意到,但郭帆團隊偏偏就要把它嚴謹呈現出來,絕不糊弄。
聯合國大會現場也是1:1實景掃描后搭建起來的,大到整個場景的布設,小到桌椅的材質,就連演講臺那塊大理石的顏色紋路也是依葫蘆畫瓢搞出來的。置身其中,演員們是真的會覺得自己是來開會的。真到這個地步,想演得假都難。
還有片中出現的一架黑鷹直升機殘骸,劇組也是先做了一個完整的機型,然后才手動使其“戰損”。講真就這種負責任的態度,咱都不禁在想《流浪地球2》莫不是拍的現代戰爭片——開頭無人機大戰確實有這種感覺。
片中像這種直接生造設備的情況數不勝數,尤其是戲份頗重的“門框機器人”、機器狗笨笨、外骨骼機器人、休眠艙等等,劇組都是先做原型,然后流水線生產,最后幾乎都是像拼樂高一樣,一樣一樣的拼出來的。所謂“電影工業化”,有一部分意思就是真的在搞科技工業。
除此之外還有在拍攝圖恒宇試圖“復活”丫丫并和馬兆對峙的名場面時,用到的國外先進設備“泰坦”,鏡頭繞著他轉了好幾圈,質感十足,但這一段拍攝的背后卻不太順利,一度卡頓。
這個由英國人發明的“泰坦”全稱是MRMC Titan,近年來在好萊塢很流行,它可以通過編程,載著 50 公斤的攝像機完成各種轉體三周半的風騷走位。而在拍攝時的2021年,整個中國乃至亞洲都沒人用過這玩意,郭帆團隊這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
攝制組決定挑戰一下,用 Titan 完成大量高難度鏡頭的拍攝,從英國訂貨,結果收到一堆零件,因為疫情,本來要來幫忙組裝的英國人也來不了,所以攝制組自己硬生生把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拍攝機械給拼起來了,只有在實在搞不懂的地方才和英國老哥打視頻電話。
結果發現 Titan 還有一些組件漏發了。。。
時間緊迫,來不及補發。攝制組又調用了中國強大的供應鏈體系,直接生產零件,你多大鞋我就多大腳。
就這樣,生生來了個中西合璧版本的 Titan,從開始的動不動就卡死,到后來越玩兒越溜,最終順利完成了很多高難度鏡頭的拍攝。
某乎:史中
在本片中,還會經常出現距離《流浪地球2》上映還有xxx天,在開頭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點,就是突然把“天”改成了“年”——距離上映還有121年,正當你錯愕之際,畫面就變成了近代梁啟超和魯迅先生。原來片子是在追溯中國科幻文學的起源,從梁啟超1902年寫的小說《新中國未來記》、魯迅先生翻譯的凡爾納《月界旅行》《地底旅行》開始講起,頓時一種史詩感撲面而來。
而到片子最后,又專門給了所有目前上映過的中國科幻電影陸續展示的畫面,加上《流浪地球》《三體》原著作者大劉劉慈欣老師強調的那句“科幻就是未來的歷史”,不得不讓人感慨,《流浪地球》系列不愧是中國科幻的里程碑,這三部曲不會是終點,只會是未來中國科幻大業的新起點。
這部紀錄片還講述了《流浪地球2》上映前,由于預告片被觀眾指出一個小錯誤,而緊急返工修改的一段經歷。這樣的死摳細節,直到影片上映后還在持續。據說中秋節上映的3D版也改了一些部分,就等著眼尖的觀眾去好好琢磨下了。
我們紀錄片里能了解到郭帆團隊是如何成功的,也能看到他們各種犯難。前面提到的泰坦拍攝,就因為自己造的零件和原機器磨合不順,讓劉德華在現場等了6個小時;還有原定拍攝半個月的太空電梯打斗戲份,足足拍了2個半月。
很多情況都是事先預料不到的,劇組干脆請了一群電影學院的大學生來實習,專門記錄他們日常犯的錯誤,經驗值拉滿。
當然,還有最值得人稱道的就是,科幻科幻,什么是科幻?基于科學的幻想。那科學家們的參與自然是不可或缺。以往很多影視,往往是拍得差不多了才找科學家來背書,這就讓有些業內人士不樂意參與進來。
但小破球跟那些妖艷賤貨都不一樣,郭帆團隊在開拍前后就邀請了20多位理論物理、天體物理、地球科學、人工智能等方向的“科學外援”加入,針對性地對近三分之一的劇情進行了修改。通過理論推演、工程設計、視覺參考等,科學家和科幻電影人通力合作,共同打磨出更科學嚴謹的流浪地球“真實”世界。
就比如應景中秋節的“炸月球”戲份,便是學者們合作設計出來的,為了讓郭帆團隊便于理解什么是相控陣引爆,他們特意發了一張圍成一圈的餃子圖片,于是就有了我們看到的核彈炸月球。
在小破球2路演現場,真有中學生問“基于現實情況,我們真的可以用相控陣核爆的方法把月球炸了嗎?”就像后來的“稚子問核”一般自然。
郭帆導演現場笑道:“你們別真的想炸月球啊”,并表示“科幻就是在合理的情況下,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我們遵循科學的路徑,發揮想象,也許可以的!”我看郭導還是保守了,那種情況應該就是最優解,沒準真可以試試。
紀錄片片尾還專門播放了另一個路演名場面,就是有一個小學生表示最喜歡“中國航天飛行中隊,五十歲以上的出列”那個片段——
郭帆導演問:“如果有一天你面臨這種危機,你會不會站出來?”
小朋友答:“會!”
郭帆導演說:“那個故事就是描寫你的。”
不錯,在2058年勇敢出列的五十歲以上老兵,現在就是一群年輕人和小朋友,地球為啥還挺美好的?就是因為有這樣一群八九點鐘的太陽在。
以上我所講述的精彩不及整個紀錄片的1/10,太多細節還需要大家親自去電影院感受。這樣的神級紀錄片是不怕被劇透的,就跟制作手記一樣,真就希望你能學到東西,哪怕一丁點都好。我看完后百感交集,按照慣例寫了一首劇情打油詩——
流浪地球中秋見,再次冒險紀錄片。
科幻文學近代現,銀幕巨作啟元年。
預拍分鏡全畫面,場景布設強硬件。
主創群演集體煉,視效美術剪輯艱。
音樂輔成謹沉淀,電影工業敢為先。
學者理論指實踐,泰坦改裝鏡軌圈。
未來歷史真構建,魅魔郭導領沖巔。
巡校放映播種念,希望篤信敬明天。
沒想到發在微博上竟陸續被小破球官方微博@電影流浪地球 和 郭帆導演@郭帆FrantGwo 評論轉發了,真是讓我受寵若驚、倍感榮幸。
我已經在設想,當2027年春節檔郭帆團隊帶著《流浪地球3》巡回路演時,我一定要帶著老婆孩子去到現場,爭取提一個問,表達感激和致敬——絕不僅僅是因為兩條微博的事,而是基于小破球系列帶給所有觀眾的震撼。
最后我想說的是,人生如此短暫,也許未來離我們還很遙遠,但總有人立足當下,為我們打造出一扇通往未來的大門。
值此中秋佳節,再次遙祝郭帆團隊和小破球里所有角色節日快樂!
2027大年初一,電影院見,不見不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