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將爺
今天是中秋節,此時夜深了,頭頂的這枚圓月,很亮。
不過,它沒能祛散我所在重慶空氣里的燥熱。想必,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們,應是有一抹清涼的。
你們好,人間就好。
我沒有半點醉意,因為沒有喝酒。連今天都忙碌到連喝口酒的時間也沒有了,這日子是夠狼狽的。
此時,還是要來這個被我荒蕪的地方,捎份祝福。
月到中秋年過半。人到中年萬事休。此時,感嘆這“狗日的中年”,有太多的無奈。
再忙,我都努力地想把生活過得更細膩點。今天早上和夜晚,我到前院和后院的兩棵桂花樹下,站了很久,就是聞不到半點桂花香味。
往年此時,桂花香濃了。
院子里的花果,也跟這人生似的。就算沒被高溫曬死,今年也只是開花不結果。
往年結得密密麻麻的嘉寶果和龍眼,今年一個果子都沒有。石榴和盤龍棗只是零星地結了幾個。下午摘下來一嘗,要么太酸澀,要么很干澀。
正如這酸楚而又干巴的庸常生活呀。
中秋節前,我抽了一天時間,帶著妻兒跑了一下四川眉山,只為去看看三蘇。
年年中秋,我都會用到蘇氏詞句。今年,就去拜拜他們吧。有太多話,如今也不適合說給世人聽。算是致謝》
更重要的是,與世界上最懂月亮的人靈魂對望一下,也許能夠聽到大千世界的回響。
現實一點說,人生混不好的時候,我就想著能多學點育子的知識。
蘇洵和他老婆程夫人在育子方面,既能以身作則,又是人格至上。這對父母,太好了。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其實,蘇洵曾經也是不靠譜的男人,他被當時的應試教育給羞辱一番后,有些自暴自棄,過著游山玩水的生活,無所事事,一度選擇躺平,
不過,蘇老泉后來覺醒了,仕途太讓人失望了,那就把人生方向調整到教育子女上吧。
于是,蘇洵決定活成子女的表率,讀書修身提升自我。同時,他深度研究教育學——因材施教。
在《名二子說》中,他講了給兩孩子取“軾”和“轍”的意義。“軾”是希望長子能低調,不張揚;“轍”是覺得幺兒很沉穩,很仁厚。
事實上,這對絕代雙嬌,性格命運也確是如此。
蘇洵知子教子,扶上馬,送一程,真的是個好父親。
還有蘇母——程夫人教蘇軾的故事,要我說就是在讓孩子樹立“人格志”。
程母教蘇東坡讀《后漢書·范滂傳》,是為例。
范滂是東漢末年一位“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志士。這哥們嫉惡如仇,得罪了奸人,被構陷受迫害,連家鄉父母官都不忍抓他,讓他躲在官府中。
不過,范滂為了不拖累地方官和母親,投案自首了。
在獄中,范滂與來探視的媽媽訣別:“有弟弟奉養您,我到九泉之下奉養父親,也算各得其所。請母親大人千萬不要為我傷心!”
范滂媽媽忍痛地說:“你能和李膺、杜密這樣的豪杰齊名,死有何恨?既享有美名,又想要長壽,哪有這種好事呢?”
范滂跪受母親的教誨,從容赴死。
年僅十歲的蘇軾讀到這里,就問他母親說:“如果我做范滂那樣的人,母親您同意嗎?”程夫人就說:“你能做范滂,我難道就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
這就是人格教育,氣節教育。
后來,蘇軾在黨爭中,不站隊,不媚權,敢批評,守正氣。
他陷入“烏臺詩案”,差點被人搞死,人生被貶幾十年,始終保人格獨立,精神自由,守護正義。
《宋史·蘇軾傳》評價說他“挺挺大節,群臣無出其右”。這個堪稱中國千古第一才子,背后的家教,才是光源。
人間不值的時候,家庭是最值得投注深情的。
中秋節,本就不是適合談宏大敘事的時候,所有的熱點風云都不如一輪明月。
看看月亮,想想故鄉,陪陪家人,然后,不論自己過成了啥鳥樣,讓庸常的生活還有那么一點真、那么一點純 。
我這次到眉山,也去了蘇氏墓園。
從眉山出城,開車半小時,就到了。只是,村路太窄了,兩邊多是桔子樹的枝條,小路一直在向幽深處延伸。
到墓園時,已近黃昏。周遭樹木繁盛,鳥蟲長鳴不停。偌大的園子,除了剛到時在門外有個打掃落葉的老婦人,竟無一人。
這里,就叫“短松岡”。
千年歷史煙云飄過,永遠不會改變的是蘇軾曾在此處佇立。因為,這里埋著蘇洵和蘇軾夫人王弗。
當然,還有蘇軾和蘇轍的墓,只是衣冠冢。
我,主要是來拜王弗的。站在蘇軾當年站著的地方,我也深情地念了一下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是世界上懷念亡妻最深情的詩了。
在這里念這詩,沒有淚千行,眼睛也是濕的。
念詩的時候,突然來了一陣暴雨,仿佛集聚了人世間所有離人的眼淚。
蘇軾與王弗的愛情,是青梅竹馬,紅袖添香;是才子佳人,無限深情。
王弗不僅是才女,而且在性情上與蘇軾能互補,她總能及時提醒蘇軾性格弱點。蘇洵曾擔心蘇軾“太張揚”,而有王弗的日子,這種張揚被她控制了的。
只可惜,王弗陪了蘇軾僅僅11年,在27歲就離世了。那11年,是蘇軾青春少年樣樣紅的美好時光。有她,真好。
此后,江湖風波惡,人行路難行。
倘是王弗不死,得替蘇軾扛多少風雨呀!也許,蘇軾這輩子,就不會這么痛、這么苦了。
十年生死兩茫茫。這就是古典的愛情。
在這個年代,談論愛情,如同歌中所唱:“十年之后,我不認識你,你不屬于我”。
人未死,情已逝。
這是中秋的夜晚,實在不適合說生死,那就賞月亮吧。
其實,蘇軾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不是指愛情,而是親情。
《水調歌頭》,是他寫思念弟弟蘇轍的。
我曾讀過大量關于兄弟情的美好篇章。比如,以前講過茅獎作品《本巴》里的兄弟情,那是一對不愿長大的孩子,那個兄弟情是絕美的。
只不過,那是童話。
而蘇軾和蘇軾的兄弟情,是人世間最完美最真實的深情范式。
這對兄弟之間那些綿密隱秘的情深細節,總讓我想我和哥哥的兄弟情,還有我長子和幺兒的兄弟情。有兄弟的人生,值得。
在蘇氏墓園,我對著蘇轍的墓,禁不住感慨:“你應該就是這個世界真正的寵哥狂魔了”。
蘇軾這一生,能那么狂放不羈愛自由,背后,是因為有厚道穩重的弟弟替他扛起了太多。
所以,在密州那個中秋,蘇軾覺得人生混得太灰暗了,酒喝得要麻了,愁緒也漸濃了,就想到弟弟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那時,他們兄弟已經離別七年了。曾經的對床夜雨,今夜只能獨對一輪明月。
這是2024年的中秋夜,此時此刻,你在思念誰?
如果你的人生失意了,愛情沒有了,請記得你還有親情。仕途失去走愛途,愛途迷茫走征途。
這是一個漸然不配談詩與遠方的年代,普通生命如我,或許只能在親情中找到最后的精神支撐。
因為人生很多事,“問青天”是沒有結果的。事實上,連蘇軾后來在中秋夜里也只能感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在眉山,我在想,蘇軾在中年危機中長久沉浮,如果晚年不被搞到海南,而是回到故鄉眉山,那該有多好呀。
我們也都漸然活到懂得各自面對“月亮和六便士”如何進行選擇的時候了。
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塵世中,總有人在抬起頭尋找月光。盡管,追逐夢想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厄運。
但,看清這樣的真相,還是要一頭撞在高聳的冰山。
因為,我們都不想讓 平庸的日常生活 成為生命全部。
在這個中秋夜,如果真的覺得這個世界沒有太多值得留念的風景,那么,此時此刻,趁著圓月未落,讓我們一起想想故鄉,想想家人,想想如何去愛吧。
沒有什么比故鄉和親人,最能讓我們擺脫庸常生活了。
唯有深情和真情,才能讓我們心中升騰起一輪屬于自己的最美中秋月!
PS:全文完。凡2801字:這是中秋夜,久未更新,在這樣適合祝福的時刻,愿各位老鐵闔家團圓,幸福快樂。感恩遇見,感謝不離。忙完這段時間,也許我就可以滿血歸來了。期待歸來,仍是老將!歡迎再我微信交流。
請歡迎關注人格志視頻號,方便我們在直播間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