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黑神話:悟空》在全網的火爆,齊天大圣強勢歸來,再度引起了人們對西游記的探討。
時代飛速發展,大家看待西游記的視角也有很大的變化,
好吃懶做的豬八戒拿的是人生贏家劇本,林黛玉與孫悟空成為互聯網最火CP,沒有什么存在感的沙僧則可以對標職場中的普通人,引起全網共鳴……
唯有唐僧,本人大抵想破腦袋都無法料到,在走過九九八十一難過后,迎來了他的第八十二難——網暴。
因其奸佞不分,還要自作主張,每次都被妖怪騙走,給取經團隊添了不少麻煩。
看著讓人實在氣不打一處來,不少網友因此譏諷道:
“唐僧如果少發點善心,九九八十一難能少一大半。”
事實是否果真如此呢?他的故事又給我們提供怎樣的借鑒?
但因善念,而生癡妄
縱觀全書,唐僧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便是:“出家人應當以慈悲為懷。”
佛教中有六道輪回的說法,行善便可積德,如若作惡太多,就會被打入地獄,永世不得超生。
在凡塵中生活的我們暫不探討死后的因果輪回之說。
且看唐僧的一心向善,在西天取經的過程中真的給他帶來福報了嗎?
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白骨精接連三次化身都未逃過孫悟空的火眼金睛。
可每當悟空一棒除掉妖怪時,唐僧不僅沒有感恩戴德,反而怨怪他心狠手辣,枉殺無辜。
“猴頭!還有甚說話!出家人行善,你在這荒郊野外,一連打死三人,還是無人檢舉,沒有對頭。
倘到城市中,你拿了那哭喪棒,亂打起人來,教我怎么脫身。”
說罷便念起緊箍咒,讓悟空疼得滿地打滾,饒是這樣也不解氣,一紙貶書將大圣逐回花果山。
剛走不久,師徒三人便在黑松林遇到黃袍怪,沒有悟空撐腰,取經隊伍戰斗力銳減,很快便被妖怪抓走。
唐僧一番自討苦吃,還是八戒主動請回悟空,這才化險為夷,成功度過這一劫。
第三十二回,銀角大王為求長生不老一心想吃唐僧肉,于是早早布下圈套,巧妙利用唐僧的慈悲心。
我看那唐僧,只可善圖,不可惡取。若要倚勢吃他,聞也不得一聞,只可以善感他,賺得他心與我心相合,卻將善終取計,可以圖之。
這樣的例子在書中比比皆是。
第四十回的紅孩兒出場便裝作一個吊在樹上的孩童,高聲大呼救命,以此引起師徒的注意。
唐僧見那孩童實在可憐,再次大發善心,斥令悟空即刻救人。
悟空心知有詐,不愿聽從。在那怪的巧言令色下,八戒也被蒙騙,使戒刀挑斷繩索。
這一救可好,紅孩兒趁機使起法術,一陣旋風刮過,成功將悟空和唐僧引入陷阱。
第八十三回,老鼠精下界為妖時假扮落難農婦,騙引唐僧前來搭救。
唐僧屢教不改,絲毫沒有吸取先前的教訓,一不小心就被擄到洞中。
《西游記》中妖怪千千萬,人人都想吃唐僧肉求個長生不老,可他們的套路卻出奇一致。
說到底,還是因為唐僧的“仁善之心”。
一路上,孫悟空斬妖除魔,無論什么艱難險阻都不怕,就怕自己的師父亂發善心。
他也因此苦惱不已,多次勸告:
“師父要善將起來,就沒藥醫。”
“師父,今日且將慈悲之心收起,待過此島,再發慈悲吧。”
可惜大圣一片苦心,幾經勸說終不得果。
慈悲本無錯,可若是因此而罔顧是非,黑白顛倒,則會釀成大禍,后患無窮。
慈不掌兵,善不做官
如果以古人看待大丈夫的角度:“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唐僧的言行無愧為君子所求。
可若從取經團隊的領導者來看,他的表現便不合格了。
孫子曾言:“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仁厚、慈愛之心不可無,可若是用作治理的法寶,便是禍亂的淵源。
“玉冰照雪下玉關,虜劍如沙射金甲。”正是西漢名將霍去病。
然而,這位封狼居胥的將軍對待部下毫不留情。
小打小罵都是家常便飯,稍不留意,軍法伺候,打得半死不活倒也不新鮮。
霍去病的暴脾氣在軍中都是赫赫有名的,至于體恤士兵、關愛下屬與他更是沾不上邊。
據記載,他曾帶十幾車肉出征,卻偏偏讓士兵餓著肚子打仗,肉臭了也不分下去。
這樣狠厲的手段何其殘忍,俗話說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那么他的下屬是否會因此心存不滿,從而生出叛亂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霍去病讓士兵餓著上戰場是為了激發軍隊的斗志。試想,整日沉溺于喝酒吃肉,還有誰會愿意上陣殺敵呢?
或許一開始也有人質疑他,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發現跟著這位戰無不勝的將軍打仗,加官晉爵獲得的封賞,比吃肉喝酒要好太多。
正因如此,他能夠打得匈奴遠遁,憑借強大戰斗力一舉收回河西走廊。
戰爭本身便是殘酷的,一旦上了戰場,拼的就是你死我活。
諸葛亮為了軍紀和戰局揮淚斬馬謖,項羽一刀砍死上將軍宋義,奪回兵權,在巨鹿破釜沉舟;曹操殺王垕,只為穩定戰局。
仁慈在戰場上就是一味毒藥,僅一念善心,多少忠骨就此掩埋,多少悔恨又化作陳煙?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宋襄公率領的宋軍與楚軍在泓水相逢。
此時的楚軍正處于混亂之際,尚未做好開戰準備,宋軍則嚴陣以待,大戰一觸即發。
司馬子魚上奏宋襄公:敵軍大亂,趁虛而入,一舉攻破可好?
宋襄公聽后卻連連擺手:“我軍乃仁義之師,切不可乘人之危。”
最后的結果可想而知,宋襄公恪守禮法,卻失掉了戰機。
楚軍穩住陣腳后,很快便發起猛烈進攻,兵力本就處于劣勢的宋國哪里招架的住,連連退敗之下,很快便被擊破。
滿口仁義道德的宋襄公也為此付出慘痛代價,白白搭進一條大腿,淪為了各國的笑柄。
仁不從政,義不掌權
楚漢之爭,劉邦何以勝出?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如何上位?
靖難之役中,朱棣為何成功?
古往今來的政治家,得以成功掌權,不過是一個“狠”字。
權力之路從來都沒有鮮花和掌聲,最后的贏家,手上都沾滿了鮮血。
兄友弟恭、孝老愛親、仁義禮信……這些道德標準在此時不過是些虛無縹緲的東西。
血親又如何?道義又如何?誰擋了我的路便要除掉誰。
劉邦登基后接連處死功臣韓信、陳豨、彭越、英布等人;
李世民弒兄殺弟,威逼父親禪位;
朱棣為維護自己的威信,誅滅方孝儒十族。
政治斗爭永遠伴隨著爾虞我詐,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從來都是暗流涌動,鹿死誰手。
最是無情帝王家,只因這是距離王朝至高權力最近的地方。
仁義和權力相生相克,放棄其一皆可,若求共存,滅亡就是終點。
燕王子噲好名,崇尚堯舜的賢德,他見手下的子之是賢能之才,竟然將王位禪讓,最終招致齊國的討伐。
君主尚賢是好事,但絕不能以賢德作為治國的標準。
然而,統治者不求仁義,道德也非衡量標準。可若是濫殺無辜、橫行暴力又會失掉人心。
《韓非子》七篇中所講:善為主者,明賞設利以勸之,使民以功賞,而不以仁義賜;嚴刑重罰以禁之,使民以罪誅,而不以愛惠免。
可見,以法律為準繩作為治國理政的標準,方為良策。
結語
千年一晃而過,再多往事都化作塵土。
歷史留給后人的似乎僅有一聲聲嘆惋。
然而,驚嘆之余,你總歸能在一件件事中看到自己。
到西天取得真經需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人生之路道阻且長,遠遠超過八十一難。
在這個過程中,心懷善意能讓我們走得更遠,一味良善則會讓小人有機可乘。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英雄。可前提是,這把刀要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這就需要更多地權衡利弊與審時度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