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賀敬之,現代著名詩人
賀敬之,山東嶧縣人,著名劇作家、詩人。曾任《劇本》、《詩刊》編委,中宣部副部長,文化部副部長、代理部長等職。
賀敬之,1924年出生在貧苦農家,在極其艱難中,讀過小學和師范。他聰慧刻苦,愛好文學繪畫。
賀敬之
37年,曰寇攻入山東,全家流亡湖北,他就地讀中學。39年武漢又淪陷,他隨校入川,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40年,他步行到延安,入魯藝中文系學習。41年加入共產黨。
45年,根據當地民間傳說,他與丁毅等集體創作歌劇《白毛女》,這是我國第一部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歌劇,獲得51年斯大林文學獎。
以后,他陸續創作《南泥灣》歌詞、《回延安》、《放聲歌唱》、《雷鋒之歌》、《中國的十月》、《八一之歌》、《桂林山水》、《西去列車的窗口》等優秀新詩。有《賀敬之文集》6卷。
21歲創作《白毛女》
二、《回延安》寫作背景
詩人賀敬之說,“1956年,我隨團中央一位領導回到延安,參加西北青年造林大會。我已經離開延安11年了,回來以后感覺很不一樣,本來就打算寫點什么。〔剛好〕大會準備舉行聯歡晚會,要我出個節目,我說用信天游的方式寫幾句詩吧,抒發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邊唱,一邊寫,寫了一夜,當時,我還流著眼淚”,便創作了《回延安》。
32歲創作《回延安》
三、《回延安》原文
這是一首信天游二行式抒情詩,全詩為:
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
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
手抓黃土我不放,
緊緊兒貼在心窩上。/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
雙手摟定寶塔山。/
千聲萬聲呼喚你
——母親延安就在這里!/
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
紅旗飄飄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紅腰帶,
親人們迎過延河來。/
滿心話登時說不出來,
一頭撲在親人懷。//
二十里鋪送過柳林鋪迎,
分別十年又回家中。/
樹梢樹枝樹根根,
親山親水有親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
小米飯養活我長大。/
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
手把手兒教會了我,
母親打發我們過黃河。/
革命的道路千萬里,
天南海北想著你……//
米酒油饃木炭火,
團團圍定炕上坐。/
滿窯里圍得不透風,
腦畔上還響著腳步聲。/
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
“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
親人見了親人面,
歡喜的眼淚眼眶里轉。/
“保衛延安你們費了心,
白頭發添了幾根根。“/
團支書又領進社主任,
當年的放牛娃如今長成人。/
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
娃娃們爭搶來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
長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來革命大發展,
說不盡這三千六百天……//
千萬條腿來千萬只眼,
也不夠我走來也不夠我看!/
頭頂著藍天大明鏡,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條條街道寬又平,
一座座樓房披彩虹;/
一盞盞電燈亮又明,
一排排綠樹迎春風……/
對照過去我認不出了你,
母親延安換新衣。//
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地飄,
革命萬里起高潮!/
寶塔山下留腳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門!/
棗園的燈光照人心,
延河滾滾喊“前進!”/
赤衛軍、青年團、紅領巾,
走著咱英雄幾輩輩人……/
社會主義路上大踏步走,
光榮的延河還要在前頭!/
身長翅膀吧腳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親!//
四、《回延安》賞析
《回延安》,為賀敬之的一首代表詩作。詩人在這首詩中,采用民歌信天游的形式,選擇典型生活細節,描寫重回延安的所見所憶所聞所感,表達了“母親延安”哺育自己成長的深情厚誼,贊頌了延安人民對中國革命的巨大支持和不朽貢獻。
《回延安》為信天游二行式自由體抒情新詩,全詩共33節,分五章。
章一、第1至7節,寫重回延安時的激動喜悅心情,與受到熱烈歡迎的情況。詩一開篇,詩人便用反襯法,寫自己心情特別激動,一勸自己“心口莫要厲害地跳”,二怕“灰塵把眼睛擋住了”,急切地“手抓黃土,貼在心窩上”,要“雙手摟定寶塔山”,高呼“母親延安”,從心理、動作、語言三個角度,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回延安時特別高興的心情;又用移情法〔或擬人〕,以“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以及用借代辭格寫“白羊肚手巾紅腰帶,親人們迎過延河來”,描寫延安人民歡迎接待的浩大陣容與隆重禮儀;結果,雙方相見時,詩人還是以赤子之心、“一頭撲在親人懷”的方式,來表達久別重逢的親人之間的深情厚誼。形象生動,感情摯烈,為下文鋪墊。
章二、第8至13節,補寫延安人民與延安精神像母乳一樣哺育了詩人。承接前詩,詩人先寫延安人遠接已經闊別十年的他,是因為兩者之間,就像“樹梢樹枝樹根根”一樣,是“親山親水又親人”的關系,骨肉之情,非同一般嘛!
《回延安》詩碑
在詩中,詩人如數家珍,誠摯地說,當年他就像“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一樣,吃著“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小米飯養活我長大”;又“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手把手兒教會了我”,讓我學到了革命道理,而成長起來;然后,母親才“打發我們過黃河”,開往前線“千萬里”戰場。
詩人用形象的比喻、典型的細節,具體地說明,是延安的小米、延安的精神,像母親的乳汁一樣哺育了他,讓他長大成人,才走上革命的萬里征程。赤子之誠,一唱三嘆,生動貼切,情真意濃。
章三、第14至22節,描寫會見親人的熱烈場景與深情厚誼。先渲染接待場面:“米酒油饃木炭火,團團圍定炕上坐。滿窯里圍得不透風,腦畔上還響著腳步聲“,接待時,爭搶拉手,飲食豐盛,歡天喜地,喜淚盈眶,場面特別隆重,氣氛非常濃烈;
再描寫典型細節:老中青三代歡聚一堂,共敘新舊歲月,表現了延安精神代代相傳,繼續革命,前途無量;
于是寫小結:“十年來革命大發展,長江大河起浪花”, 用夸張比喻,贊頌革命大勢猶如長江黃河,洶涌澎湃、滾滾向前。
章四、第23至27節,寫延安新貌,贊延安巨變。先以“千萬條腿來千萬只眼,也不夠我走來也不夠我看”,用夸張描寫變化之大;再“以排比擬人辭格,鋪陳延安換新衣的盛況;又以夸張比喻,描寫看到延安舊貌變新顏的興奮喜悅心情。激情寫盛景,景美而情真。
章五、第28至33節,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展望更加美好的明天,并表達惜別之情。以典型地標:楊家嶺、寶塔山、棗園到天安門,寫革命的大發展;又以革命隊伍:赤衛隊、青年團、紅領巾,英雄幾輩輩人,寫延安一直走在前;并以延安富有象征意義的意象:紅旗、腳印、燈光,揭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從而,歌頌了延安的光輝歷史,并展望更加美好的明天。
最后,還以“身長翅膀腳生云吧,再回延安看母親”,用浪漫筆調,表達惜別之情,并回應開頭,完美收篇。
六卷本《賀敬之文集》
五、歸納《回延安》的藝術特點
在這首詩中,詩人的所見所憶所聞所感,已經綜合評講了,現在單就詩的形式特點,簡單歸納幾點。
《回延安》手跡
這首詩采用了陜北民歌信天游的格式,二行體式,兩句一節,節數不定;兩行一韻,或一韻到底;七言一句,可長可短;多采用比興手法、富地方色彩,語言凝煉、形式活潑,節律明快,具自由體抒情詩特點,非常適合吟唱。
又如,詩中用“抓、貼、摟”的貼切動詞,以“唱、笑、招”的擬人法,以“夢、撲”的心理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激動心情,煉詞造句,高度準確,極為凝煉,堪為名句。
詩中還大量采用陜北風土人情意象,如“白羊肚毛巾、糜子小米、寶塔山、棗園”等,增添了詩的地方氣息和鄉土美感。
賀敬之的這首詩,內容上,他抒發了對延安的那份永不泯滅的赤子真情,在形式上,他采用了當地的民歌二行式的、極富節奏感的詩句,把他的見、憶、聞、感交融在一起,創造出一種革命一家人的和諧美好的藝術意境,出色地表達出詞的主旨:延安精神,情真意切,詩意濃郁,歷來都入選中學語文,堪為名詩。陳存選2024、09、17
參資:百度百科《賀敬之·回延安》。
101歲時接受采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