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覺得很有必要給大家安利一部電影——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9.6上映的,看過的朋友可以聊聊感受。我反正是覺得,這樣的歷史應該讓中國人、英國人、美國人、日本人乃至全世界人都知道。世界上著名的沉船不止有泰坦尼克號、不止有太平輪,還有里斯本丸。
關于《里斯本丸沉沒》誕生的詳細經歷,可以跳轉《他傾家蕩產拍出今年國產電影最高分》閱讀。簡單來說就是:
地球物理學者、海洋技術專家方勵2014年和韓寒在浙江舟山東極島拍攝《后會無期》時,無意中得知東極島海域沉過一艘船“里斯本丸”,由此他開始了影像化復原歷史之旅,甚至不惜賠上全部身家。
這艘沉船的故事始于1942年,當時日寇武裝運輸船里斯本丸號從中國香港押運1816名盟軍戰俘前往日本,因日軍公然違反《日內瓦公約》,未在船上懸掛任何運送戰俘的旗幟或標志,里斯本丸途經中國浙江舟山海域時,被美軍潛艇誤判擊沉。
當時日軍選擇封閉船艙,并開槍掃射試圖逃生的戰俘們。直到東極島附近200多名中國漁民挺身而出,冒著日軍的槍林彈雨,劃著小舢板一次次沖向大海,最終救下了384名盟軍戰俘,另外828人則永久長眠于深海。
就是這樣一個充滿了悲情色彩、戰爭之殤,卻又飽含英雄主義、國際主義的歷史故事,卻無論是在罪責方日本、還是在受害方英國、抑或是無心為惡的美國,乃至施展大義的中國,都鮮為人知。盡管此前也有作家和記者過問這段往事,但將其搬上大銀幕讓世人皆知,還是頭一回。
制片人、導演方勵先生可能有讀者有所耳聞,2016年他曾經為文藝片《百鳥朝鳳》公開下跪懇請全國院線經理為之多排片,最終達成目標。
那時候很多人感佩他的理想主義,但也有人認為他沽名釣譽。可自從他十年磨一劍完成了《里斯本丸沉沒》后,我相信哪怕再玩世不恭的人也要對方勵先生的所作所為感到震撼。
他這些年通過技術手段找到沉船,并輾轉多個國家尋訪當年親歷者及其后代380多位,為此變賣房產、負債累累,可謂是將“理想主義”發揮到了極致。
如今《里斯本丸沉沒》票房已破千萬,雖然對于投入來說僅僅是杯水車薪,但其豆瓣9.3的評分和諸多圈內圈外人士的力挺已然說明,方勵先生值得。了卻歷史記錄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縱然白發生,雖九死其猶未悔。
80多年前,中國漁民搶救了盟軍戰士的生命;80多年后,中國電影人搶救了這段歷史。“如果中國人不講,還有誰去講?不要讓這個故事再次沉沒,我們都有責任。”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丹尼斯·莫利、威廉·班尼菲爾德和林阿根,這三位親歷者在2020年2021年陸續謝世,他們沒有看到電影,卻在生命的最后親口講出了歷史。
倪偉:中國新聞周刊 他傾家蕩產拍出今年國產電影最高分
方勵先生說他做這個事情是應該的,不做就是歷史的罪人。我倒是覺得,與其說是方先生選擇了這段歷史,倒不如說這段歷史就等待著方先生。
因為做這件事情有幾個因素缺一不可,一是理想主義、二是懂電影、三是了解海洋、四是有一定資金,放眼望去,簡直就像是方勵先生天命所歸。需要他來做,也只有他能來做。
他說:“錢只是個資源,消耗在有意義的事情上,它才有價值。”別人這么說只會顯得欠揍,而方先生這么說,則意味著崇高。
我真的原本以為我們中國電影圈很多老電影人食古不化,只會拍一些迎合西方口味的獵奇片、落后片,但沒想到還有方勵先生這顆遺珠。
像他這樣拼了命要呈現出一部偉大作品的導演,我之前只看到了郭帆先生——拍《流浪地球1》時他也是窮盡一切爭一口氣。
郭帆先生在刻畫未來,而方勵先生在定格過去。他們都完美詮釋了“大丈夫有所不為、有所必為”的理想主義精神,遇到困難他們從不想著退縮,哪怕拼盡一切也在所不惜。這就是中國電影人的脊梁,也是中國文藝界的標桿。
我今天查看《里斯本丸沉沒》排片,相對很少,我去看的時候影廳里也沒幾個人。有一對年輕母子在我后方,觀影過程中小孩子老是問一些劇情問題,他媽也耐心解答。這也是我極少數不覺得吵鬧的觀影行為。
因為我自己也忍不住有很多話想說,只可惜這次是一個人來看的。那不到10歲的小孩子能記住多少看懂多少不重要,關鍵他知道有這么個事,也許就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顆種子,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另外馬上就是9.18了,我覺得《里斯本丸沉沒》很合時宜,因為它同樣是一部日本軍國主義法西斯惡行的歷史考古佐證。
為什么將那么多人安排在3個狹窄悶熱的貨艙內?不允許戰俘們輪流上到甲板透氣?
船行次日便發生流行痢疾、白喉,為什么船上藥品稀缺,也不配備飲用水?
為什么載了這么多戰俘,卻不懸掛任何戰俘標識?
美軍魚雷襲擊后,沉船不可避免之時,日軍最高指揮官為什么要封閉關押所有戰俘船艙的艙門?
又為什么對落水戰俘開槍射殺,進行海上圍獵?
這根本就是想隱藏日本用里斯本丸號載運戰俘至本土的真正目的——為了彌補侵略戰爭和軍隊擴張造成的勞動力短缺,日軍企圖驅使千名英軍戰俘回國充當廉價勞工。
別忘了,它們是慣犯。
1942年修筑著名的“死亡鐵路”—泰緬鐵路時,日軍驅使6萬盟軍戰俘和20多萬當地平民修路;菲律賓的美軍戰俘,則被遣往日本國內替三菱等公司在礦山、企業做苦力。
這完完全全篡改國際條約違反國際慣例的殘酷行徑,不僅違背了基本的戰爭倫理,使得這場沉船悲劇成為了一場屠殺,更揭露了日本在二戰期間的戰爭罪行。
再說一遍,本紀錄片是日本虐待戰俘,反人道主義的法西斯行為的歷史證據考古。·
某乎:匡靖
《里斯本丸沉沒》加深了我對日本的刻板印象:有野心沒能力,兜不住了就開始擺爛,發現擺爛并不能解決問題后又開始無能狂怒搞屠殺,看到第三方進場,害怕曝光又秒慫。工匠精神和責任心是不存在的,只是各種左右搖擺,最后含糊其辭『總是要考慮一下別人的意見』,『我們日本人是很難有自己的意愿的』。
結果就是:1.戰俘船不懸掛戰俘標志,導致被美國潛艇魚雷擊沉。
2.船尾進水后,還是派船拖了一段往淺海區,看意思好像是要救一下戰俘,結果中間拖船纜繩斷了就不拖了,徹底擺爛——這情景眼熟不?沒錯,福島核電站處理也是這節奏……反正,重要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做出一副努力過的樣子給別人看……
3.索性徹底擺爛也就算了,戰俘們自救還有一條生路,結果等人家開辟出一條生路后,又派了六個敢死隊員射殺戰俘,最后毫不意外被人數眾多的戰俘掀翻……這個時候戰俘們并沒有想著逃,還期望附近日本戰船援救,結果又是慘遭屠殺……
4.中國漁民入場救人后,又突然忌憚起這件事在媒體上曝光,開始救人……
日本的左右橫跳,以及跳不下去了就開始殘忍失控,源自于一種類似習得性無助的集體潛意識,面對重大問題時,永遠無法在『同心協力』這種上限上達成共識,只能在擺爛和放縱上達成統一……理解這點后,最該明白謹記的教訓是,若某些歷史重演,面對日本妥協和投降是沒有任何出路的,就算你愿意臣服配合,他們最終還是會給你拉一坨大的,這個國家不是說一點道德都沒有,只是真的沒有能力和實力去遵守國際公約。
某乎:姞雪心
總而言之,在這部紀錄片里大家能看到很多東西,也能琢磨出很多東西。我看到有些電影圈的人在那說什么“反戰”,實在是太膚淺了。英國人在日本人的貨船上被美國人擊沉,最后被中國人搭救,要反戰也是它們反,咱們中國人本就愛好和平,沒必要跟著“反思”。要我說,“反si”就不該這么寫成“反思”,應該是“反斯”——“法西斯”的“斯”。
眼下時過境遷,方勵先生用電影形式記錄下來這段歷史讓更多人看到,相信也會流傳后世。當我們再次回想起船難時,應該也有里斯本丸一席之地,而不是像幾個英國小孩那樣反問:“你們為什么要到處打聽一艘船?”
為什么?
因為歷史就是歷史,不容遺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