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節
中秋,鐫刻著歷史,始于《周禮》,盛于唐代,到明清時期,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月圓,闔家團聚。歸屬——是的中國人賦予滿月的意義,從古至今,淵遠流長。中華的月亮照亮了祖國的千秋百年,許多民俗文化一脈相承,得以沉淀,便才有了今日中秋的三大習俗:品時令佳肴、賞明月美景、慶家人團圓。不妨讓我們走進古今的中秋佳節,了解中秋文化如何傳承,在新時代的今天又有了哪些新的發展。
品時令佳肴
Mid-Autumn Festival
八月十五月正圓,
中秋月餅香又甜。
提到中秋,月餅當屬美食榜單的第一名。據記載,唐僖宗在中秋品嘗月餅,松軟甜美的味道深得其心,便令御膳房用紅綾包裹,賞賜給了新科進士一同品嘗。到了宋代,月餅的制作方法更為精致,得了“金花”“芙蓉”“荷葉”等雅稱。蘇東坡也留有詩詞稱贊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
賞明月美景
Mid-Autumn Festival
人間共賞中秋月,
酒社詩家意味長。
中秋賞月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節俗。《禮記》云:“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也就是說,帝王在春天的清晨祭拜太陽,在秋天的夜晚祭拜月亮。
古人們常常于中秋節大擺筵席、闔家團圓、共賞明月。在明月照天的情境中,素心對月,各抒己懷,許下愿望。人們各有所期:男子希冀事業更上一層樓;女子希望心境心如皓月,家庭美滿婚姻幸福;與家人和離別之人則祈求闔家團圓。
慶家人團圓
Mid-Autumn Festival
十二度圓皆好看,
其中圓極是中秋。
在中國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月亮圓滿的時候也希望人間圓滿。
闔家團圓的中秋節習俗主要始于唐代。唐朝的中秋夜晚,親友團聚在一起,一邊宴飲,一邊賞月聊天。如果有人出差在外,面對圓月,想到家中親友也在欣賞明月,便會為月圓人不圓而傷感。因此,唐朝留下許多帶有濃厚思鄉、盼望團圓的中秋賞月詩歌。
到了宋代與明代,中秋團圓之意更盛,家家戶戶白日出游,夜晚賞月,通宵達旦,共度佳節。
月是故鄉明,思鄉之情不分古今。家中,有深愛的家人,有可口的飯菜,還有那些無法言喻的思緒。古時交通不便,游子的牽掛格外漫長;如今網絡發達,雖然奮斗在千里之外,也能緩解人們對團聚的渴望。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不管中間多少滄海桑田,守望與團圓,都是中秋節永恒不變的主題。中秋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歷史文化長期沉淀凝聚而成的寶藏。人們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表達著對家庭美滿的期許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時至今日,中秋文化歷久彌新,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為我們的發展注入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
月亮既會圓
萬事皆向好
歡迎關注清渭樓美術博物館新媒體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