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節共團圓
Mid-autumn Festival
01
秋老虎
文/樂悠然
全市中小學推遲一周開學
臨近中秋
天氣異常炎熱
據說今年趕上了
百年一遇的秋老虎
南方猛烈的摩羯臺風
也不能捎來一絲涼風與秋雨
陸續收到了遠方的月餅和水果
給爺爺奶奶帶來中秋的暖意和喜悅
秋評:年年過中秋,同中又有異。
今年,早早回鄉探老娘,一半時間在家收拾,一半時間到圖書館看書,算是有個調劑。
剛到那兩天熱得很,騎車到圖書館屁股、后背都是汗,朝南有窗的座位坐下去,就像根蠟燭插在那里慢慢融化。
前天,一早突然下雨,上午出門有了涼風,打了輛車,司機師傅都喊涼快。他說,前幾天拉活,在車里熱得都快中暑了。一邊說話,一邊麻利換檔,效率都提高了。
雖然天氣已舒服了一些,但心里不由打鼓,像樂悠然提到的這些百年一遇的事情,以后是不是會越來越多?
除了天氣,還有別的擔心,人類社會最近幾十年發展迅速,當AI出現之時,甚至不少人驚呼,將來可能會出現人工智能主導的世界。
我在群里說,這是個科幻故事,我同學說,我可沒當故事看。這個回答,看得我后背發涼,但一轉頭又一想生年不滿百,莫懷千歲憂。
鬧心的事兒天天有,但電視不開,手機一關,又好像啥雞毛都冇。
老老實實背起月餅走親戚去。
02
中秋之月
文/塵塵
中秋之月
恍若銀盤
可也只夠盛下姥姥家的一塊月餅
我仰頭舉起每一塊 與月亮相較
都幾近重合
姥姥說
它們每一個
都是自己的月亮
今夜
隔了故鄉千重
月華依舊
我曾巴巴地望著
漆黑的爐膛和紅通通的爐火里
那些我和姥姥一起打出的月餅
姥姥說的對
我們每一個 都是自己的月亮
月圓月缺中
照見自己
秋評:上小學時音樂課時,有首歌歌詞如下:
八月十五月兒明呀
爺爺為我打月餅呀
月餅圓圓甜又香啊
一塊月餅一片情哪
爺爺是個老紅軍哪
爺爺待我親又親哪
我為爺爺唱歌謠啊
獻給爺爺一片心哪
學完后,老師要我們中秋時唱給家人。
中秋節在爺爺家吃飯,我特地唱了一遍,幾句歌詞很快唱完了。
里面老紅軍、打月餅的事情和家中情況不符,我爺爺是農藥機械廠的工人,我們家的月餅是從百貨大樓買來的,但爺爺還是很高興,我只唱了他,沒提別人。
如今,爺爺奶奶去世20多年,墳地都續過一回費了,我們家住的房子是爺爺奶奶傳下來的,心存感念,不敢忘懷。
塵塵詩中有一細節,當年姥姥在時,說每個月餅,都是自己的月亮。若干年逝去,想想老人的話,說的也是自己,月缺月圓,人間悲歡。
當年只顧著吃餅,如今每年餅管飽管夠,只少了叮嚀與期待。
03
秋月
文/絕對或者零
我在風和草之間
看著你在樓宇之間
我舉起手機,想拍下
藍色天幕上潔白晶瑩
孤高清冷的你,卻
無法聚焦
大概是你太遙遠
我無法捕捉清晰的畫面
也可能只是我手機太次
算啦,凝眸遙望即可
至少這一刻,清風明月
還沒有蚊蟲叮咬
此心足矣,夫復何求
秋評:相信很多人都會有絕對或者零的類似經歷,看到皓月當空,天穹深邃,云霧繚繞,趕緊拿手機拍,拍出來一看,這都什么玩意兒。
拍照對光線比較敏感,如果夜間拍攝很容易所見非所得,讓人掃興。
但這也不是問題。如果只顧著拍照,只顧著調整相機、選取最佳角度,結果便是剩下一堆長相相似不知道刪誰留誰的照片,而忽略了與美景相對那一刻,自己心情的微妙變化。
總想著在未來懷念現在,結果沒弄清當下到底是個什么情況。
相機有顆粒度,人心也有顆粒度,適當的時候,放下前者,關注后者,畢竟咱們不專職搞攝影,心情卻是天天都有變化,你不理清,稍縱即逝。
04
白月光的白與李白的白有什么關聯
文/王臘波
月光皓白
我現在寫的信箋,空白
白露之白
那些白蒼蒼、白皚皚
那些白蠶吐絲,白蝴蝶破繭
呵,白生生的嬰孩在掌中啼哭
白月光的白與李白的白
有什么關聯
一位書生在窗口凝神
半晌,吐出一口白云
秋評:看到這個題目,便知道關于白,臘波兄有話說。
先科普下,白月光這個詞近幾年流行,出自張愛玲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里面寫到: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朱砂痣。
白月光也好,朱砂痣也好,都是可望而不可及想象中的完美事物,是生活在彼岸無可替代的關照。
李白與張愛玲,相隔千年,前者是天子呼來不上船的謫仙人,后者是特立獨行尖銳細膩的奇女子,二者自是不能共情。書生攤開白紙,面對明月,時值白露,捻出一個白的題目,將思維像漁網一樣發散出去,撈上來一看,蠶絲、蝶翅、嬰兒膚,卻不知將要做如何一篇文章才合適。
最后,書生口一張,吐出一朵白云,似煙似霧,似珠似玉,既是郁氣集結,也是精華所蘊。再有問者,即是此。
05
中秋
詩:鋼火熊詩
我看到每年的中秋
天氣會慢慢變
每年的中秋
總有黃葉從樹上落
一個一個中秋
父親從高山到枯桿
母親從滿月到月
我也過中秋
自己的中秋一個人
秋評:古體詩基本不用考慮分行,律詩、絕句,選定之后只謀遣詞造句。
現代詩則不同,從一落筆,就要考慮如何斷句,哪里換行,何處分段。
有人嘲笑新詩,不過是散文分行,有詩人也拿來自嘲,說自己是分行大師。
個人經驗,寫詩時句子的分行,首先要看自己寫的是什么內容,是急管繁弦,還是娓娓道來,根據這其中的情緒劃分段落、分割句子,整體安排。
其次是看外觀,歸諸視覺。早些年寫詩時經常把現代詩寫得像古體,一行七個或十個字,多了少了,就刪除或增加,排列得好像水泥墩。后經雷格老師指正,要像掛在旗桿上長短不一的旗子,形成參差錯落之美,遂改之。有時甚至看句子太整齊了,要故意加減幾字,有牛仔褲做舊之意。
再次是聽聲音,求助聽覺。這里的分行關系到音步,也即是詩歌節奏的音組。分行時要考慮音步,使一篇之內,聲調隨詩意而高低起伏,雖不假弦歌,仍可引發韻律之美,一句之中,上下可勾連縱橫,內部有輕重清濁,讀之有自然曉暢之處,又有斑駁陸離之景。
好,現在我們來看鋼火熊詩這首中秋詩。
一個顯眼的地方是,每段詩都在最后一行以一字成行,顯得十分耍大牌,仿佛群眾演員要求單獨化妝間。
回車鍵便是這樣被按壞的。
當然,這首詩也有它的可取之處。這種人為的斷句分行,實際上造成了一種閱讀上的不適與奇拗。
第一段講天氣,以“涼”字結尾,第二段講落葉,以“下”字結尾,第三段講父母,以“牙”字結尾,第四段講自己,以“過”字結尾。拋開詩意不談,全詩分場景勾勒出了一幅入秋人間景色,四個字非畫龍點睛,卻有幾分寫意,閑筆寫正題,有意外收獲。
祝各位中秋快樂,闔家歡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