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銜有兩位將領的軍銜并不一樣,其實真也并不奇怪,畢竟他們參加革命的時間不同,革命時期的資歷和職務等等都不一樣,軍銜自然也有高有低。不過他們兩位是在一個軍,一位是軍長,一位是副軍長。不過奇怪的是軍長僅為少將,而副軍長卻被授予了中將。
他們就是三野30軍的軍長謝振華和副軍長饒守坤。
30軍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12縱隊,該縱隊是由新四軍華中軍區第5軍分區部分部隊發展而來的。
謝振華1930年參加革命,1932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黨員,土地革命時期,他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以及長征,18歲就擔任了團政委
抗日戰爭初期,謝振華擔任過八路軍總部警衛團政委、敵工部副部長。在1940年,他去了山東敵后根據地開展工作。皖南事變后,新四軍重建,謝振華擔任新四軍第三師第八旅第二十四團團長,后兼任政治委員。
抗戰勝利后,黃克誠率領第三師北上東北,他留了下來,擔任第六軍分區政治委員兼新十旅政治委員,在華中繼續戰斗。
蘇北兵團成立后,謝振華歷任第十二縱隊副政治委員、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到了后期,又擔任3野30軍軍長。這一年他33歲,是全軍整編后最年輕的軍長之一。
其實,說起來他參加革命的時間并不晚,入黨時間也挺早。但是,從抗戰初期的團政治委員到抗戰結束時的團政治委員,這在開國將帥中幾乎絕無僅有。這也是謝振華1955年沒有被授予中將軍銜的最主要原因 。
不過他在后來還是有當上將的機會,但因為他的犧牲奉獻精神,讓他錯過了80年代的授銜,與上將軍銜失之交臂。
相比之下,副軍長饒守坤就不一樣了。
他1929年跟著父親參加革命,加入兒童團,擔任團長。后來加入了紅軍,參加了閩浙贛蘇區第五次反“圍剿”。紅軍主力轉移,他奉命留下堅持斗爭,在閩東北堅持了極其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
抗戰爆發后,他領導的部隊改編為第3支隊5團團長,率部奔赴皖南抗日前線。皖南事變后, 新四軍統一整編為7個師,饒守坤任新四軍第2師第5旅15團團長、13團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他擔任副旅長、旅長,華野成立后編入6縱擔任18師師長,后調先遣縱隊副司令員,協助部隊準備南渡長江。1949年全軍改編時,他擔任30軍副軍長。
建國后,1950年2月,第30軍機關和直屬隊調入華東海軍,饒守坤任華東軍區海軍第7艦隊司令員。此后30年,饒守坤一直在海軍工作。到了1980年1月11日,饒守坤任濟南軍區司令員。
而在1955年授銜時,他被授予中將軍銜。
其實這樣的例子倒也并不奇怪,畢竟授銜的時候考慮的是綜合因素,也并非一時的職務。比如49軍軍長鐘偉授予少將,而他麾下的師長溫玉成竟然被授予中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