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周筱芳,高級規劃師、中國規劃學會名城分會委員、紹興市古城保護利用專家。
【摘要】
浙東唐詩之路上,論及標志性景觀點沃洲山和天姥山一定是名列前茅的。自1960年代的地形圖開始,在新昌境內地圖中基本未見標注為沃洲山的山體;那么近1600多年來,人們游歷與歌頌的到底是當今山水空間里的哪個山體與禪院呢?今通過多次現場追尋與深入的文獻研究,提出沃洲山與沃洲山禪院所指向的具體位置,為深度挖掘區域文化,從歷史地理的角度助力承載文化的實體空間保護利用。
【關鍵詞】唐詩之路 沃洲山 禪院 白居易
浙東唐詩之路上,論及標志性景觀點沃洲山和天姥山一定是名列前茅的。自1960年代的地形圖開始,在新昌境內地圖中基本未見標注為沃洲山的山體;查詢高德導航,輸入沃洲山一詞,也未見文人騷客文章中的“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沃洲天姥為眉目”的沃洲山地名,那么近1600多年來,人們游歷與歌頌的到底是當今山水空間里的哪個山體呢?
正如白居易在《沃洲山禪院記》所寫的,沃洲山所在的山水空間“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棲焉”,我也認為沃洲山區域一定有過人的風景,才會從東晉以來一直流傳,得到歌頌。
一、定位沃洲山
東晉時期白道猷、支遁等十八高僧和戴逵、王羲之等十八名士在此地隱居、游歷,留下眾多文字與遺跡,唐頭陀僧白寂然來到沃洲山,尋找遺跡,并在遺跡之處,重建了沃洲山禪院,白居易受托寫下了《沃洲山禪院記》。
各方文獻比較后,今采用唐代《沃洲山禪院記》中關于方位的描述,對照近代和現代地圖,結合古代文獻,來討論一下沃洲山與沃洲山禪院的具體空間位置。
《沃洲山禪院記》寫成于唐大和六年(832),其時嵊州新昌還并稱為剡縣。新昌縣是在后梁開平2年(908),由吳越王錢镠析剡縣13鄉,并割天臺縣部分地域后設置。
1、原文開篇描述“沃洲山在剡縣南三十里”。成書于1201年的《嘉泰會稽志》中,多次提及沃洲山的地理方位,但是內容自相矛盾,歸納基本有二種提法,一是沿用白居易《沃洲山禪院記》中的三十里;二是提出不同的里數,如“沃洲山在縣東三十二里”,依照今日精準測繪地圖,第一種沃洲山在剡縣的東南方位是正確的,但直線距離約26公里(約45里),遠大于原文的三十里,更不用說實際的交通道路的距離;第二種,此時的縣南指新昌,基本正確。
2、原文描述“禪院在沃洲山之陽天姥岑之陰;南對天臺,而華頂、赤城列焉;北對四明,而金庭、石鼓介焉”。明確了一是禪院在沃洲山;二是天臺、華頂、赤城、四明、金庭、石鼓至今地名沿用,指的都是大體量的山體,且方位正確,此由我們也可以用此句,來推斷沃洲山方位;1894年地形圖(圖1)中,示意性標注了沃洲山、沃洲東山、放鶴峰、鵝鼻峰位置。1914年精確地形圖中的(圖3)標注了沃洲山,它的右側標注有嶺頭等自然村,與今日衛星圖對照,嶺頭等的位置,現在叫沃洲村嶺頭等自然村(圖2),按上述論證,那么基本可以確定沃洲山位置就是現在嶺頭等村的西側山體(圖2)。
圖1
圖2
圖3
3、原文描述禪院的“東南有石橋溪,溪出天臺石橋,因名焉”。溪流是很長的線性的空間,所以可以據此來印證山體位置,沃洲山的北部與東南不遠處有同一條溪流流經,1894年的地圖上標注為東溪,東溪一詞在《嘉泰會稽志》(1201)就用于這條溪的命名,描述為“東溪,在縣(新昌)東一里,其源東南來自天臺石橋(梁)瀑布水”,今沿著沃洲山,向西北新昌縣城方向沿溪追蹤,此溪確實到達縣城外。
《沃洲山禪院記》稱它為石橋溪,得名是因為溪出天臺石橋,此石橋指的是天臺山中的石梁。今從衛星影像圖上,清楚看到,石梁瀑布注入到溪流后,一路北上入新昌境,稱茅洋溪;溪流再向西北方向流入今日長詔水庫(沃洲湖)。
今日衛星影像圖的沃洲村,其東南側的村莊,自1894年以來的地形圖上都標注為嶺根。再次印證沃洲山的位置在今日沃洲村西,海拔373米。
二、定位沃洲山禪院
1、沃洲山禪院位置描述
原文描述“禪院在沃洲山之陽,天姥岑之陰”這個描述太籠統,無法確認一個建筑空間的位置。原文描述“自齊至唐,茲山浸荒,靈境寂寥,罕有人游”。唐朝的朱放在788年前移居紹興,他去找過東晉的遺跡,詩云:“月在沃洲山上,人歸剡縣江邊”;同時期的劉長卿也有詩云:“何人住沃洲”,都是慕名而去,然后無所收獲。
2、重建后的禪院
原文描述“太和二年(828)春,有頭陀僧白寂然來游茲山,見道猷、支、竺遺跡,泉石盡在,依依然如歸故鄉,戀不能去”。829年他建成了禪院,831年佛事立。832年,白寂然遣門徒僧常贄,自剡(剡縣)抵洛(陽),持書與圖,詣從叔樂天乞為禪院記云,于是有了《沃洲山禪院記》。重建后的禪院 ,建筑規模是:“正殿若干間,齋堂若干間。僧舍若干間,夏臘之僧,歲不下八九十”。
3、宋時沃洲山禪院
北宋吳處厚的《游沃洲山真封院并序》中,描述“ 平明,過真封院,先至養馬坡、陟鵝鼻峰、入門調道猷影堂,訪支道庵基,觀錫杖泉,眺放鶴峰,徘徊而還”。
他非常向往沃洲風景,所以約在北宋紹圣年間(1094-1098),尋訪過。他見到的情況是,“大抵山川氣象,皆荒替雕落,非鄉時所聞之沃洲也”,與他慕名而去,心中希望看見的禪院不一樣,此時禪院已經荒蕪。但是沃洲山風景仍然美好,他寫下了“環抱之意趣,奔驟之態度,尚皆一一可愛”。他也感慨“乃知古人選勝,皆有所謂,唯嗜山之深者知之,不可為俗人言也”。
4、宋時“真封寺和真覺院”
《嘉泰會稽志》(1201)中,描述“沃洲真覺院,在縣東四十里,舊名‘真封寺’,不知其始。治平三年賜今額”。描述“沃洲山,在縣東三十二里”。
但是在這兩個條款后,都用了白居易的《沃洲山禪院記》中的同樣內容作為注釋,顯然自相矛盾。
我們從吳處厚他的行程描述得知,他是先到了真封寺,然后上山去找沃洲山禪院遺址的。因此,真封寺和真覺院與沃洲山禪院是不同地點上的不同的寺院。真封寺和真覺院是同個寺院,不同的名稱,它在平地區域,至民國時,寺內后殿立有“三白堂”祀三人,“三白”即白道猷開山、白寂然建寺、白居易。真覺院在1972年建長詔水庫時,有遺跡,現在水庫庫底。
5、禪院位置確認
原文描述禪院“西北有支遁嶺,而養馬坡、放鶴峰次焉,東南有石橋溪,溪出天臺石橋,因名焉”,另外還寫下“其馀卑巖小泉,如子孫之從父母者,不可勝數”。1894年地圖上放鶴峰在鵝鼻峰北,支遁嶺、養馬坡2個地名并未有出現,現對1914年地圖中相關地名進行提取,繪制1914年沃洲山區域古道古村落布局示意圖(圖4):
圖4
(1)標注為東溪溪流所處的區域,現在是長詔水庫(沃洲湖),東溪村、溪西村、南岙村、青壇村、石佛前、焦坑村、桑園村均在水庫邊或者已經在水庫中。
(2)圖中灰色線為1914年存在的陸路交通線,連接上述7個村的古道,它們也在水庫接近水面的地方或者沒入水庫中。
(3)沃洲山以東與東溪間有3個山峰,吳處厚的《游沃洲山真封院并序》中的行進線路是,過養馬坡、鵝鼻峰、然后到達禪院遺址處,看到了泉水、遠看了放鶴峰。由此,可以判斷它從溪西或者南岙進入南岙嶺,接近嶺頂東側一片坡地,可能叫養馬坡,鵝鼻峰的位置可能有2個,圖中標注為鵝鼻峰和1號峰,其海拔高度基本一致;養馬坡就在鵝鼻峰的北坡;放鶴峰位置按1894年的地圖就可標出。這樣的地理位置標注,是完全符合《沃洲山禪院記》。
由此,沃洲山禪院位置就在圖中灰色區域。
6、支遁嶺位置判斷
圖中古道,稱的上嶺的,又在沃洲山邊的共有3條:
(1)在沃洲山東側,經南岙到達沃洲村的嶺,過嶺可以到達嶺根, 是古道線路(暫命名這段古道叫南岙嶺 ),今衛星圖上有一鄉村公路在這個古道周邊經過,但并不與此重合,說明公路是避開了古道的,可以依跡尋找。
(2)在沃洲山西側,經溪西到息坑或者嶺根的王堂嶺,這是一條古道線。.
(3)從嶺根村北有一條古道直接向西爬坡到達沃洲村。
按沃洲山禪院西北為支遁嶺,則圖中標注為南岙嶺的古道就是支遁嶺。
今日有人認為溪東村以東的真君殿邊上通往下梁那段爬升不足80米古道是支遁嶺,而且在嶺的盡端有一寺院,牌子上標注著沃洲山禪院。雖然在地圖上看, 這條線位于真正的支遁嶺的延長線上,但是去現場就知道它們中間古代隔著溪流,現在隔著水庫,以水是山分界線的這個道理看,就是兩座不同的山體。
長詔山、沃洲山與長詔水庫
三、沃洲山禪院后續
沃洲山與沃洲山禪院,是流傳了1600多年文化事件的承載空間。雖然今日禪院不存,但是沃洲山、東溪、古道與古村依然存在。名家寫就的證明禪院實體空間存在的《沃洲山禪院記》,仍然存在,也指引我們去有依據的去尋找。東晉白道猷“連峰數千里,修林帶平津。茅茨隱不見,雞鳴知有人”的詩句,是對禪院所處周邊環境的描述,更是為找到確切的地理坐標提供線索。雖然唐初的魏徵到訪后寫下“荷杖來尋支遁蹤,馬跡幾經青草沒”,說明唐初這里已經荒蕪,但在太和三年(829)禪院得以重建,讓游歷人群,再次感受沃洲山水的美好。
今日我們修繕了許多古跡,是否可考證禪院原址再重建一次沃洲山禪院呢?現在它位于長詔水庫的周邊,實體重建禪院操作有難度。在嶺頭等自然村增加相關的文化宣傳與體驗內容還是可以達到的。
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程雪婷
審核:壹之
總期:783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