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天,帶您一起從一篇文章,了解蘇東坡的一個側面。
文章叫做《記承天夜游》(又稱《記承天寺夜游》),出自蘇東坡所著《東坡志林》。《東坡志林》是一部隨筆集,記載了自北宋元豐至元符年間二十年中之雜說、史論,其中記人、記事,記游、記物,記人語、記異事,論短長、談歷史,短則幾十字,長可至千言,信筆寫來,揮灑自如。
第一,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手中這個是白本,推薦中州古籍的注評本,如下
第二,注釋。
(一)承天,承天寺,寺院,現已不存,舊址在今湖北黃岡縣城南。
(二)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烏臺詩案發生于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即4年之前,蘇軾由湖州知州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雖然官沒了,命是保住了。
(三)十月十二日,陰歷,十五月圓,十二的時候,月已超過半圓。
(四)張懷民,字夢得,清河人,他于元豐年間也被貶到黃州,寄居承天寺內。
(五)藻荇,這里泛指水草。
生字詞其實不多,全文翻譯也不難。
第三,翻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下外衣,正欲休息,忽見月光照入門內,令我甚是開心,打算出去走走。
但轉念一起,天色這么晚,別人都休息了,找誰來分享這份快樂呢?對,去找張懷民。
為什么找張懷民呢?
這里咱們要打斷介紹一下蘇軾的另一篇作品《黃州快哉亭記》,里面提到了張懷民,說他“不以謫為患,竊會計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大意是說,他不為貶謫的事情憂愁,做完會計的公事后,就去山水之間釋放自己的身心,這說明他有過人之處。這樣樂天的人,你去找他,走,看月亮去,他自然是愿意與你同行的。
接著翻譯。
我便去承天寺找張懷民。恰好,張懷民也還未就寢,我們一起到寺院的中庭散步。只見,月光照在庭院里,如同積水一般清澈透明,再細看,水藻、荇菜交錯其中,其實,那是庭中周圍竹林和柏樹的影子罷了。
要說這世間,哪天晚上沒有月光呢,竹子和柏樹也不少見,但就是缺少如我二人的閑人罷了。
第三,解析。
文章不長,不到百字,寫出了月下的那一番意趣。
中秋賞圓月,但實際上,每個月都會有一次月圓,只要不陰天,都能看到。十五的月亮好看,但其他的時間月亮也不差,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到了明天可能更好看,十二十三的月亮也好看,蘇軾寫的便是,初一初二的月牙兒也精彩。
那這好看、精彩,到底在哪里呢?
在于我們人,在這一刻停了下來,從日常的煩惱、勞碌中將自己解脫出來,花那么一點時間,找那么一兩位朋友、知己,一起去欣賞這片月色。
一個人是看,是望,兩個人是分享,是契合,是在這一刻心意相通。
這個說,今晚的月亮好看哦。
那個答,你說得沒錯。
從此之后,我們當中任何一個只要一提起那時的月色,當時的心情便會涌起,而且另一個完全懂得,你說的,是什么。
在色季拉山口拍的南迦巴瓦峰
@馬兒 2021年3月攝于林芝
美好不是用來獨享的,而是恰好我們一起經過。
就講到這里,祝大家中秋節有人一同出來走走,欣賞一下美好月色。
各位中秋節快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