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大野戰軍,我們不內耗,不搞內部排名。只說數據:
1949年,各大野戰軍整編,東野70萬規模,14個縱隊(12個?步兵縱隊、1個?鐵路縱隊、1個?炮兵縱隊,第50軍的問題在此不多說)都是四師制滿編,共144個團,從數量建制上看,亞洲地界無人能出其右。
從武器裝備上看,東野的主力縱隊能有沖鋒槍5000-6000支,75毫米以上口徑火炮上百門,甚至有的縱隊核心師團,配備的是一水的美制105毫米榴彈炮。
同樣亞洲地界稱王稱霸,無人能敵。隔壁的甲等師團也沒這武裝水平。
要的就是這樣的優越感,我們今天的重裝合成旅一脈相承的味道就出來了。
▲重裝合成旅
如此人員和裝備,東野的戰績極為耀眼:一路從東北打到海南島和大西南,直接扭轉了敵眾我寡的被動局面。
經典之戰數不勝數,比如當東野面對號稱能守三個月的天津,只堅持了29個小時。
新中國成立后,地緣局勢逐步穩定,經濟發展成為重點,現代化的戰爭對人員規模數量的要求也有所降低,于是經歷了幾輪大的裁減。
85年一裁時有的野戰軍八去其七,而東野11個軍裁了4個,幾大主力的“萬歲軍”38軍、“東北虎王”39軍、“旋風部隊”40軍、“塔山英雄”41軍都保留了下來。
▲103
03年二裁,只保留18個集團J,東野7個集團J全部保留,可見實力之強。直到17年整編的時候,18改13,東野還能剩下4個。
而且歷史上,東野相當部分力量劃拔至空、海兩軍,尤其是海軍,支援了很多得力干將。
好多人有疑問,東野為啥能這么牛?
首先是101確實有水平。最近比較火的“我做如下部署,請103記一下”,這是實打實的,101方寸之間,運籌帷幄了整個東北戰場。實際部署比影視劇中的臺詞還精彩。
“以四縱、十一縱加兩個獨立師,加強塔山防線;二、三、七、八、九五個縱隊加六縱十七師,包打錦州;十縱加一個師,在黑山、大虎山一線阻擊廖耀湘兵團;十二縱加十二個獨立師圍困長春;五縱、六縱兩個師監視沈陽;一縱作為總預備隊。”(《大決戰·遼沈戰役》臺詞)
101在做連長的時候,他帶的連隊就是尖刀連;做營長的時候,就是全團最能打的營。這樣一路升到東野司令員。
林羅劉三人配合堪稱完美,分別負責運籌帷幄、統一思想、沖鋒陷陣。
其次,遼沈戰役是三大戰役中的第一戰,事關整個局面,所以全國對東野的支持都比較大。
新四J10萬主力劃入東野,還有全國各地100多個架子團,和相當數量的軍官和士官同步支援到東野。
啥是架子團?
就是給團級部隊配齊軍官和士官,甚至多配,然后在戰爭中不斷積累群眾基礎,擴大士兵規模。
這樣的架子團人數遠超普通的團,而且因為軍事過硬的軍官和士官足夠多,戰斗力也遠超一般的團。
比如《亮劍》里面的李云龍的獨立團,就類似于架子團,默默發展一兩年,人數直接干到師,李云龍從團長“直接變成了師長”。
三是東北工業基礎好。因為地處我國邊疆,東北的地緣和歷史問題,使得這里成為全國工業基礎最好的地區之一。尤其是軍工行業,包括多個軍工廠。
1947年,東北分布軍工廠60~70個,每年產能為手榴彈200萬個、子彈2000萬發、迫擊炮50萬發、六〇炮彈50萬發、山炮40萬發、步槍114700枝,大于102毫米口徑火炮422門。
另外土改打下良好的群眾基礎,領先的參謀運作體系等,都是東野獨樹一幟的重要因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