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蟬鳴聒耳,萬物蔥蘢。熱烈的夏天,少年們開啟追尋遠方之旅啦!
今年夏天,全國近580支“去遠方”小隊的孩子們,背上行囊,第一次離開家鄉,按照自己計劃規劃的行程,開啟夢想研學之旅。過去150天他們精心追逐的城市,就在眼前。
去青島|沙漠與海的相遇
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地方,是新疆。且末縣,地處沙漠腹地,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是“海灘沙漠與少年逐夢小隊”5名維吾爾族孩子們的家鄉。從未走出過沙漠的他們,向往著和沙漠一樣無邊無際的大海。在付芃林老師的陪同下,他們坐了近48小時的火車,穿越4096公里,橫跨中國,從沙漠來到了海邊。
長達48小時的火車限時體驗,從吐魯番出發前往蘭州,目之所及,不全是沙漠,有戈壁灘和用于風力發電的大風車,還有連綿不斷的山和數不清楚的隧道,從蘭州換乘高鐵后,孩子們紛紛驚嘆,速度不知道比火車快多少倍,還穩當!眼前的景象,也逐漸變得鮮艷和豐富,大片的平原,湖泊,綠樹,不同的建筑印入眼簾。漫長的路途并沒有磨滅孩子們的熱情,帶著身邊大家的祝福與叮囑,對大海的向往和海軍精神的敬仰,他們來到了海濱城市——青島。
青島留給孩子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和新疆完全不同的潮濕的天氣。他們最喜歡的大海,在這里觸手可及。第一次看見大海的孩子們不由分說地沖向大海,孩子摸了摸海水,是涼涼的,風中帶著海的味道。他們還在沙灘上尋找貝殼,找到了就很高興;找到石頭就在海上打水漂。孩子們說:“電視中的大海是藍色的,但是我們看到的大海并沒有那么藍。不過,看見大海就很開心了”
早在出行前的課程學習中,他們就了解到海濱小城青島不僅有大海,還有海軍博物館,可以登上軍艦,看見坦克,體會海軍生活。在博物館里,孩子們參與了航母STYLE互動體驗,學習了海軍悠久的歷史。原先在孩子們的世界里,軍艦坦克只會在電視上出現。第一次看到真實停靠著的潛水艇、軍艦,高大雄偉。地面上有各種各樣的戰斗機和大坦克,非常壯觀,孩子們還登上軍艦,拍照留念。巴圖爾·莫薩說:“我要努力學習,等我長大了,要研究出更先進的武器,保衛祖國。”
去三亞|和黎族黎錦的初次見面
“黎族的黎錦有何作用?”
“黎錦紋樣有何特別之處?是有什么象征嗎?”
“現在黎族老百姓生活中還會用到黎錦嗎?”
“黎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黎錦、黎陶還有哪些?”
來自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長梁鎮民族小學的學海小隊,對于少數民族--黎族的文化傳統都特別感興趣,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和黎陶。黎族,是海南島最早的居民。湖北大山土家族的孩子們懷揣著這些疑問,來到黎族聚居的海南島,來探索豐富多彩的黎族文化。
在海南島的深處,身著黎錦的阿婆們,她們就像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黎族織錦,簡稱黎錦,是黎族婦女的創造才能和藝術造詣的集中體現。在檳郎谷內,孩子們見到了許多耄耋之年的阿婆織黎錦。傳統的手工織錦需要上半身筆直地坐在地上,腰上纏著腰織機的一端,足尖撐起另一端腳踏棍,雙腿伸直,架起正方形的織機。解說員姐姐告訴他們,阿婆們每天要織布5個小時以上,非常辛苦。“我們接過阿婆們手中的線,體驗了一把織黎錦,短短一會兒就感到腰疼了。不僅僅是身體辛苦,織黎錦也很費腦子。黎錦中的很多復雜圖案織起來會很難,頭腦中要一直有要織的圖案。當阿婆教授給我一些技巧之后,我領會了要領才變得簡單一點。”
黎錦這一門技術背后有這么多的學問,只有親眼看見,親身體會到,才能感受到這些美麗圖案背后的不易。“通過采訪這些阿婆,我們了解到阿婆們為了傳承這個技術,往往會言傳身教給她們的兒女。如果阿婆不在了,后輩們會不會傳承這些技藝呢?黎族作為少數民族有很多寶貴的傳統技藝都沒有人傳承,我想要探索宣傳這些非遺,讓更多的人了解到!”
黎族保留著制陶的原始形態和特征,真實地再現著原始的制陶過程,不失為中國古代原始制陶的“活化石”。學海小隊來到傳習所--三亞黎族原始制陶技藝傳承基地,親手使用原始制陶技藝來制造陶器。
黎族“泥條盤筑法”制陶工具包括木杵、木臼、木拍、木刮及竹刀、蚌殼、鉆孔竹棍、竹墊等,制陶過程由挖陶、挑陶土、曬陶土、粉碎陶土、篩陶土、和泥、制坯、干燥、準備燒陶、點火燒陶、取陶、加固等12個步驟組成。除了參觀、體驗,孩子們還采訪了當地居民、在書店查找相關書籍,為研學方案中的一個個研學問題找到答案。后續,還將做好研學成果展示,向全校同學們分享研學成果,讓更多人了解到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
去西雙版納|傾聽熱帶雨林的植物絮語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個舊市大屯小學海棠小隊的孩子們,背著書包,手拉行李箱,帶著對西雙版納的向往與期待,揭開那神秘的綠色王國面紗,開啟植物探秘之旅。
在眾多研學目的地中,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無疑是孩子們心中的最期盼的。步入這片被譽為“綠寶石之心”的神奇之地,我們瞬間被帶入了一個繁茂的植物王國:挺拔入云的望天樹如同守護這片土地的巨人;神秘龍血樹的汁液能制成珍貴的“血竭”;璀璨奪目的王蓮,葉片碩大如盤;跳舞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訴說著不為人知的秘密;口紅花嬌艷欲滴,豬籠草巧設陷阱,以及曾經只在科普書上看見的食肉植物......真正置身此地時,我們不僅學到了這一個個植物的故事,對于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更是油然而生。
最令我們震撼的莫過于解說員姐姐介紹的“獨樹成林”:一棵樹竟能繁衍出一片茂盛的森林。生命的頑強與不屈似乎在這一刻得到了印證。還有植物間的絞殺現象,更是大自然中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生動寫照。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們在驚嘆之余,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復雜與多樣。當我們被綠色包裹,行走在各式各樣神奇植物之間時,突然一下子就理解了所謂“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
在基諾山徒步中我們結識了當地基諾族居民白叔叔,他不僅是安全守護者,更是自然奧秘的傳遞者。當知道我們的研學主題是神奇的植物世界時,白叔叔化身為一本行走的百科全書,耐心細致地向我們介紹著沿途遇到的種種野生寶藏:能夠療愈傷痛、嚼碎敷于傷口的神奇野草;葉片宛如大象之耳、果實滿載甘甜的無花果樹;一身皆是寶的粽葉樹;樹皮可以造紙的構樹,大自然的無盡智慧與慷慨在這片熱帶雨林中盡顯。
最難忘的時刻莫過于在原始森林中徒步,我們親眼目睹了四處散步的藍孔雀,和人逗樂的小猴子,山間悠然自得的鳥雀,新舊樹木的更替,讓人驚嘆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生不息的活力,也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了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義。
去成都|探尋蜀錦蜀繡之美
“要傳承蜀繡文化,我們要知道蜀繡是什么?”
“作為初中生,我們要如何傳承和發揚成都的蜀繡文化?”
蜀繡,又名川繡,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中峰鎮中心學校花中少年探索隊的孩子們,一行6人,前往成都探尋蜀錦蜀繡之美。走進蜀錦織繡博物館,踏入博物館的大門,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織錦工坊。精美的蜀錦展品琳瑯滿目,從華麗的服飾到細膩的屏風,每一件都訴說著古老的故事。我們跟隨著講解員的腳步,了解到蜀錦織繡的悠久歷史。它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歷經千年的傳承與發展,成為了中國絲綢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展示廳里,我們親眼目睹了蜀錦織繡的復雜工藝。織工們坐在古老的織機前,雙手嫻熟地操作著絲線,仿佛在演奏一場無聲的樂章。經線、緯線的交織,色彩的搭配,每一個細節都凝聚著匠人的智慧和心血。為了更深入地感受蜀錦織繡的魅力,我們還親自動手體驗了織繡的過程——制作香囊。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小心翼翼地穿針引線,雖然手法略顯生疏,但那份專注和認真卻讓我們對這門傳統技藝有了更深的理解。
蜀繡,分單面繡和雙面繡,還有很多種技藝和針法,蜀錦制作復雜,是制作時間最長的絲綢之一。它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蜀繡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采用蠶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作為中國刺繡傳承時間最長的繡種之一,蜀繡以其明麗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細膩的針法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韻味,豐富程度居四大名繡之首。
“為什么要傳承蜀繡?我們可以怎么傳承蜀繡文化?青少年怎樣傳承蜀繡文化?”這幾個問題,始終圍繞我們整個研學行程。在參觀完博物館和親手制作蜀繡香囊,我們一致認為,培養對蜀繡的興趣非常重要,同時可以在生活和網絡中寫宣傳標語和發出邀請,召集更多人來學習蜀繡文化。可以采取以下有趣的方法來傳承蜀錦:
(1)可以通過動畫的方式來展示蜀繡;
(2)用蜀繡和現代文化結合來創新創造;
(3)可以招募一些對蜀繡文化感興趣的年輕人,使他們來傳承蜀繡文化;
(4)開展一些關于蜀繡的展覽和文化交流會。
在錦里古街中,我們看到了許許多多的蜀繡制品,造型精美,色彩鮮艷,雖然價格有點昂貴,但始終有很多人愿意為它買單,這足以說明,現在許多人開始追求“國潮”,對像蜀繡這種帶有中國特色文化的手工制品尤為喜愛,還有國家對外合作交流愈發頻繁,許多外國友人也慕名而來參觀蜀錦蜀繡,體會蜀錦之秀的魅力。
去北京|解鎖皇家建筑的奧秘
在返程的列車上,紅旗小隊的孩子們不再像出發時那樣充滿好奇與不安,而是靜靜地翻閱著研學手冊,一筆一劃地記錄下這段旅程的點點滴滴,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對北京深刻記憶的回響。
孩子們來自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白衣小學,三年級。今年夏天,他們和老師踏上了前往首都北京的奇妙旅程。最令他們期待的便是此次研學最重要的行程——故宮。別看年紀小,對于故宮,他們可相當好奇:
(1)故宮的建筑布局有怎樣的特點?
(2)故宮中主要有哪些代表性的建筑及其功能?
(3)故宮在歷史上經歷了哪些重要事件和階段等等。
當孩子們踏入故宮,仰望著那高聳的午門,心中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觀察故宮的對稱布局。孩子們驚訝地發現,無論是宮殿還是花園,都嚴格遵循著中軸線對稱的原則,左右兩側的建筑和景觀幾乎一模一樣。他們興奮地手拉手,在宮殿間穿梭,試圖找到那個隱藏的“中心點”。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不僅感受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匠心獨運,還體會到了中國古代文化中對和諧、平衡的追求。
在探索木結構和磚瓦結合的過程中,孩子們被故宮建筑的精湛工藝所震撼。他們仔細觀察著每一根木梁、每一塊磚石,感受著古代工匠們巧奪天工的技藝。最后,孩子們開始關注故宮的細節之美。他們發現,無論是宮殿的門窗、屋檐下的彩畫,還是角落里的石雕、磚雕,都充滿了精致和細膩。這些細節不僅展現了古代工匠們的才華和耐心,也體現了他們對美的追求和熱愛。孩子們紛紛拿出手機記錄下這些令人驚嘆的細節之美。每一磚每一瓦,都在訴說著屬于它們的故事。
回想這趟旅程,孩子們不再稚嫩,更多是可靠。乘坐地鐵出站后,他們不再需要指引,而是主動引領方向,“陳老師,我們走這邊去坐地鐵。”孩子們的話語中,透露出的是自信與獨立。當地鐵卡不能使用的小插曲來臨時,“陳老師,你等一下。”小組長沒有絲毫慌亂,迅速跑向乘警處尋求幫助,那份冷靜與自信,讓人不禁感嘆:這七天,他們真的長大了!
去西安|探古都秦腔,尋古都風情
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城北小學探古小隊的6名客家同學來到了古都西安,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的奧秘。他們通過參觀博物館和采訪秦腔表演藝術家和路人了解到了關于秦腔的許多知識:
“秦腔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
“秦腔可分為東、西、中、南四路。”
“秦腔在早期演出時,常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故稱‘梆子腔’。”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陜齊吼秦腔。”從這句俗話就可以看出老陜對秦腔有著特殊的感情。西安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秦腔的“影子”,公園里、馬路邊、舞臺上……戲迷上至百歲老人,下至三歲學舌小童,無不沉醉。當孩子們帶著研學問題去采訪當地人,每一次都是鍛煉和挑戰。領隊老師謝麗芳分享到:“我特別鼓勵他們去采訪,第一次,他們圍在一起心理建設做了40分鐘,第二次10分鐘,第三次直接上去問問題。孩子們在一次次的采訪中進步很大。”
采訪中,我們了解到,如今西安各大舞臺上“秦腔”越來越少見,以前還有專門給秦腔演出的大劇院和秦腔劇團,只要哪個村有秦腔戲,十里八鄉的上年齡的人都想法子去看,大家也會哼上兩句。秦腔,被許多音樂人稱為中國最古老的搖滾。作為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是陜西乃至西北人民最喜愛的文化活動。這次出行,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秦腔這一藝術瑰寶,作為新時代的少年兒童,我們有責任去傳承好他們,我們可以學習秦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更多人參與到保護秦腔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
今年夏天,全國有3000余名孩子走出家鄉,奔赴遠方。在全國90多個城市留下了他們獨特的故事,小小的身影,在遠方陌生友熟悉的城市,穿過街道,把紙上的路書,化作現實。親愛的孩子,請繼續堅持,無數個第一次將會成為你最寶貴的經驗,請記住,今天的你很勇敢。
為每一位勇敢追夢的孩子點贊!
【特別鳴謝】
“去遠方”是什么
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最受師生喜愛、課程覆蓋率最廣,影響力最大的綜合實踐項目之一,通過支持欠發達地區孩子們,實現“人生第一次去遠方”的夢想,幫助8-18歲的兒童和青少年激發對遠方的好奇、培養自主研學的必備能力、提供探索世界的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