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過地的朋友們應該對馬齒莧不陌生。像今年這種極端高溫的夏天,田里各種菜都曬得蔫了吧唧的,就馬齒莧還油光水滑。這肉質的葉子,看起來是多么鮮嫩多汁,用指甲一掐都能掐出水來。
現在種地的人少,我看余杭富陽那邊大片撂荒的旱地里都長滿了馬齒莧,那真叫一個 “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跟其它一些人厭狗嫌的農田雜草不同,馬齒莧本身就是一種味道不錯的野菜。《野菜譜》載:
入夏采,沸湯瀹過;曝乾冬用旋食亦可,楚人俗元旦食之。
馬齒莧,馬齒莧,風俗相傳食元旦。
何事年來采更頻,終朝賴爾供餐飯。
說馬齒莧入夏采來,水燙燙就能吃了;或者是曬干等到元旦吃。
今年7月的時候,我在安吉路邊的農家菜館吃到了馬齒莧。雖然我不種地,但在冰柜前看到這種葉青梗紅的植物時,還是倍感親切,立刻決定點一盤嘗嘗。不多時,一盤熟菜就端了上來。
我非常喜歡馬齒莧的口感,烹飪過的馬齒莧會產生一些粘液,但絕不像莼菜、木耳菜那么過分,而像是大廚勾芡一樣正正好好,觀之晶瑩剔透、嘗之滑而不膩。莖葉嚼起來生脆,略帶酸味。
馬齒莧盛花期主要是八月,大量5瓣黃色小花散布葉叢間,也挺好看的。
6-7月未開花時吃馬齒莧是正正好的,等到8月開花結果后再采,一是難洗,馬齒莧的種子就跟細砂一樣混在葉叢里,好幾遍也洗不干凈;二是口味可能會太酸。“老”似乎不是個問題,不管什么時候采吃起來都脆脆的。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馬齒莧的酸味來源是草酸。對于腎功能不好的朋友來說,過量攝取草酸會導致腎損傷、結石等問題。
↑圖為大花馬齒莧種子,馬齒莧種子跟這個區別不大
上面說的是夏天現采現吃,那曬干后是怎么個吃法呢?汪曾祺寫過:
我的祖母每于夏天摘肥嫩的馬齒莧晾干,過年時作餡包包子。她是吃長齋的,這種包子只有她一個人吃。我有時從她的盤子里拿一個,蘸了香油吃,挺香。馬齒莧有點淡淡的酸味。
這種馬齒莧包子,我23年春天在南京吃到過。當時特意找了家館子,把馬蹄、菱角、芡實、百合、馬齒莧包子等地方美食點了個遍。前面幾種菜都拍了照,唯獨漏了馬齒莧包子,實在是有點慚愧。可能是因為吃起來太像梅干菜包子,幾口就給干完了。引用一下網上的圖:
馬齒莧包子,引自元寶麻麻的廚房 www.xiachufang.com/recipe/103320810/
馬齒莧就是那種最純正的野草,城市里不太好見。雖然它們總是出人意料的出現在磚縫里、屋頂的積灰里、小區干涸的景觀水池里…… 但要特意去找還真不一定找得到。要看它們還是去鄉村地頭吧!
城里常見幾種園藝觀賞馬齒莧。原產美洲的大花馬齒莧花足有乒乓球這么大,葉片呈針形。環翅馬齒莧花葉都跟本土種近似,園藝品種眾多,常見花葉品種。作為耐熱耐旱的植物,暑期的花壇里時常見到他倆。
作者 :蔣某人
圖片:蔣某人(除注明外)
本作品采用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進行許可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
轉載請務必保留以上聲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