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艙外》2024年9月刊
《艙外》
尊重 發掘 培養
《艙外》雜志創刊于2022年4月,由“高校科幻”平臺創辦,是專門面向高校科幻創作者服務的一本刊物。《艙外》寓意著不斷前行,去探索去尋找去想象。刊物定位為發掘、培養新人,幫助新人走在科幻創作的道路上,為中國科幻事業的發展輸送新鮮血液。每期雜志經過投稿、選送與編排,將為讀者們帶來故事、評論、圓桌會記錄等不同形式的文本,展現科幻創作、評論與交流的不同面,并通過“高校科幻”公眾號發布每期《艙外》的精彩內容。歡迎搭乘《艙外》,共同尋找漫長星際旅途中的思想光源。
封面人物訪談錄
AUTHOR INTERVIE
宋釹帆
“一個同人文作者的轉型之路”
宋釹帆,北京中醫藥大學研一在讀,曾獲第六屆“星火杯”優秀獎,比起看病更適合寫文。
高校科幻:祝賀您創作的《地球短路》等作品“宋釹帆科幻小小說專輯”的形式推出,對此有什么感想?
宋釹帆:隨著短視頻、碎片化閱讀的火爆,普通受眾越來越難以讀完一本中長篇小說。《三體》成書于那個智能手機尚不流行的年代,人們還是愿意看完一大本磚頭的;可在未來,在人心越來越浮躁的年代,是否還有長篇小說能復刻它的成功?這值得深思。
在這種背景下,微小說取代中長篇或將成為一個趨勢。看到《艙外》的轉型公告后,我認為這一想法很好,所以攜帶了一些作品當作“原始股”,希望為科幻微小說的發展起個好頭。微小說的創作周期短、投稿快,若有新人想要嶄露頭角、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創意,不妨到此一試。畢竟,讀者們已經很久沒看見新鮮的科幻點子了,而微小說就是展示點子的最佳方法。
并且,即使投了微小說,點子仍然可以回收利用。我們依然能用相同的點子,去寫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講述一段另類的人生。換言之,只要故事情節完全不重合,一個相同的點子被寫了很多次、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在科幻界也已司空見慣。所以,不必吝嗇
高校科幻: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接觸科幻的?
邱紅楓:19年,我偶然找到一張蒸汽朋克的插圖,被里面復雜齒輪、機械組成的宏大世界吸引了,就開始找更多蒸汽朋克的插畫看。后來了解到,有一本叫《差分機》的蒸朋小說,把它看完了。這是我閱讀的第一本科幻小說。
高校科幻:科幻吸引您的點是什么?如何定義“科幻”?
宋釹帆:現實世界是枯燥的,人類的力量是渺小的,于是我們幻想自己獲得排山倒海、重塑世界的偉力。當這股偉力來源于“魔法”時,就有了奇幻;當這股偉力來源于“科技”時,就有了科幻。因此,科幻起先是人類對“一個強大自己”的想象,就像一只小貓,幻想自己成為老虎的樣子。又因為它有一層“科技”的外衣在,所以,人們能看到想象成真的可能性,似乎只要付出努力,它就能成為人類的明天。相比之下,奇幻的吸引力弱些,是因為人類看不到實現的可能性,它與現實世界不兼容。
在最初,“科幻”是連接“美夢”與“現實”的紐帶;但現在的科幻,主要描繪“美夢”變成“噩夢”時的樣子。在“噩夢”中,人類比現實世界更加渺小和危險(如三體);所以,概括來說,科幻是現實通往夢境的橋梁,最重要的是,它有實現的可能性
高校科幻:為何為嘗試進行科幻寫作?您覺得創作科幻跟創作其他類型作品有什么區別?
宋釹帆:在寫科幻之前,我給“東方project”寫過兩年同人文。“東方project”的世界觀類似于奇幻文學,它是一個神明、妖怪、精靈和人類共生的世界。但是,同人文都是“用愛發電”,說白了就是沒有稿費,而且還有法律風險;加上東方圈是小圈子,看的人也少,想靠寫同人文出頭,確實遙遙無期。這時,有一個同人文寫手跟我說“你的筆力用來寫同人文真是太浪費了,不如去寫科幻”,所以我就來了。
科幻和其他幻想文學一樣,本質是“幻”,用來給讀者帶來“非現實的體驗”。現實世界是枯燥無味的,無論是物理的引力,還是社會的引力,都時刻束縛著我們。我們要創造一個有趣的、異樣的世界,讓人類看到“世界的另一個樣子”,讓每個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人,得到片刻的放松。只不過,我們會給這種幻想搬出“理論依據”作為背書。
高校科幻:您最喜歡的科幻小說是什么?是否對您的創作產生過很大影響?
宋釹帆:我喜歡很多科幻小說,但它們各有各的好。所以,我就說兩個最喜歡的科幻作家,分別是劉慈欣和星新一。前者并不陌生,而星新一的小說總能透出一種“微妙的幽默感”,用并不炫酷的設定,講一個有趣的微故事。我時常想,二者的優點能否結合起來?換言之:在星新一的篇幅中,展現大劉式的宏偉奇觀。最近的《艙外》投稿,就在做這一嘗試。歡迎大家閱讀并在評論區留下寶貴的意見!
高校科幻:您覺得什么是好的科幻作品,如果用幾個詞去概括,您覺得是什么?可以展開分享一下。
宋釹帆:不同篇幅的科幻作品,有不同的好壞標準。如果是微小說,最好能在“方寸之中見乾坤”,它是一個鑰匙眼,但讀者只要窺視鑰匙眼,就能看到孔洞后面的大千世界。如果是中短篇,就應當立起一個深刻的人物形象,用世界設定影響人物的命運,令其一波三折;
如果是長篇,就務必把三千大千世界琳瑯滿目地展現出來,如同地宮中堆積如山的珠寶。但是,目前一些不太好的長篇作品,就是試圖用寥寥幾件珠寶,去撐起一座地宮的庫存。
高校科幻:您目前創作的最滿意的作品是什么?想通過創作這篇小說表達什么?
宋釹帆:我最滿意的作品,是我沒有完稿的作品。我積攢了很多科幻設定,想把它們全寫進一個大長篇里,不過目前這個作品只存在于想象中。如果它能被寫出來,我會將它投稿到合適的長篇類科幻競賽。目前我已投稿的作品,都是為這一最終目標而寫的練習作,因此都不夠讓人滿意。
高校科幻:作為一個年輕作者,您希望得到什么樣的反饋和幫助?
宋釹帆:首先,我最希望有人幫我看文和點評。很多時候,寫稿都是孤軍奮戰,沒有人提建議,沒法獲得改進,去問一些認識的人,他們也說忙。因此,我希望有人組建一個專業的“改稿咨詢平臺”,只要我發文過去,就有人羅列出文章的各種提升點。
其次,素人們缺乏“有效的”投稿渠道。就拿純文學期刊來說,許多雜志是不看自然來稿的,如果與主編沒有關系,作品就很難被發掘。目前,參賽獲獎是少數可行的上升空間,然而絕大部分競賽是一年一次,由于大部分新人選擇走競賽渠道,使得很多比賽的難度和211錄取率相當。所以,不少年輕作者都希望得到“更多的推薦發表機會”(不只是我)。
高校科幻:在科幻小說的寫作過程中有什么心得體會?會關注同代人和同代人的作品嗎?
宋釹帆:我的體會是,科幻點子是可以量產的,我把它叫做“邏輯計算”。通過各種簡單的邏輯操作,可以把老土的、簡單的點子變成新點子,但具體過程在這里講不完。
同代人我一直在關注,事實上,很多年紀比我小的人都比我優秀,當我大四才開始投稿時,有不少人已經刷了很多獲獎履歷,甚至出版了自己的作品。因此在寫這篇采訪稿時,我覺得“忝列其中”,比起校園新星欄目里的其他人,我的資歷確實太薄了。不過,我相信,只要搞出“量產科幻點子”的技術,后來居上是有可能的。
高校科幻:您覺得現在創作的科幻作品已形成明顯的特征嗎?還是一直在嘗試?最想形成什么樣的明顯特征?
宋釹帆:目前來說,大致有三個方向。其一為劉慈欣和星新一相結合的風格,其二為童話風格(本次星火杯參賽文的風格),其三為硬科幻風格(它暫時只存在于我的設定集中)。對于不同篇幅的科幻作品,因為功能不一樣,使用的風格自然有所不同。所以,很難說未來哪一種風格是專攻的。
高校科幻:從何時開始有自覺意識地寫作?與那時相比,您對文學的理解是否發生了變化?
宋釹帆:我第一次寫作,是因為看到一幅蒸汽朋克風格的插畫很漂亮,但是學校不允許帶手機,我就想盡量把插畫里的場景寫下來,“把圖像翻譯成文字”。這樣,當我打開筆記本時,再看到這一段文字,腦子里就能迅速還原出插畫里的場景。當時,為了還原出畫面的狀態,文風和修飾都比較繁重。
現在,我明白“故事才是小說的核心”,因此去繁化簡,不做不必要的描寫。如果描寫,一定是因為它在后文有用。
高校科幻:您大學時的專業是什么?為什么會選擇這個專業?您覺得專業對您創作的影響大嗎?
宋釹帆:我是中藥學專業,除了要學習傳統的中醫學、中藥學理論,還要學習生物化學、制藥工程等現代科學。選擇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個專業不是臨床方向,無需去醫院實習,有充足的業余時間進行科幻創作。當我的一些臨床類同學在醫院三班倒時,我還能在宿舍里寫完這篇采訪稿。
高校科幻:現在來看,科幻對您來說意味著什么?在您生活和學習中扮演什么角色?
宋釹帆:為了寫科幻,我考了研究生。
因為,我很想參加星火杯征文,如果我考不上研,就得去上班,就沒辦法報名了;不但星火杯,其他一些高校限定的征文,也會無法參加(俗稱:為了醋包一盤餃子)。
所以,過去一年考研我很卷,最后初試考了本校第一,成功升學。復試結束時,星火杯就要截稿了,本屆的獲獎文是我花一星期趕出來的,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該文存在一些趕工的粗糙痕跡(要是時間充分一點,或許能寫得更好吧)。
當然,我會在正常完成學業任務的情況下才寫科幻,對于我來說,學業是白米飯,科幻寫作是豐富的配菜;白米飯不可不吃,但只有“精神上的囚徒”才會只吃白米飯吧。
高校科幻:創作科幻小說會注重小說與現實的聯系嗎?是否認同歷史感、現實感的匱乏與經驗的同質化是當代青年作家普遍面臨的問題?
宋釹帆:就拿本屆星火杯投稿來說,靈感來自于“話費欠交”。在某個營業廳的一番忽悠后,我上當了,電話卡每個月扣我150塊錢,后來想降回原套餐,跑了漫長的手續。因此我設想了一種極端情況:話費從手機擴展到人的發聲器官里。
歷史感匱乏的問題并不明顯,在本屆星火杯,我們能看到許多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科幻作品,同時,還有兩篇古埃及題材的作品獲了獎。但是,經驗同質化確實是一個問題:它最典型的表現,在于科幻點子的重復一一市面上有大量作品是寫“人工智能”的,這令一些讀者感到厭倦。關于這個問題,我個人也在尋找破局之道。倘若我找到了“科幻點子量產”的系統化方法,也愿意公開分享給大家。
高校科幻:祝賀您的作品在第六屆“星火杯”全國高校科幻聯合征文大賽中獲獎,您對參與這個賽事的感受如何?
宋釹帆:星火杯是我開始科幻寫作的第一站,它為許多零背景的科幻素人提供了被挖掘、被發現的舞臺,是一個有效的新人上升渠道。我認為星火杯的賽制與評審流程非常值得推廣,因為它的每一環節都是公開透明的,能最大程度保證參賽者純靠實力站上舞臺。這一點,是當今很多文學類競賽欠缺的。
星火杯的“四輪篩選”是一把尺子,能幫作者檢測自身的能力水平。參與競賽,相當于參與一次科幻寫作水平考試,通過作品最終進入的層次(如“初審”、“復審”),作者能算出自己的排名百分比;這樣,下一次參賽時,作者就能明白有無進步。相比之下,一些文學競賽雖然也有幾輪篩選,但因為名單不公開,作者就不知道自己的“排名百分比”,也就不利于對照成長軌跡。我鼓勵大家將這里作為“科幻夢想”的第一站,由此書寫自己的絢爛篇章。
高校科幻:最后有什么特別想說的話?
宋釹帆:事實上,比起獲獎,我更希望獲得學習和提升的機會。星火學院是一個不錯的學習提升平臺,今后我想多多參與它的活動,在里面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創作者。如果星火學院開班了,請及時通知我!
原文刊載于
《艙外》2024年9月刊
《艙外》動態 | LATEST NEWS
■ 創刊·征稿
■ 《艙外》2022年7月刊(總第1期)
■ 《艙外》2022年12月刊(總第2期)
■ 《艙外》2023年4月刊(總第3期)
■ 《艙外》2023年7月刊(總第4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