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嚴道醫聲網
原標題:晚期心衰 多次病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謝少波教授團隊成功實施左心室輔助裝置植入術,“人工心臟”助力患者速愈出院!
近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外科謝少波教授團隊、殷勝利教授團隊攜手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陳良萬教授、戴小福教授團隊首次應用慈孚?VAD裝置,成功為一名合并擴張型心肌病、肺部感染、肝腎功能不全等多重復雜病的晚期心力衰竭患者實施了左心室輔助裝置植入術。患者的病情復雜,要求術者必須具備高超的手術技藝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在術前,手術團隊組織心內科、麻醉科、影像科、重癥監護室等多學科深入討論,全面評估了手術的潛在風險,并制定了周密的治療方案。
在患者術后ICU治療期間,謝少波教授特別邀請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杜娟教授,本院重癥監護劉曉青教授團隊楊淳教授、孫華東醫生,心內科黃崢教授團隊陳愛蘭教授聯合國際專家Karl E.Nelson教授等多領域專家進行線上線下會診,實現了跨學科合作,成功克服了心衰、腎功能不全、感染和出血等難題,最終使患者得到快速康復并轉回普通病房,近期已順利出院。這例復雜手術的成功實施,體現了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外科團隊在人工心臟植入領域的技術實力。通過國內外多中心的深入交流與合作,也展示了多學科團隊協作在處理復雜病例中的關鍵作用!
病例簡介
57歲男性患者,168cm,69kg,BSA1.88,BMI24.45。
目前診斷:急性左心衰竭;擴張型心肌病;急性腎衰竭;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狀動脈支架植入后狀態;心功能IV級、INTERMACS分級 1級;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肺部感染;高血壓3級。
心臟超聲示:左室明顯增大,室壁運動彌漫性減弱。心臟瓣膜退行性變。左室收縮功能功能減低。LV 63mm,LA 39mm,RV 44mm,RA 45mm,LVEF 38%,PASP 23 mmHg,IVC 17mmHg,塌陷率>20%。主動脈瓣、二尖瓣局限性返流,三尖瓣返流少量,無PFO、心內血栓及贅生物。
心臟功能評估:Pro-BNP 入院7379pg/ml經治療后下降至2636pg/ml。
DR示:
血常規:白細胞計數16.08*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數87.1%,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3.99*10^9/L,血紅蛋白78g/L,血小板計數92*10^9/L。
凝血功能:PT 16.3s,INR 1.32,APTT 55.7s。
肝腎功能:ALT 7.5U/L,GGT 89.8,總膽紅素50.3μmol/L,直接膽紅素27.6μmol/L,尿素BUN 28.41mmol/L, 肌酐Cr 241.80μmol/L。
患者因心衰入院,既往擴心病四年余、冠心病五年余、支架置入術后,現肺部感染合并腎功能不全病史,住院期間予氣管插管接有創呼吸機,行IABP植入(1:1),并予鎮靜、強心、利尿、抗感染、控制心衰、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營養支持等對癥支持治療,目前仍存在肝腎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問題。術前多巴胺2μg/kg/min持續泵入,竇性心率50-90次/分,血氧飽和度100%,血壓維持于100-150/50-90mmHg。
手術策略
為確保定制出最佳的手術方案,謝少波教授團隊劉云奇教授、殷勝利教授團隊攜手心內科黃崢教授團隊陳愛蘭教授、麻醉科、超聲科和重癥監護ICU劉曉青教授團隊楊淳教授、孫華東醫生等科室展開了緊密的合作,并進行深入的跨學科(MDT)討論。此外,還聯合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陳良萬教授、戴小福教授團隊對患者心臟功能、解剖結構進行了細致評估,以及對手術風險的全面分析。鑒于患者存在擴張型心肌病、肺部感染、肝腎功能不全等多重復雜病的晚期心力衰竭等問題,經過慎重的考慮和充分的溝通后,最終手術團隊擬行左心室輔助裝置植入術。
手術過程
術中超聲
血泵測試
在標記處做切口(1-2cm),經皮隧道針從經皮電纜出口切口插入,進入腹直肌,并在腹直肌內穿行,最后在胸腔內穿出,與經皮電纜接頭上的電纜保護帽連接。
確認心室連接器安裝位置,在經食道超聲下用手指找到準確位置(平行室間隔,正對二尖瓣),并標記中心,以標記為心室連接器中心,定位心室連接器位置,用記號筆畫線。縫合安裝心室連接器。
在標記圈沿外圈進針,使用帶墊片的3-0的縫線,在靠近內圈1/3處出針,下針深度盡可能深(可穿透心肌全層)。
心尖開孔,在縫合環底座上安裝縫合環夾持器,使用尖刀在心尖處劃十字切口,并將心內膜穿透,壓下心尖開孔刀手柄,將刀頭從十字切口處插入心尖內,使心尖開孔刀與縫合環底座配合,然后松開刀柄,使刀回彈。
血泵安裝,麻醉醫生鼓肺,使左心室回血充盈并見血液溢出,將血泵插入左心室后,確保血泵與縫合環底座完全貼合。
將人造血管修剪適合長度,將遠端與升主動脈縫合連接。
手術過程順利,體外循環轉機時間88min,主動脈阻斷時間28min,予以徹底止血后關胸,經皮電纜從右上腹穿出,滌綸布位于皮下內固定,經皮電纜線出口硅膠管外固定,留置心包縱膈引流管,術后送ICU。
術后情況
術后超聲
術后患者步行情況
ICU治療與康復:面對患者術后在ICU中的復雜治療和康復挑戰,謝少波教授團隊劉云奇教授采取了多學科合作的策略。特別邀請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杜娟教授進行線上會診,會上對于該患者的用藥方案,抗感染方案,氣管拔管及康復訓練方案進行了全方位治療建議。緊接著,又請到國際心臟外科專家Karl E.Nelson教授來到心外科示教室,聯合黃崢教授團隊陳愛蘭教授、重癥監護ICU劉曉青教授團隊楊淳教授、孫華東醫生進行了面對面的深入交流。以國際化的視野,一站式解決患者的心血管和結構性病變,實現最佳治療效果。在克服了嚴重心衰、腎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等重重困難后,患者術后恢復迅速,成功轉回普通病房,近期已順利出院。
Karl E. Nelson教授與ICU和心外科、心內科專家線下交流
為了提升醫務人員的業務技能,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組織了一系列專業培訓活動。在這次培訓中,Karl E.Nelson教授與心外科、心內科和重癥監護ICU的專家們進行了面對面的深入交流。針對左心室輔助裝置植入術的術前準備,包括外科手術操作的關鍵要點、術前用藥調整優化、標準化的術前流程,以及術后ICU管理要點,術后護理及長期管理要點等內容進行全方面的培訓。為了加強實踐能力,培訓還包含了豬心模擬手術操作的演練,確保醫療團隊能夠熟練掌握這一復雜手術的每個環節。
我國心衰情況介紹
近年來, 隨著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的持續增長,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危害我國居民健康的頭號殺手。作為最嚴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心力衰竭發病率亦不斷攀升,不同類型的心血管疾病發展到終末期,均會出現心功能衰竭。據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現有1370多萬心衰患者,其中不少屬于晚期心衰。
晚期心力衰竭是全球心臟病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原因,而此階段藥物治療以及進行常規心臟手術的臨床效果較為有限。目前,心臟移植和人工心臟植入是這類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然而,心臟移植受到供體數量稀少、匹配條件苛刻以及受體免疫等因素限制,許多晚期心衰患者在等待過程中失去生命,“人工心臟”的出現,為這些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LVAD介紹
左心室輔助裝置(LVAD),也被稱作“人工心臟”,其工作原理是將左心房或左心室血流引入輔助泵體,經泵體驅動血流進主動脈,完全替代左心泵血功能。這種裝置能顯著降低左心室內的壓力,優化心肌氧供平衡,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LVAD不僅可以輔助患者心臟功能的恢復,或作為過渡到心臟移植的橋梁,還能作為一種長期的治療方案,是延續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生命和改善其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與有效手段。
同心醫療自主研發的慈孚?植入式左心室輔助系統(又稱慈孚?VAD,型號:CH-VAD)是新一代超小型全磁懸浮人工心臟,具有完備的自主知識產權和多項關鍵技術突破,是我國首個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上市的全磁懸浮人工心臟。
慈孚?VAD僅僅借助磁場力實現轉子在所有自由度的穩定懸浮,但是具有與國際同技術類別產品全然不同的磁懸浮機構和血泵內部流道設計,因此血泵尺寸更小,特別是厚度僅有25mm,較國際同類產品減少24%,術中植入侵犯性更低。此外,慈孚?VAD的經皮電纜線直徑僅3.3mm,比國際同技術類別產品細了42%,有助于進一步降低感染風險。
阜外醫院開展的單中心、回顧性、觀察性研究結果顯示,接受慈孚?VAD治療的晚期心衰患者生存率高,并發癥率低,無一例泵血栓、致殘性卒中或主要器械故障。慈孚?VAD憑借優秀的器械性能為患者帶來了高質量的長期生存,當前臨床應用結果表明慈孚?VAD較國際同類產品生存率更高、生活質量更好,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奠定了我國人工心臟行業領導者的地位。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介紹
心臟外科是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重點扶持學科,是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臨床科室,目前有大坦沙病區、沿江路病區總共床位65張,并擁有獨立的心臟外科重癥監護室。科室環境舒適,設備精良,學科梯隊完整,技術力量雄厚,人才配備合理。科室主任謝少波,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心臟外科工作30年,主持開展了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矯治術、復雜先心矯治術、心臟瓣膜置換/整形術、冠脈搭橋術等心血管外科手術6000余例,手術成功率99%。同時心臟外科是亞洲心肺聯合移植最大單位,在人工心臟植入和心臟移植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是國內著名的心臟外科專家。
專家簡介
謝少波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點擊進入專家個人頁面)
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擔任廣東省醫學會理事,廣東省醫學會心血管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胸部疾病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胸部疾病學會心血管外科分會主任委員,廣州市醫學會常務理事,廣州市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分會委員。
殷勝利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點擊進入專家個人主頁)
門診時間:每周六上午大坦沙院區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特聘教授,二級主任醫師,廣東省器官捐獻與移植免疫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廣東省器官移植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副主任,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心臟移植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介入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廣東省大血管分會常委,中華臨床醫學會肺血管介入分會副主委,廣東省器官移植學會委員,廣東省醫學會心臟血管外科分會委員,廣東省胸部疾病學會心肺移植副主委,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血管病學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常委。
從事心臟外科工作38年,對心臟外科領域各種心臟疾病皆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包括各種瓣膜疾病,冠心病,各種先天性心臟病,主動脈夾層,瓣膜成形,微創心臟手術等;尤其在心臟移植及各種終末期心肺疾病的治療領域,手術治療效果達國內領先水平,2021年主持完成全球首例無缺血心臟移植手術,取得顯著的治療效果。
主持省市重大科技專項2項及其他省部級項目5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發表SCI第一或者通訊著者20篇,中文核心期刊30余篇。
劉云奇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點擊進入專家個人主頁)
門診時間:每周三上午大坦沙院區
副主任醫師,外科學博士。從事心臟大血管外科1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冠心病、心臟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的微創手術治療。作為全球首例無缺血心臟移植手術團隊的主要成員,在心臟移植、人工心臟等心臟機械輔助方面也獨到的專長。擔任廣東省醫學會心血管外科分會青年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分會委員,廣東省胸部疾病學會心血管外科專業委員會秘書,廣東省呼吸與健康學會常務委員,廣東省胸部疾病學會心肺移植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委員,廣州市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委員。獲國家發明專利8項,發表SCI論文10篇,主持省部級基金2項,參編八年制外科學輔助教材1部,人衛版心臟外科參考書3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