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發表在
《相遇——2019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案例展》
東華大學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第102至113頁
2024-2019
從流域·邂逅走向
APRIL
社區公共藝術實踐
ART
作者:金江波、張承龍
一、從濱河空間的規劃改造
到“流域邂逅”主題
“流域·邂逅——靜安彭越浦·社區重塑濱水公共藝術現場”是2019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靜安區實踐案例展,主題“流域·邂逅”是對2019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主題的延展和詮釋,主展立足于上海市“一江一河”公共空間開發戰略,以“相遇”為題聚焦“濱水空間為人類帶來美好生活”,“流域”是對“濱水空間為人類帶來美好生活”的區域性想象,是對彭越浦濱河空間整體規劃改造以來的一次階段性展示,“邂逅”是“相遇”的深層次參與,寓指大家將在靜安彭越浦河的景觀區域里,在公共藝術中不期而遇,通過藝術作品與濱河空間互動互融。
彭越浦是蘇州河的一條重要支流,屬上海市水利分片蕰南片,河道為南北走向,南端通蘇州河,北端與東茭涇首尾相接,通過東茭涇與蕰藻浜相接,靜安區內河道長約6.2km。隨著上海市開展中小河道整治工作以來,彭越浦水質和兩岸環境發生巨大的變化,彭越浦(靈石路—汶水路)段兩岸原為白遺橋村唐家橋生產隊,區域城市化后有31家租賃企業在地塊內生產經營。2017年,靜安區根據上海市整體規劃要求編制了彭越浦河道整治的工程性方案,結合“五違四必”生態環境治理工作要求,對彭越浦(汶水路—靈石路)兩岸環境進行大規模集中治理,對十米退界內的違法建筑進行了全面拆除,租賃企業全部清退完畢,拆除違章建筑51620平方米,確保了河道的全面貫通;通過布設生態廊道、泵站改造等工程項目消減沿河泵站對河道放江的污染影響;通過改建防汛墻、改造沿岸綠化、布設曝氣裝置、鋪設生態浮床等治理手段進一步改善河道水質和環境面貌,并將沿河10米清理范圍交由靜安區綠化中心實施景觀濱水綠帶。
2018年夏濱河景觀樣板綠帶建成開放(圖一),通過游徑、綠化、便民設施等要素建設,打造了河道兩岸連續貫通的城市親水漫步空間和城市活力節點,具有示范意義。濱河空間開放后,周邊社區居民越來越多地參與到這片公共區域中來,形成了生活、休閑、運動為一體的功能性元素,作為近年來靜安區具有代表性的濱河空間改造和規劃治理成果,我們的策展目的地便選址于此。
圖一 彭越浦河改造后的現況
二、從公共藝術介入到社區美育滋養
公共藝術作用于城市的增量發展是近年來城市化轉型發展的急速需求與必然現象。如何形成有成效、有質量的城市品質公共空間,公共藝術的介入無疑就成為一種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而“地方重塑”就是公共藝術的核心要義。基于它的實踐內涵,公共藝術則呈現出更加接近并參與公眾生活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地方重塑”就是公共藝術介入的基本方法,放到我們的策展里,彰顯的就是“社區重塑”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地方重塑”就是公共藝術介入的基本方法,我們的策展,彰顯的就是其價值意義。
彭越浦河景觀區域正是坐落在彭浦鎮的基層社區里,社區作為當代中國社會最基本的單元,是城鎮的細胞,也是社會公眾美育的現實起點。嘗試完善社會功能,關心社區居民精神生活和對文化藝術的需要,凝聚和溫暖人心,構建價值認同和再生,推動美育進社區,形成有溫度的活態公共空間,進而提升城市人文生活品質,是我們策展的目的。綜合以上愿景,我們的策展方向旨在提升彭越浦社區群眾的美育和公眾參與度,通過社區重塑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實現公共藝術的社會性意義。
圖二 彭越浦濱河改造現狀及展場區域設定
① 汶水路-永和路段東岸——參與式藝術、現場表演區域
② 汶水路-永和路段西岸——公共藝術·美術館展示計劃
③ 靈石路-廣中西路東岸——彭浦美麗街區圍墻彩繪展示
④ 汶水路-靈石路段全段——沿線景觀裝置活動展示區域
三、展線劃分與五大板塊交叉實現
在展線的劃分上(圖二),我們把整個展場確定在汶水路至靈石路全段,通過具體的展項把區域空間、創作空間和展示空間充分融合在一起,形成有機協調的展示路徑,以公共藝術落地、在地繪本創作、影像藝術表演以及社區居民參與式藝術實踐為實現方式,進一步把展項具體劃分為五個板塊,分別是:先公共,后藝術;駐地藝術工坊及展示;彭浦,社區微更新;社區重塑與居民參與;藝術,無所不在。
在先公共,后藝術板塊中,我們所強調的不僅僅是將藝術品放置在社區公共空間,更是將藝術(美育)的種子植根在彭越浦(靈石路—汶水路)濱河空間里,重視一同參與的過程,要由社區居民與藝術家共同定義作品,因而設置了“彭越浦·故事繪本插畫創作出版展示計劃”,繪本和插畫有著敘述內在思維的傳播性本質。三位繪本藝術家諸葛鈞、李萌、九更先后來到現場,通過他們的體驗與感悟,分別創作了繪本《夢》(圖三)、《一》和《世界上唯一的你》。繪本向生活在此地的人們展示和述說著生命百態,世間萬象。
圖三 繪本《夢》
駐地藝術工坊及展示是我們團隊在介入城市現場和公共藝術創作時長期所堅持和關注的,植根于現場的發聲和創作是直面問題的最好方法。通過引入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院校資源,開展校際合作,同時邀請青年藝術家根植于彭越浦,以參與式觀察來挖掘區域獨特的文化與生機,最終創作出十二組公共藝術作品(圖四、五、六)。這些作品分別為三所專業藝術高校(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的年輕藝術家創作。作品緊扣濱水空間中的“社區重塑”,表達形式多元豐富,在公共景觀裝置、地景繪畫、聲音交互裝置等形式沿河展示。
圖四 公共藝術作品《留魚》
圖五 公共藝術作品《漣漪》
圖六 公共藝術作品《域見·蒙德里安》
彭浦,社區微更新是策展團隊承擔的兩條“美麗街區”的設計實施項目,兩條路分別是彭越浦路(廣中西路——靈石路)和彭越浦路(靈石路——汶水路)。我們的設計定位是沿河街道的綜合整治以及總體環境的提升,圍繞彭浦鎮的核心及周邊區域,從城市空間導視與公益宣傳、濱水空間藝術營造等方面選取六個子更新項目,其中,對彭越浦路(廣中西路 -- 靈石路)圍墻改建和彩繪設計,出乎意料地成為了今天靜安區的網紅打卡地,沿河道503米的主題創作彩繪墻在國內也是少見的。彩繪的墻體是彭浦鎮工業廠房遺存的一段,墻體外圍破損脫落嚴重,為了加固和美化墻體,我們設計了一幅題為《海上浮生記》的墻體彩繪(圖七),勾勒出生活在海上的居民生活百態,既與彭浦親水步道景觀充分融合,又表達了在地居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寓意。全圖以“水”為基礎元素(浪、游魚)貫穿全篇,契合海上流域的主題。
圖七 墻體彩繪《海上浮生記》
在社區重塑與居民參與板塊中,透過藝術能量浸潤彭越浦社區,共同激蕩出具有在地生態意識、人文思維、環境關照的藝術創作是我們的策展初衷。如何讓社區居民融入在地環境,感受濱水現場,共同發聲,是我們持續關注和探討的。策展上,我們嘗試不斷調整創作者和參與者的節奏與姿態,希望從總結中發展出不同形態的社區實踐,構建新的社區文化藝術平臺。兒童美育參與計劃(圖八、九)開啟了社區孩子的美學教育。通過美育滋養課程,以多媒體互動、DIY動手創作、游戲體驗等方式,啟發孩子對藝術的認識與興趣。而美育進社區——大家美育分享計劃的設置,是讓藝壇大家、名家美育走進社區,關心社區居民精神生活和對文化藝術的需要。我們想做的不僅僅是將藝術品放置在社區公共空間,而是將藝術的種子“種植”在彭越浦(汶水路——廣中西路)濱河空間里,社區居民與藝術家們一同參與,共同定義作品的意義。
圖八 兒童美育參與計劃現場
藝術,無所不在是通過結合科技、肢體展演、自然環境,呈現公共藝術多元的面貌,帶動彭越浦社區居民對美育的認知與想象。新媒體藝術秀《形》(圖十)是在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數碼藝術系和上海戲劇學院數字媒體藝術系聯合媒體藝術課程上呈現的,課程深入地探討了如何將媒體藝術課程轉化為藝術展演表現,以及如何將它搬進社區。通過演出搭建一次美妙的相遇——濱水空間與公眾群體的邂逅,年輕一代與年長一代的邂逅,城市老舊空間與公共藝術的邂逅。用新媒體技術拓展了舞臺表演的原有形式,結合了AR&VR、數字體感偵測、實體裝置體驗、游戲及影像動畫等多種表現形式,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吸引社區居民從家中走入濱水空間,讓大家充分體驗新媒體時代下的藝術形式。
圖九 展覽開幕式現場
圖十 媒體藝術展演《形》
一、完善公共藝術的介入與重塑
到一次極有價值的嘗試
在“流域·邂逅”的推進過程中,“地方重塑”作為公共藝術的核心價值始終貫穿我們的策展全過程。這個過程需要與眾多的社區機構和個人合作。我們希望共同探討濱水社區中的公共空間、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可能性,嘗試著合作創建一個“重塑化社區”,進一步建立公共藝術與社區之間的信任和更持久的共存模式。
完善公共藝術的介入與重塑,需要在一個地方,建立長久而活性的“地方重塑”機制,不僅是對地方文脈或習性的深層改良,也是確保實現“使用者自覺”的有效途徑。在公共空間中倡導民主、開放、交流、共享的精神與態度以及互動、參與的理念,更多地思考內在的人文關懷,包括地域生態的優化、生活品質的改善、人的幸福指數提升、和諧的人際關系等諸方面指標,是檢驗公共藝術多元的評價體系的樣本。
從這個意義說,“流域·邂逅——靜安彭越浦·社區重塑公共藝術現場”是一次極有價值的嘗試。
從流域·邂逅走向社區公共藝術實踐
主辦單位: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靜安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靜安區彭浦鎮人民政府
協辦單位:靜安區綠化管理中心、靜安區河道水政管理所、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
策展團隊: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
策 展 人:金江波(總策展人)、張承龍(執行策展人)
策展助理:章暢、倪垠佳、譚然、沈俊杰
展覽執行:秦婕妤、蔡棟丞、張軼然、胡亦軒、李婕卉
地址信息:彭越浦路(汶水路——廣中西路)濱河空間
展覽時間:2019年11月2日–2019年12月27日
責任編輯:逄繼青
推文排版: 吳冰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