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第4年,四川全面加強對39個欠發達縣域的托底性幫扶工作,其中健康幫扶是重要內容之一。今年36歲的王彥博是來自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的一名骨科醫生,他和同事們一起對口幫扶涼山州喜德縣人民醫院,開展醫療技術“傳、幫、帶”,助力當地群眾實現健康中國夢。作為一名專注脊柱疾病治療的骨科醫生,王彥博表示,要努力讓鄉親們挺起腰桿奔向共同富裕。
王彥博正在進行醫療技術培訓
對口幫扶:助力推動醫技、管理全方位提升
“在對口幫扶的八個多月里,我面對的是與成都截然不同的工作環境和患者群體。”王彥博告訴四川手機報,自己所在的醫院派駐了5名醫生對口幫扶喜德縣人民醫院。其中,他幫扶喜德縣人民醫院的外二科,既要開展手術指導、病人管理等方面的技術幫扶,又要推動科室管理水平的提升。
王彥博正在對病人進行治療
“每周二上下午是我固定的門診日,每個月也會安排一次周末的門診日。其他時間基本就是泡在病房、手術室,進行查房、患者術后康復指導等。”王彥博表示,工作量雖大,但每一次成功的治療都感到無比滿足與自豪。據初步統計,今年以來,王彥博共接診患者超過470人次,參與并完成骨科手術及操作示范54例。其中不乏脊柱椎管減壓內固定術、脊柱骨折復位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脊柱骨折PKP微創手術等多臺四級手術(難度系數最高的手術),有效緩解了當地群眾看病難、手術難的問題。
引入新技術:減輕病人身體和經濟雙重壓力
“由于基層醫療資源相對匱乏,患者往往承擔著更多的病痛與期待。不少當地群眾就醫觀念老舊,認為縣醫院看不好就放棄治療。”在王彥博看來,只有不斷提高醫療技術,將先進的、易學的、安全的骨科治療技術和理念帶到基層,才能讓患者相信醫生、愿意就醫。
王彥博參加下鄉巡診
此次幫扶,王彥博帶去了新技術“高選擇性脊髓及神經根阻滯術”,并已成功應用操作超過10例。他介紹,該技術治療腰間盤突出、腰椎狹窄等病癥效果明顯。“以往通過手術治療費用至少上萬元,而通過這項技術進行精準治療,直接打藥到引起問題的神經根或者椎間盤里,每次費用僅百元左右。”他說,該技術非常適用于基礎疾病復雜又不愿意做手術的老年人,不用開刀,不用長期臥床,而且見效快,極大地緩解了病人身體上的痛苦和經濟壓力。但該技術對醫生操作手法要求極高,如何讓當地醫生接受并熟練掌握,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
師徒傳承:為當地留下一批帶不走的好醫生
“師徒傳承是省衛健委對我們幫扶工作的要求,我們每人至少要帶三個徒弟。”王彥博介紹,今年1月初,他就與科室里的三名“90后”醫生簽訂了“師帶徒協議”,從問診、病情分析、治療方案制定、手術操作、術后管理等環節,全方位全流程開展“傳、幫、帶”。“王老師正常操作可能只要半個小時,但是為了教我們,可能需要花費一個半小時。”巴久立布是王彥博的徒弟之一,他說前去幫扶的老師不僅技術過硬,而且態度好,當地的病人、醫生都很滿意。
王彥博正在指導年輕醫生
“骨科本來就辛苦,基層醫院的骨科更留不住人。既留不住醫生,也留不住患者。”王彥博說,做好帶教工作,為當地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尤其重要。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他帶的三個徒弟中已經有兩人通過了助理醫師操作考試,科室的病人也明顯增多了,以往“醫生不敢接病人,病人不愿留醫院”的局面正在發生改變。
各方點贊:王醫生卡沙沙,對口幫扶瓦吉瓦
“病人說起王醫生都說卡沙沙(彝語感謝)。”喜德縣人民醫院醫務科科長鄧明宗表示,省里來的幫扶醫生工作起來比當地醫生還賣力。王彥博所在的科室管理水平明顯提升,醫生操作更加規范,醫患關系良好,至今保持零投訴。“對口幫扶瓦吉瓦(彝語非常好),我對未來的工作也更加有信心。”巴久立布說。
王彥博進行手術示范
“同事和患者的認可讓我很欣慰,唯一愧疚的是沒有照顧到家人。”王彥博的妻子也是一名醫生,夫妻倆幾乎顧不上小家,兩個上小學和幼兒園的孩子完全由老人照顧。“我每次都是打視頻電話指導孩子做作業,有時候會覺得心酸,但他們以后會理解我的。”王彥博說,雖然本次幫扶工作還有3個多月就要結束了,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并不會因此而終結,將繼續通過遠程會診、巡回義診等方式,持續為基層醫療事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智力援助,造福更多當地群眾。
(川網傳媒·四川手機報記者 劉瑞強 受訪者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