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人來說,“民以食為天”,是刻在骨子里的真理,解決溫飽問題一切發展的前提。今天,我們能夠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離不開一代代農業科學家的不懈努力,包括“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及入選2024年9月獲得“共和國勛章”的李振聲等人。
作為國家給予公民的最高榮譽,“共和國勛章”授予在國家建設和守護中作出巨大貢獻、建立卓越功勛的優秀華夏兒女,迄今為止僅有13人被授予這一榮譽。他們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當代楷模。
如今,在共和國七十五周年華誕即將來臨之際,國家再次舉行國家榮譽頒授大會,李振聲、王永志、王振義、黃宗德等4人獲得“共和國勛章”,這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李振聲等人所作出的貢獻的高度肯定。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名單
李振聲的貢獻,不僅僅在于他學術上的建樹,更在于他對“糧食安全”的戰略性建設。
在作物遺傳學領域,李振聲與袁隆平齊名,并列“南袁北李”。李振聲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小麥遠緣雜交育種,他經過數十年研究,開創了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育種新領域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種,極大地提高了國內小麥種植的產量。
基于他對作物遺傳育種和糧食增產的深刻認識,李振聲還多次獻言獻策。他組織實施農業科技多個重大項目建設,為促進我國糧食增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接下來,我們就來細細認識一下,這位幫助中國人解決溫飽問題的學術大家——李振聲。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李振聲
親歷貧困,更想戰勝貧困
上世紀三十年代,局勢風雨飄搖,處處充斥著動蕩不安。而李振聲出生的山東淄博,又剛剛發生了一場大饑荒,人民食不果腹,餓殍遍野。
小時候的李振聲,從來不知道“吃飽了”是什么感覺,饑餓時時縈繞在他心頭。貧困、缺糧、無助,或許正是這種痛太過刻骨銘心,才會成為他一生想要去解決的問題。
雖然貧困,李振聲的父母還是想盡辦法供他上學。后來,他的父親病逝,母親無力再承擔他的學費,李振聲只能去濟南投奔他的哥哥。也就是在濟南,李振聲無意間看到了山東農學院(今山東農業大學)的招生信息,上面“免費食宿”的條件吸引了李振聲的注意。
能夠讀書,還不愁吃喝,這對于李振聲來說是莫大的幸運。于是,在哥哥的資助下,李振聲回到中學繼續上課,認真備考,終于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山東農學院。這一年,他17歲,自此開啟了一生與小麥育種的不解之緣。
山東農業大學
在山東農學院,李振聲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他時常銘記,“國家培養了我,我應該向國家作出回報”,正是這個樸素又真誠的想法激勵著他在科學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
白天上課,晚上挑燈夜讀,一有時間就鉆進實驗室和圖書館,對于李振聲來說,這都是家常便飯。他深知小麥育種不是“紙上談兵”,農學研究離不開田地里的實踐,因此,下地種田成為他最喜歡的“娛樂活動”。
一旦發現研究有重大進展,他便欣喜若狂。李振聲甚至主動向老師申請,拿回一些高產的小麥,在自家地里做實驗。高產的小麥引起了街坊鄰居的熱捧,紛紛要求拿一些回家去種植。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受到父老鄉親的需要,李振聲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1951年,李振聲從山東農學院農學系畢業 ,由于成績優異,被分配到北京中國科學院遺傳選種實驗館擔任研究實習員,師從著名作物遺傳專家馮兆林,從這里走向了作物遺傳育種的最前沿。
年輕時的李振聲
求真務實,攻克“小麥癌癥”
進入中國科學院遺傳選種實驗館工作初期,李振聲從事牧草栽培工作,雖然這并不是他最喜歡的研究,但他兢兢業業,一絲不茍地完成研究工作。因為他相信,練就扎實的基本功,對將來繼續從事做自己喜歡的研究一定大有裨益。
對于這份在他人看來十分枯燥的工作,李振聲全身心投入,針對800多種草的習性進行了細致入微的研究,并完成了數千份研究報告。這些工作內容,在他今后對小麥雜交研究的成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在那個充滿熱血的年代,無數有志青年紛紛響應國家支援大西北的號召,要為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1956年,李振聲被調往位于陜西楊凌的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工作,并如愿以償開始小麥育種的研究。
李振聲在田間
在那個溫飽問題都沒能解決的年代,糧食增產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加上20世紀50年代,國內正在遭遇“小麥條銹病”大流行,許多地方小麥產量銳減,甚至有的地方絕收。作為從事小麥遺傳育種的科研人員,李振聲痛心不已,立志一定要攻克這個“小麥癌癥”。
在李振聲的身上,有著一位科學家細致嚴謹、求真務實的特質,善于用不同方法去解決研究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他鏖戰二十多年,創造性地對小麥進行“遠緣雜交”的研究,用生命力頑強的牧草與之雜交,后又反復試驗,重要培育出小麥與野草結合的品種"小偃6號"。
科學研究就是這樣:你認真投入的每一份時間和精力,都可能成為孕育新發現的關鍵。李振聲在年輕時對牧草的研究,在此刻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后來的研究中,李振聲又先后培育出“小偃”系列多個品種,育成小偃麥8倍體、異附加系、異代換系和異位系等雜種新類型,成功了攻克了條銹病給世界農業發展帶來的難題,極大提升了世界范圍內小麥的產量。
如今,“小偃6號”業已成為我國小麥育種的重要骨干親本,衍生出80多個品種,累計推廣3億多畝,累計增產超150億斤成為李振聲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該成果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發明獎一等獎等重量級大獎。
李振聲在麥田
胸懷大局,培育優秀青年
李振聲培育出“小偃6號”的時候,正處于不惑之年,而他并沒有一點高高在上的架子,凡事親力親為。他就像他培育出來的高產小麥一樣,精神飽滿卻又十分謙遜,時時埋頭苦干。
六七十歲的時候,李振聲還跟年輕學生一起,鉆實驗室,跑田地里,親自指導學生。如今,他已90多歲高齡,不能每天親自到田間地頭去,就用微信向學生了解國內各地工作的落地情況,并對出現的問題耐心提出自己的建議。這種“事必躬親”的精神,也深深影響了研究所里的其他科研人員和學生。
李振聲時常用自己的經驗告誡學生,科研貴在恒心,千萬不能朝三暮四,半途而廢。他說:“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時間有限,一生中能做的事情有限,所以目標必須明確、集中。”
李振聲(左二)和團隊
李振聲喜歡和年輕人打交道,非常重視團隊合作與青年人才培養。在他看來,他的所取得的科研成果,離不開團隊的共同努力。也正因如此,當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為他申報“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時,他都因覺得自己受之有愧而反對。
然而,對于李振聲的貢獻,沒有人有異議。2026年,李振聲被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把個人獎金部分全部捐給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作為學生的“助學基金”,以培養更多優秀的學生。
李振聲
端牢飯碗,先生大義
李振聲不僅是一個頂尖的農業科學家,同時也是一個戰略前瞻能力的戰略科學家,糧食生產始終是他最關心的問題。
他不僅培育出了高產、抗旱、抗蟲病害的優質小麥品種,還憑借對糧食高度敏銳的眼光,為國家糧食安全出謀劃策。他負責組織實施農業科技“黃淮海戰役”,提出并推動“渤海糧倉”項目建設,這些重大工程,無不是促進我國糧食增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今天,中國能用全球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離不開李振聲的一份功勞。
共和國勛章
李振聲的一生鐘情小麥遺傳育種,是中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有“當代后稷”和“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之美譽。他入選中科院院士,擔任過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獲得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和“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如今,他又被授予“共和國勛章”,可謂是實至名歸。
先生大義!恭喜李振聲先生,愿先生日月昌明、松鶴長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