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一代對婚姻的熱情似乎在減弱,數據顯示,中國90后結婚率僅為45%。離婚率上升、結婚率下降、生育意愿低迷,都讓人不禁思考:為什么如今的年輕人對婚姻和戀愛不再感興趣?
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彭凱平,為我們介紹了來自美國愛情心理學大師海倫·費舍爾( Helen Fisher)的重要研究,解析了婚姻的意義,也揭示了“愛是人類的本能”。
01
婚姻的三大意義
許多年輕人選擇不婚,其實婚姻本身有很多正面作用。在彭凱平教授愛情課中,他為我們介紹了美國著名的生物人類學家和愛情研究的先鋒,海倫·費舍爾的心理學研究,指出了婚姻給人帶來的三大核心意義:
圖片來源:《彭凱平愛情課》
·性與繁殖
繁衍后代在古代是婚姻的最初意義,因為人口是重要的勞動力,可以為家庭帶來更多產出,從而保證家庭、家族能夠存續。而現代社會中家族的意義已經較小,因此如今傳宗接代對年輕人來說已非重要追求。
·資源共享
婚姻中的兩人會將互相的資源整合在一起,這會給新的家庭帶來更多好處,讓新的家庭生活更上一層樓。但同樣的,在現代社會更多的人可以通過工作收入保證自己的生活,因此許多年輕人并不看重婚姻帶來的資源整合。
·愛和依戀
這是人類高尚的感情,會讓人感到舒服、溫暖,有積極的心理能量,而且年紀越大這種情感需求越重要。由愛情愛情而生的婚姻會讓人產生依戀情緒,而功利性婚姻則很難讓人產生這樣的情感。為愛和依戀而結婚是對婚姻較高的要求,但值得年輕人嘗試,通過愛和依戀,人才能感受到婚姻的重要。
海倫·費舍爾( Helen Fisher)
“世界各地的人都愛著,”費舍爾在2008年TED演講中說。“他們為愛歌唱,為愛起舞,為愛創作詩歌和故事。他們講述關于愛情的神話和傳奇。他們為愛而憔悴,為愛而活,有時甚至為愛而殺戮,為愛而死。”
02
愛的生物學本質
“人人天生都會愛”這句話我們似乎已經聽過許多遍。曾今心理學界認為“愛是超自然的”,超脫于人類的基因、細胞結構而產生的。
彭凱平老師在他的愛情課中向我們揭示了愛的真諦:“愛情不僅僅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它也和我們人類的饑餓、感性、欲望以及求生本能一模一樣,都是我們人類最原始的生成的本能。”
圖片來源:《彭凱平愛情課》
而這個結論,就來自于海倫·費舍爾的研究成果。她用實驗印證了一個假設:大腦特定區域在一個人墜入愛河之后會增加血液流量,從而導致在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中這一部分亮了起來。愛情并非超然于物質的情感,而是人類的本能。
海倫·費舍爾利用fMRI技術為人類繪制了一幅大腦的愛之畫,并且找到了人類用于交配和繁殖的三個大腦核心系統:欲望系統(性沖動),吸引力系統(早期強烈的愛情),依戀系統(長期穩定陪伴)。
大腦產生愛意時的fMRI圖像
費舍爾指出,這些區域參與了大腦的獎勵機制,屬于“三重腦”理論中的“爬蟲腦”系統,遠低于負責認知思維的“皮質腦”和負責情緒能力的“哺乳腦”,也是人們在受到可卡因刺激時會表現出活躍的大腦區域。因此“愛情就像饑餓和口渴,它無法被徹底消除”。
“人們一直抗拒認為浪漫愛情其實是一種大腦系統,”她說。“他們害怕這樣會破壞愛情的魔力。他們希望浪漫愛情是超自然的一部分。”她補充說:“為什么我們希望它是超自然的?因為它感覺太美好了。”
03
比MBTI還準的測試
海倫·費舍爾終其一生,研究了愛情的生物學原理,并據此回答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我選擇他(她)作為自己的伴侶,而不是另一個人?
2005年,“費舍爾氣質量表(Fisher Temperament Inventory, FTI)”的調查問卷橫空出世。這份問卷根據大量fMRI數據得出結論,因此學界認為這份問卷比著名的MBTI測試可信度更高。
費舍爾發現,人類的大腦中有四種主要的化學系統影響著我們的性格和行為:多巴胺、血清素、睪酮和雌激素。她將這四種化學系統與不同的性格特質關聯起來,并將人們的性格分為四種類型:
·探索者(Explorers)
探索者往往被其他探索者吸引,彼此分享對冒險和新奇的渴望,因為他們的大腦中多巴胺含量更高。
·建設者(Builders)
建設者更傾向于建立穩定的、以家庭為中心的關系,因為他們的血清素含量更高。
·指導者(Directors)
指導者通常吸引協商者(Negotiator),因為他們的分析性思維與協商者的情感直覺形成互補。這與他們的高睪丸素水平有關。
·協商者(Negotiators)
協商者表現出同情心、想象力,往往被指導者吸引,喜歡他們的果斷和邏輯性。這與他們的高雌激素水平相關。
這份量表被應用到了國外著名的在線交友平臺中,由系統根據用戶填寫的信息為他們匹配潛在約會對象。在大約1500萬份數據中,費舍爾進一步發現,探索者和建設者更容易被同類性格的人所吸引,而指導者和協商者之間存在著互相吸引的關系。
這也許就是海倫·費舍爾終生研究愛情的意義所在,越來越多的人在她研究成果的幫助下,理解了愛的真諦,在本能和理性的交織中讓自己找到了真愛。
_大師聚焦
揭示愛情如何運作
海倫·費舍爾博士逝世享年79歲
1945-2024
作為一位杰出的生物人類學家和愛情研究的先鋒,海倫·費舍爾一生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就。她通過研究那些被愛情沖昏頭腦和被愛情拒絕的人們的大腦回路,探索愛情的奧秘。她的愛情研究使她成為了約會服務網站Match.com的首席科學顧問。
費舍爾于2024年8月在紐約的家中因癌癥去世,享年79歲。以下是她一生的主要成就:
·本能驅使我們去愛
她通過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大腦與愛情的生物聯系,解釋了愛是一種深植于大腦的自然現象。
·大腦指引我們去愛
費舍爾揭示了人類大腦中的掌管交配和繁殖的三大系統:欲望、浪漫吸引和依戀,并分析了大腦在戀愛時的多巴胺分泌機制。
·性格吸引我們去愛
在50多年的研究中,她提出了“費舍爾氣質量表”(FTI),被認為比MBTI測試更具科學依據。該量表將人分為四種不同的氣質類型,不同類型的人相互吸引和相處方式均有不同。借助這個量表,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尋覓愛情的過程中辨明方向。
·暢銷書與TED演講的全球影響
費舍爾撰寫了多本暢銷書,其中包括《我們為什么愛》(2004年)和《為什么是他?為什么是她?》(2009年),這些書將她的愛情研究帶入了大眾視野。同時,她的TED演講觀看量超過2000萬次,成功普及了她對愛情的科學見解,讓全球觀眾更深入理解愛情的復雜性和生物基礎。
海倫·費舍爾一生的成就奠定了她作為愛情研究領域的先鋒地位,影響了全球對人類關系的理解。
彭凱平教授的愛情課中,不僅介紹了海倫·費舍爾的研究成果,還有更多愛情心理學知識等著你來解鎖,助你找到心儀的TA~
這里有6000+位心理學愛好者共同交流
還可以領取學習資料,和大師互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