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杭州柳浪聞鶯公園內的錢王祠,鎮祠之寶就是《表忠觀碑》。
碑文由蘇軾撰寫,書法清雄概括,為蘇軾“四大名碑”之首。
但蘇軾生前并沒有看到碑刻落地。
“碑文不見入石”的原因及背后的故事,說來令人唏噓。
出知杭州的趙抃,向朝廷請示建一座看護錢氏家族墓的功德觀,朝廷批準。
1078年8月,趙抃邀請曾為杭州通判的蘇軾撰并書寫碑記。
蘇軾對此事很重視,一筆一劃很是下功夫:“文極老潔,銘詞亦雄勁動人”。
趙抃與蘇氏父子三人皆有來往,趙抃在成都任職期間贊賞蘇軾家族,推薦蘇洵獲校書郎職,蘇軾深表感激,兩人書信詩文往來密切,屬于忘年交。
然而,修建道觀的經費卻沒有落實。
蘇軾蒙在鼓里,以為修好了。
直到錢氏后人來湖州募捐,當時在湖州為官的蘇軾才了解情況。
1079年,也就是第二年,發生了烏臺詩案,蘇軾被拘押入京。
知杭州鄧潤甫是重要的變法派官員,不可能讓罪官蘇軾撰碑的表忠觀修建起來。
烏臺詩案的結果,蘇軾免罪,但貶謫黃州。
蘇軾在黃州四年有余,杭州的表忠觀仍未建成。
錢氏后人要求杭州歸還錢氏祖產,以便籌資修葺各處錢氏墳廟。
朝廷同意杭州每年從1354貫的錢氏祖產收益中,劃撥500貫給表忠觀。
每年500貫,連續9年,尚不足總預算的一半(總預算的12000貫)。
10年后,1089年,蘇軾知杭州,開始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時刻。
兩年不到的時間里,他為杭州留下蘇堤、三潭印月、六一泉等著名景點。
但表忠觀始終未建成,成了他的心頭大事。
還是那句話,錢不夠!
為此,蘇軾向朝廷申請,希望將錢氏祖產每年1300貫收益,全部撥給表忠觀。
蘇軾離開杭州后,為表忠觀申請經費的奏狀獲得批準。
但回京次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親政,蘇軾的厄運再次來臨。
到紹圣元年(1094)十月,蘇軾已貶至惠州。
這期間,林希、王存、陳軒先后知杭州,蘇軾留在杭州的題刻,悉數被鏟除。
陳軒,還算厚道,派人將《表忠觀碑》原稿寄還了蘇軾。
皇皇五大卷稀世墨寶,居然被退稿了!
蘇軾轉手送給了他的表兄。
幸好送給了他仕途穩定的表兄啊!墨寶得以存世。
不然,接下來顛沛流離的東坡先生,很可能會在路上弄丟。
直到北宋滅亡,表忠觀都沒有機會修建完成。
蘇軾終其一生,沒能看到碑刻入石。
歷史的車輪來到南宋,宋高宗即位后提出“最愛元祐”,樹立文化正統。
紹興二十九年(1159),表忠觀才修成,《表忠觀碑》終于刻碑入石。
這時蘇軾已去世58年了。
擴展閱讀:表忠觀與錢王祠的關系及變遷
表忠觀是看護錢氏家族墓的功德觀,依廢寺妙因院而改建(位置大約在今南宋官窯博物館附近),表忠觀在淳祐(1241-1252)、寶祐(1253—1258)、咸淳七年(1271)年間多次重修、擴建。
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浙江總督胡宗憲在涌金門外的靈芝廢寺(今柳浪聞鶯公園內)重建表忠觀。
明代重建的表忠觀應該已經喪失了看護陵墓的功能,觀內奉祀吳越國三代五位國王,紀念場館的 性質更加突出,因此逐漸被恰如其分地稱為“錢王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