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舜財經》制圖
幾天前,我寫了《兒童支原體肺炎住院記:進口阿奇霉素希舒美去哪兒了》,這篇文章得到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倒不是因為寫得有多好,而是因為如何科學、合理、有效地用藥,這件事情關系到每一個人、尤其是少年兒童的命運。
現在我沒有什么要補充的。
我精心制作了一份最有價值文章的清單和摘要,希望對你有用,讓感染支原體的患兒家庭少走些彎路吧!
財新·火線評論:公立醫院難覓原研藥 降價也要尊重用藥選擇權
摘要:公眾對“進口藥消失”的擔憂情緒,或有之于進口原研的“美顏濾鏡”影響。但無可否認,其中也有患者個體的真實感受,畢竟每個人都無法保證什么時候自己成為統計中的“個別案例”。“信心”的培養需要建立于科學透明的數據公開,后續生產流通全周期的質量監管,完善的“替補機制”供應保障,而非“一刀切”直接斬斷原研藥的獲取途徑,否則恐將因噎廢食。
中國新聞周刊:醫院為何難開進口藥了?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藥品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國家醫保局綜合評審專家陳昊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專訪。
很多人會說,仿制藥已經通過了國家規定的“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但要知道,一致性評價只是一次60分的補考。過去,我國不要求仿制藥在上市前必須通過與原研藥對標的一致性評價,造成很多藥品在療效上與原研藥存在一些差距,從2013年起,我們開始“補課”,啟動存量仿制藥的一致性評價改革,分批進行。
但實際上,“過評”只是市場準入的最低及格線,相當于一個國家規定的最低質量標準。在國家標準之上還有行業標準,高于行業標準的是優秀企業的內控質量標準。原研藥企業通常執行的是最高的內控標準,是90分,甚至100分,而“過評”的仿制藥企業只能證實自己已達到了60分。
三聯生活周刊:國產藥的質量差在哪里?
摘要:2007年以前批準的仿制藥質量都不敢保證,也許有好的也許有不好的,政府也不知道,你吃到好的就算運氣好,吃到差的就算你倒霉。咱們政府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決定對2007年以前批準的仿制藥進行一次重新評估,但這項工作很困難,要分好幾步來走,第一步預計到2015年底才能完成,所以你現在吃到的國產藥,尤其是批文在2007年以前拿到的,質量都不敢保證。
三聯生活周刊:公立醫院為何難以買到“進口藥”了?
摘要:第三天,女兒又出現了過敏癥狀,李毅不敢讓她繼續打滿十天的完整療程,驅車9小時來到天津一家兒童醫院,同樣的,這里也沒有進口阿奇注射液,醫生的看法與老家醫院如出一轍,認為注射國產阿奇效果不好,開了頭孢類藥物,并建議他自行購買希舒美口服藥。最終,在排了兩天隊后,女兒接受了氣管鏡手術,用物理方法清除了肺中粘液,病情才得到控制。
公立醫院里原研藥減少的同時,通過其他渠道自行購買也存在限制。部分口服類藥物在各大藥房和電商渠道仍舊常見,但對于注射針劑類藥物,購買后沒有渠道可以注射。
陶舜財經:兒童支原體肺炎住院記:進口阿奇霉素希舒美去哪兒了
摘要:短缺就是想買也沒處可買。稀缺是想買也能買到的,但是價格可能會更貴一些。
經濟學分析認為,好東西往往稀缺,因為大家都想要,比如蘋果手機,所以它的價格一般來講便宜不了,價格會匯報市場的供求關系,價格也會調節商品的流通情況。
最重要的是要把經典治療方法的用藥權恢復到醫生手上,而不是給醫生劃個圈,只能在矮子里面挑高個兒。
魚眼觀察:某些進口藥“消失”背后的真相
摘要:醫生為患者開藥治病,考慮的應當是哪種藥對患者最合適,而不是要考慮藥的品牌和和價格,但在兩個極端之下,醫生都被迫為考核目標服務,而不是首先為患者著想。
在國外,醫院是不賣藥的,醫生開藥,患者拿著醫生的處方去外面的藥店去買藥,這種情況下,患者就有著充分選擇權,需要原研藥買原研藥,需要仿制藥買原研藥。
進口藥“消失”背后的真相,其實是市場機制的失效。
只有早日終結醫藥不分,充分利用市場化之手,來推動藥品降價和醫保控費,進口藥才能走出“被消失”的窘境。
澎湃新聞:進口藥“消失”?正視問題,優化集采
摘要:從根本上說,還需要國藥自強自立,強化仿制藥的一致性評價和真實世界研究,以質量贏得公眾信任。
集采應該是賦權,給予病患更多的實惠和選擇,而不是限制用藥的范圍。部分進口藥“不好配”的現實問題,需要更精細的應對策略。
醫藥財經:為何浙江的醫院沒有進口版阿奇霉素?
摘要:浙江省首年約定的阿奇霉素注射劑(0.5g)的“報量”24.9萬支,不僅位列全國第一,占比也超過全國“報量”的10%。而北京市的集采“報量”,則僅有3.5萬支。
如果再橫向對比,大家不難發現,浙江的“報量”大約是隔壁江蘇的3倍,上海的24倍,福建的30多倍。
光明網·光明網評論員:尊重并確保公眾用藥選擇權
摘要:讓醫生可以根據臨床情況,患者可以根據自身經濟負擔能力自主選擇藥品,不該成為一件難事。推動在現有政策空間內加快優化調整,適當“糾偏”,宜早不宜遲。
建設性意見:同樣的成分,進口藥和國產藥會有區別嗎?
摘要:第一個區別是制劑工藝的差距,第二個區別是不良反應的差距,第三個區別是藥品審批流程的差距。
真正影響我們看病就醫的是那些原研藥95分,仿制藥61分甚至58分的情況……不能說普遍,但的確存在。
經濟觀察報:醫院越來越難開到進口原研藥
醫保部門對社會輿論反應強烈的集采落選原研藥用藥受限的情況要組織復盤,看看現行規則有沒有滯后甚至違背醫療規律、不能滿足患者需求的地方,對這些不完善的規則要第一時間優化。醫院也不能把醫保局集采的用量壓力轉嫁給患者,更不能借此牟利。
經濟觀察報:難買的進口藥
摘要:在斷貨的進口原研藥中,最早受到廣泛關注的是由拜耳藥業生產的明星降糖藥阿卡波糖,商品名拜唐蘋。
自許多原研藥退出公立醫院后,確實有不少患者和家屬懷疑仿制藥與原研藥在療效和安全性上的一致性。對于那些有支付能力、走商業保險支付的患者,應該使其在用藥上有選擇權。
健康國策2050:集采落選藥品被趕出醫院,患者用藥受限,誰之過?
摘要:對于價格絕對值在同適應癥其他治療藥物中價格較低品種,以及占住院患者次均診療費用較低的品種,醫院其實沒有太大的動機實施藥物濫用。
對于這類藥物,醫保局不妨考慮,就算集采落選了,也可以放開患者“用腳投票”,自主選擇自己想要的是藥品;至少也要確保掛網采購以外針對臨床急需用藥的備案采購等救濟渠道通暢。
集采落地執行“貓鼠游戲”,醫院/藥企與醫保“斗法”莫傷醫患。
界面新聞:“進口原研藥”真的消失了嗎?
摘要:目前來看,國內醫療行業反腐也在持續推進。而在過往,藥企行賄、藥品進院給回扣事件也時有發生,風口浪尖之下,高價進口藥進院可能會招惹不必要的懷疑。前述種種都意味著,雖然集采落標的進口產品理論上還是可以進院,但在其他影響因素的作用下,進口原研藥還是有可能會被醫院放棄。
健識局:進口阿奇霉素被撤網,原研藥大潰敗剛剛開始
摘要:在過去相當長時間里,進口原研藥在中國幾乎可以享受“超國民待遇”,往往過了專利保護期,還是高價暢銷藥。但在過去幾年里,一致性評價、集采主導之下,本土仿制藥正在崛起,導致在中國醫藥市場占主導地位的進口原研藥紛紛退出。
在去年的支原體感染潮中,一些醫生和家長認為國產藥療效不佳,一度引發輝瑞原研的阿奇霉素干混懸劑一藥難求。
常識流通處:很多進口藥,悄無聲息地消失了
摘要:那些可能認為買華為手機就是愛國、買蘋果手機就是漢奸的家長,在孩子得了支原體肺炎后,你覺得他會選進口的還是國產的?
那些到麥當勞門口抗議的愛國大媽,讓她裝個國產心臟起博器試試?
陶舜財經:你的醒腦陪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