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的一個比較震撼的數據,是重慶汽車工業的變化。
重慶賽力斯上半年營業收入650.44億元,凈利潤16.25億元,
賽力斯新能源汽車銷量超20萬輛,同比增長348.55%,
問界M9、新M7和新M5為主銷車型。
而同樣在重慶的長安汽車披露2024年上半年業績,公司營收767.23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28.32億元。
共實現汽車銷量133.4萬輛,同比增長9.7%;自主品牌新能源銷量29.9萬輛,同比增長69.9%。
盡管只賣了20萬輛多點的汽車,但賽力斯上半年650億的營收,已經距離銷量過百萬輛長安汽車760多億營收不太遠了,這對重慶汽車工業乃至于整個重慶工業來說都是一件大事。
而賽力斯的崛起和華為的技術能力輸出有很大關系,
從東風小康,到旗下的M9一躍成為中國市場連續五個月價格50萬以上汽車銷量的第一名,也就是三年的時間,可見一個企業在引入外來先進管理,技術和營銷能力后,會在短時間內取得多么大的進步。
但不知道為什么,我就突然想起了印度,對于印度,我就想說幾件事,
第一我想說一件往事,就是曾任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哈爾濱電氣董事長的斯澤夫,寫文章回憶和大力抨擊了印度首富安巴尼領導的Reliance公司(信實集團)毫無信譽的行為。
當年2005年在聯合投標已經中標的情況下,印度人撕毀之前談好的價格,逼迫東方電氣降價10%,東方電氣不同意,結果印度人跑去找了國內另外一家電力設備集團S公司。
S集團對找上門來的生意沒有選擇拒絕,而是給出了低于東方電氣17%的價格并簽訂了設備合同。
后來S集團和reliance簽署了更大規模的合同,也產生了各種糾紛,以至于S集團不得不耗費時間精力和Riliance公司對簿公堂討要欠款。
第二件事是從2020年6月29日開始,印度把中國所有的主流互聯網應用全部禁止了,包括tik tok,微信,百度地圖,UC瀏覽器,茄子快傳等等,甚至在美國爆紅的電商應用shein也被禁了。在這起事件之前,印度市場下載排名前十位的應用有六個是來自中國。
這種一夜之間的禁令,讓中國企業蒙受了重大的損失。
第三件事是這幾年印度大力收緊中國人的簽證,現在中國人拿不到去印度留學和旅游的簽證,只開放商務簽和工作簽,而商務簽最好還得是PLI的企業邀請(PLI是印度政府推出的生產關聯激勵計劃,對鼓勵發展行業的企業投資進行獎勵,根據印度《商業標準報》報道,印工業和國內貿易促進秘書拉杰什·庫馬爾·辛格透露2024財年,印度政府向PLI計劃的合格受益人發放了價值680億盧比的補貼),
而且很搞笑的是,現在申請去印度的商務簽,不僅要邀請函之類,還要求銀行卡余額過10萬人民幣,個人年收入超過25萬人民幣的證明。
我今年申請意大利,法國的申根商務簽,都沒有要求我銀行卡余額一定多少,只是最好不要余額為零,我銀行卡里也就幾千塊一樣可以,也沒有要我的個人收入證明,這印度的要求比歐盟還高。
老實說中國人對去印度興趣本來也不大,但這個行為無疑清晰的表明了印度對中國的敵視態度。
第四是印度這幾年不斷騷擾調查中國企業,甚至逮捕中國企業高管,并且不斷采取方法逼迫中國企業出售股權給印度本地企業。
小米,OPPO, VIVO等在印度的中國企業都遭受了各種司法調查,vivo甚至在2023年12月被逮捕了兩名員工,包括一名中國籍的VIVO 印度臨時CEO,和一名印度籍的vivo 印度CFO,另外還逮捕了一個外部顧問。
而在此之前的2023年10月10日,印度執法機構就已經以vivo涉嫌洗錢為由逮捕了4人,其中一人為vivo印度公司的中國籍員工。
而OPPO也被印度指責逃避關稅,下圖是2022年7月13日路透社的報道,印度指控說oppo逃稅439億盧比(折合當時5.51億美元),
印度政府說OPPO“錯誤地對部分用于生產手機的進口產品使用關稅豁免”,此外在計算進口貨物的交易價值時并未包括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
而媒體在2022年5月1日報道小米有555.127億盧比(約合人民幣48億)的資產被印度凍結,理由是小米違反《外匯管理法》向國外實體匯款,而小米表示那是印度版本產品中所使用的授權技術和知識產權費用。
盡管之后一度有報道說印度政府已經解除了凍結,但后來直到2023年8月29日,根據小米總裁的回應,仍在想辦法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下圖是2023年6月13日印度經濟時報的一篇報道,說印度政府告知中國手機公司不能是獨資,而是要出售一部分股權給印度公司。
不僅如此,印度政府還提出希望中國手機公司任命印度籍人士擔任CEO, COO, CFO以及CTO這些關鍵崗位。
The companies have also been asked to appoint Indian executives in key roles such as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and chief technical officer。
不僅如此,印度政府還提出讓中國公司指定印度本地的OEM伙伴,實現手機在印度本國公司的工廠生產,同時要求中國手機公司使用印度本地手機經銷商(目前有一部分手機經銷商還是中國公司)。
The government has also directed them to appoint Indian contract manufacturers, increase local manufacturing down to the component level through joint ventures with Indian businesses, expand exports from the country and have local distributors, they said. Some of the companies have Chinese distributors.
顯然印度人覺得,自己的手機產業鏈已經逐漸建立起來了,那中國手機廠家們也就該逐漸給印度本土企業讓位了。
同時,在印度政府的認知里面, 中美脫鉤是印度的機遇,印度的戰略是,他們通過PLI激勵計劃鼓勵各個優先發展的行業建廠,剛好可以承接 美國從中國撤離的產能和產業鏈。
要特別注意的是,印度人想的是印度本土公司在印度承接產能,而不是中國公司在印度承接產能。
而在過去的十余年,中國手機公司全面進軍印度,給印度帶去了上億臺智能手機的產能,同時也幫助印度逐漸建立起了以手機為核心的電子產業鏈,而中國對印度手機出口數量2014-2023年這大約10年間下降了98%以上(根據Counterpoint報告,印度從中國進口的手機數量從2014年的1.8億部下降到了2022年僅有219萬部,而對應的是印度制造比例從19%上升到98%),
而在印度賺到的錢又不斷遭到印度政府的逃稅,洗錢等調查,試圖阻止匯出印度。
逐漸具備手機制造能力的印度在不斷擴大規模,
根據 彭博社的報道, 蘋果2023財年(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在印度生產的iPhone比例已經達到全體的14%”,而這個數字僅僅在三年前還2%都不到。 而蘋果還在計劃進一步提高iphone在印度生產的比例。未來會在25%以上。
而印度制造iphone的份額全部是從中國手里奪取的,因為全球僅有中國和印度在制造iphone。
不僅是滿足本土市場需求,印度也已經成為世界智能手機出口大國,出口iphone等, 在印度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這個財年, 根據印度商業和工業部的數據,印度出口的智能手機同比增長了42.15%,達到155.7億美元。
僅僅十年左右,印度就已經從主要依靠進口手機到智能手機產能躍居世界第二的轉變,不僅滿足本土市場需要,還已經能大量出口海外,從中國手里拿走了不少手機制造份額。
9月12日,根據彭博社的報道 ,中國商務部通知國內電動汽車企業,不應向他國出口中國電動汽車技術或在印度投資。這個消息盡管沒有得到官方證實,但是聽到這個消息,我是很高興的,那就是對印度不要隨便輸出工業能力,這非常重要。
本來美國試圖和中國脫鉤,就想把外資制造能力,以及對美國出口的制造能力遷出中國,而如果我們還輸出工業能力到印度,幫助印度把基礎設施和產業鏈建起來,讓其更好的具備承接美系產品制造產能的能力,
那就成了我們幫助印度和美國這兩股力量合流來對付本國的產業鏈。
中國人做事情,卷起來的能力很強,
但如果這一點被印度利用,以龐大的本土市場做誘餌, 引導 各個中國 企業在印度為了奪取項目,不僅競相壓價,還競相 在印度建廠,并且低價轉讓技術等優惠條件以圖奪取印度市場訂單,互相卷向印度輸出工業能力,
如果事情演變成這樣的話我國絕對是得不償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