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中秋,佳節的氣氛,總是惹起了無數離人的秋思,引起了無數身在天涯的游子的愁怨。
此時如若皓月當空,銀輝灑滿人間,天下共賞一輪明月。更會調動那些身在天涯的游子的情感,從而寫下無數的詩詞,表達自己濃烈的思親之情。
在這些表達了濃烈思親之情的宋詞中,有一首最為絕妙的中秋好詞,歷經九百多個春秋,其魅力不但絲毫未減,反而愈發醇厚,成了中秋詩詞中不可逾越的巔峰。
這首詞便是宋代大文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寫在一個充滿了溫情與哀愁的夜晚,它由心而發,任情流淌。
它不僅描繪了中秋之夜的美麗景象,更是深刻地表達了詞人對人生、宇宙、情感的深刻思考,觸動了無數讀者的心弦。其詞如下: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本詞背景:
公元1076年八月十五的月夜,蘇軾在一個叫密州時的地方,借酒抒懷,瀟灑揮毫,寫下了宋詞中最為經典的一首中秋好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在這首詞的序中,蘇軾交代了寫作此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在王安石變法的過程中,蘇軾因為與主持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合,他便主動請纓外放,輾轉到各地做官。
此時,由于蘇軾心系弟弟蘇轍,更渴望能與之相聚。所以他請求調到了與蘇轍相近的密州任職。
可惜的是,即便如此,他與蘇轍重逢之的奢望仍是遙不可及。公元1076年中秋,此時明月皎潔,銀光灑滿大地,裝飾著一個絕美的月夜。
蘇軾望著那輪明月,想著他與弟弟相別已是七年有余。不禁悲從中來,思緒萬千。一時千杯下肚,靈感便如泉涌出,于是寫下這首佳作,寄托了他對弟弟深深的思念。
深度賞析:
詞前的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是說:“時值丙辰年的中秋佳節,皓月當空,蘇軾在密州設宴歡聚,暢飲無度。
不知不覺中,已是晨曦初現,醉意盎然,興起之時揮毫寫就《水調歌頭》一詞,兼以遙寄對胞弟子由之深切思念。”
此述不僅勾勒了蘇軾創作此詞的緣由,亦彰顯了作者于佳節之際,借酒抒懷,以詞寄情的深遠意境。
在此詞的上闋中,蘇軾抒發了他望月的情形,以及他望月時所產生的超脫塵世的壯志豪情,又體現了蘇軾腳踏實地的穩健與高雅。
開篇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兩句既似探尋明月的起源,宇宙誕生之奧秘,又似贊嘆月宮傳說之特別,自然造化之神奇。
總之,這兩句詞在字里行間既洋溢著詞人對皎潔明月無盡的贊美與深切向往,又體現了詞人對宇宙奧秘的探尋。
所以,開篇的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兩句以問月的形式,展現了詞人對宇宙奧秘的好奇與向往,同時也為全詞奠定了一種超脫世俗、追尋真理的基調。
緊接著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兩句,進一步深化了詞人對天上明月的贊美,也表達了他對天上宮闕的向往。
從宇宙誕生,到明月的出現,再到今天的天上宮闕,不知經歷了多少年月,不知歷盡了多少滄桑。而如今的月宮之中,又是什么樣的景致呢?
眼看今日的月亮這么圓,這么美,料想月宮之中,今日一定是個好日子,月光才會如此圓滿,如此皎潔。
這般想著,蘇軾又自然而然地吟誦出以下詞句:“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眾所周知,李白被世人譽為“謫仙”。而世人所不知道的是,蘇軾也認為自己前世也一定是月宮中的仙人,所以才有了“我欲乘風歸去”這樣的想法。
但他轉念一想,月宮之中有瓊樓玉宇,樓高入云,寒氣逼人,讓人如何能夠經受住這樣的寒冷?所以他不禁又躊躇了起來。
這三句,體現出蘇軾超凡脫俗的想象力,表達了他超脫塵世的思想。但是,人間溫暖又使他猶豫不決,這種矛盾與掙扎,正是人性中最真實、最復雜的體現。
上闋最后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兩句是說,與其向往那飄渺高寒的月宮,倒不如駐足于人間,在月光的沐浴下翩翩起舞。
詞人之所以有了這樣的想法,并不是因為他懼怕仙宮的高寒,只是因為人間的溫情,更勝仙境的清冷。
所以與其追尋那遙不可及的清冷月宮,倒不如在人間的月色下翩躚,這樣的話至少還可以與自己的影子相依為伴。
此詞上闋由幻想飛天開篇,到回歸塵世終結。詞中由詞人的“欲往”到之后的“恐高”,再到“人間更勝”的心路歷程,盡顯蘇軾內心情感的波瀾。
最終,他從幻境回到了現實,在出世與入世間徘徊后,他入世的心更加堅定如初。“人間勝似仙境”,此語擲地有聲,盡顯其情感之熾烈與堅定。
詞人最終選擇了留在人間,與親人共度佳節,這份對現實生活的珍惜與熱愛,實在是讓人動容。
到了詞的下闋,蘇軾轉而把筆觸放到思念弟弟子由的描寫上。而這樣描寫,是從明月的陰晴月缺到人間的離愁別恨,體現了人間的離合無常。
開頭的“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幾句,既抒發了蘇軾懷念弟弟蘇轍的兄弟情深,又描寫了天下那些因故而不能在中秋之夜與家人團聚的所有游子。
“無眠”二字,囊括了天下游子不能與親共聚的哀愁,令人夜不能寐。在此情景下,詞人無理地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這兩句的意思是,月亮啊月亮,我到底是什么地方得罪你了呢?為什么要在我與家人得不到團圓的時候分外的圓且分外的明亮呢?
這兩句是責怪明月不但不解人意,反而添了人間的離別之苦。道出了多少離人心中的不解與哀怨。
中秋本是團圓之夜,為何偏偏月圓人未圓呢?蘇軾的這句詞,仿佛替天下所有不能團聚的人發出了心聲,引起了廣泛的共鳴。
但是,詞人隨后便想通了,并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為明月開脫。意思為:
“罷了!罷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或許就像天上月亮一樣,永遠都存在著陰晴圓缺,自古便是如此,難以求全,所以沒有必要責怪天地。
這三句詞從人到月、從古到今,都做了高度的概括。而這三句為月亮解圍的詞,亦深藏著詞人對人生的豁達與釋懷,以及對未來重逢相聚的美好憧憬。
正如月有盈虧,人間亦必有離愁別恨,這份哲理,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引領著我們穿越生活的風雨,向著希望之光前行。
而這種豁達的人生態度,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不僅是對個人情感的超越,更是對宇宙人生的深刻洞察。
最后兩句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全詞的點睛之筆,也是流傳最廣、最為人稱道的名句。
這其中的“嬋娟”二字,指的是偷吃了仙藥飛升到月宮之中的嫦娥,這里是代指明月,在此詞中用來形容美好的樣子。
它表達了詞人對親人、對朋友、對天下所有不能團聚之人的美好祝愿:愿大家都能健康長壽,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賞這輪明月,感受到彼此心意的相通。
這份超越時空的情感聯結,讓中秋之夜的思念之情得以升華,成為了一種普遍的人類情感。
正是如此,才使得此詞成為宋詞中瑰寶,而其非凡的藝術造詣,獨樹一幟的詞作風格,滿載浪漫主義的月色風情,使得此詞成為了中秋詩詞中的巔峰之作。
從整體上來說,此詞全詞景致清麗而壯闊,詞作意境高遠,遼闊壯美;構思上更是獨具匠心,宛如清新畫卷。
它彰顯了蘇軾豁達的胸襟,展露了蘇軾真摯的情感。真的是盡顯審美之雅,盡顯蘇軾詞風之清逸豪邁。
因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以其獨特的魅力,穿越了九百多年的時光,依然能夠熠熠生輝,照亮了無數人的心靈。
在未來的日子里,相信這首詞還會繼續被世人所吟誦,繼續傳遞著那份超越時空的情感與智慧。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詩侃天地
*圖片來源于網絡,有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