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某某詐騙案
——刑事追贓中被害人與第三人利益沖突的解決
基本案情
2016年9月底,重慶甲公司(下稱甲公司)為償還其母公司重慶乙公司(下稱乙公司)欠銀行的1300萬元到期貸款,找到從事承兌匯票貼現業務的被告人范某某為乙公司過橋還貸。甲公司的會計張某某與被告人范某某約定:甲公司以在某銀行大渡口支行1800萬元的存單為被告人范某某名下的重慶某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汽車銷售公司)作全額質押擔保。此外,張某某還與被告人范某某的下屬偽造了甲公司的董事會決議,同意甲公司為被告人范某某做全額質押擔保。之后,某銀行大渡口支行作為承兌人向汽車銷售公司開具了為期3個月、金額1800萬元的銀行承兌匯票。被告人范某某將該1800萬元全額票據貼現后,以借款的名義將其中1300萬元轉給甲公司旗下的重慶某照明設計公司(以下簡稱某設計公司)用于歸還乙公司的到期欠款。過橋還貸完成后,甲公司通過某設計公司將1300萬元轉款給被告人范某某,但被告人范某某并未按照約定將1800萬元的匯票款歸還給某銀行大渡口支行,而是用于購房、購車、消費和歸還債務等。承兌匯票到期后,某銀行大渡口支行將甲公司質押擔保的1800萬元予以扣劃,用于履行其擔保責任。甲公司多次向被告人范某某追索1800萬票據貼現款,但被告人范某某以種種理由拖延。
被告人范某某為償還甲公司票據貼現款,在明知自己沒有歸還能力的情況下,決定向上海某商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某商貿公司)行騙。2017年3月23日,被告人范某某向某商貿公司虛構幫助某銀行完成攬存業務的事實借款2000萬元,雙方約定某商貿公司將2000萬元打到被告人范某某實際控制的重慶某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某建筑公司)賬戶,不得轉劃到其他賬戶或作其他用途。某商貿公司將2000萬元打到某建筑公司賬戶后,被告人范某某違反約定,在未征得某商貿公司同意的情況下,私自在銀行人工柜臺用轉賬支票將該筆資金中的1800萬元轉入甲公司在某銀行大坪支行新開立的一般存款賬戶。3月24日,某商貿公司發現被告人范某某將資金轉至其他賬戶,要求其還款。3月25日,某商貿公司向公安機關報案。27日,公安機關將被告人范某某從某建筑公司賬戶打到甲公司賬戶的1800萬元資金予以凍結。
另查明,2017年3月23日,甲公司應被告人范某某的要求在某銀行大坪支行新開立一般存款賬戶,專門用于接收被告人范某某的1800萬元轉款。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法院于2019年6月24日作出(2017)渝0103刑初1260號刑事判決:一、被告人范某某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12年,并處罰金500萬元。二、對扣押在案的存款賬戶內的資金退還給被害單位某商貿公司。被告人范某某不服判決,提出上訴。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于2019年8月13日作出(2019)渝05刑終620號刑事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裁判理由
法院生效裁判認為,被告人范某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取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他人財物,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依法應予懲處。關于甲公司對凍結在案的1800萬元資金主張所有權的意見。甲公司對凍結在案的1800萬元資金主張所有權系對民事權利的訴爭,根據民事訴訟“誰主張、誰舉證”的基本原則,其有義務舉證證明其主張的合法性,同時甲公司還應當證明其已善意取得該款項。
一、甲公司對凍結在案的1800萬元資金主張所有權的合法性判斷
根據在案事實證據和法律規定,不能充分證明甲公司主張取得涉案1800萬元資金的合法性。首先,甲公司同被告人范某某之間是否形成了權利義務對等的真實法律關系仍然存疑。雙方約定被告人范某某為甲公司的母公司乙公司過橋還貸1300萬元,卻提供1800萬元存單作全額質押擔保,被告人范某某將存單貼現后將其中1300萬元用于過橋還貸,隨后將全部1800萬元用于個人用途,并造成無法返還的后果。整個過程中,甲公司不但用自己的資金還清所欠貸款,還以擔保的名義將1800萬元存單交給被告人范某某進行掌握和支配,被告人范某某實際上并沒有出資為乙公司過橋還貸,卻從甲公司處獲取了1800萬元的存單。甲公司一方只履行了義務卻未享有權利,被告人范某某一方只享有權利卻未履行義務,該合同背后的客觀事實尚不完全清楚。
其次,以某銀行大渡口支行1800萬元的存單為被告人范某某名下的汽車銷售公司作全額質押擔保,不足以認定是甲公司真實意思表示。甲公司稱其同被告人范某某之間達成了委托其過橋還貸的協議,但實際同被告人范某某協商的卻是甲公司的會計張某某。而張某某并非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無權代表甲公司簽署協議。
此外,有證據證明,甲公司會計張某某與被告人范某某的下屬共同偽造了董事會決議。可見,將1800萬元的存單交給被告人范某某作為對其關聯公司(汽車銷售公司)的全額質押擔保,難以認定系甲公司的單位意志。在偽造董事會決議向被告人范某某提供1800萬元存單的背后,客觀事實也仍然存疑。
因此,從現有的證據和事實來看,甲公司同被告人范某某之間存在何種經濟關系、1800萬元存單質押擔保產生的真實過程尚不清楚,故難以得出甲公司對于被告人范某某的1800萬元債權具有充分合法性的結論。
二、甲公司是否已善意取得該筆款項
經查,被告人范某某將詐騙所得的1800萬元轉至甲公司賬戶中,在轉賬生效日屆滿之前,該賬戶仍處于不可支付狀態。在該筆資金已經被公安機關依法凍結的情況下,不能簡單地以資金到達賬戶作為判斷甲公司取得其所有權的唯一標準,而應當以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精神為指引,結合金融機構的相關管理規定進行具體分析。結合在案證據可得,甲公司對于涉案1800萬元的取得是附條件的,如果生效日屆滿且沒有阻礙交易生效的事由,則被告人范某某向甲公司轉賬的交易完成,甲公司取得該筆資金所有權;相反,如果在生效日屆滿之前,出現了阻礙交易生效的事由,則甲公司不能取得該1800萬元的所有權。因該筆資金在生效日之前就被公安機關查獲,在甲公司對該筆資金的所有關系尚未完全建立和穩定下來之前,就發生了阻礙交易生效的事由,故被告人范某某同甲公司之間的交易便無法生效。
事實上,被告人范某某向甲公司支付的1800萬元資金被公安機關凍結時,甲公司尚未完成對該筆資金的完整、穩定占有,尚未取得實際的支配和處置權。公安機關在被告人范某某同甲公司之間的交易完成之前凍結涉案資金,在價值形態上可以認定為當場查獲涉案贓款贓物,而不屬于從第三人處查獲被告人已經轉移的涉案財物。
綜上,公安機關已經查明凍結在案的1800萬元資金應系被告人范某某詐騙所得贓款,某商貿公司依據刑法第六十四條主張權利,具有合法性,應予支持。
裁判要旨
1.被告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取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他人財物,數額特別巨大的,應以詐騙罪懲處。但當被告人將騙取的資金用于償還債務,后該筆資金被公安機關凍結的,該筆資金的性質和歸屬的認定值得探討。當第三人對贓款贓物的權利主張與被害人利益發生沖突,在進行價值取舍時,應當重點審查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第三人能夠證明其主張具有合法性,即雙方之間債權債務關系合法;二是第三人能夠證明其已經善意取得涉案贓款贓物,即第三人實際上已經取得相應財物,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登記或交付后,權利人可以任意支配該財物,可以穩定地占有財物,完整地行使所有權的各項具體權能。
2.在刑事追贓中,當被害人與第三人利益發生沖突時,應在對被害人及第三人的利益分別進行評價的基礎上,堅持保護合法利益、被害人利益優于合法性得不到證明的第三人利益、第三人對其主張承擔證明責任、兼顧保護合法利益與維護市場秩序穩定的原則,依法妥善解決。
案例索引
一審: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法院(2017)渝0103刑初1260號刑事判決(2019年6月24日)
二審: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2019)渝05刑終620號刑事裁定(2019年8月13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