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7046字,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北有周口店,南有觀音洞”,一句簡單的話,卻藏著中國古人類演化歷史探源故事里的兩大“高光時刻”。
1929年冬,中國地質調查所收到一封來自北平周口店的電報,“頃得一頭骨,極完整,頗似人”。這就是轟動世界的科學發現——“北京人”(北京猿人)第一個頭蓋骨化石。發現化石并發出電報的,正是后來的中國舊石器考古學奠基人裴文中。
在發現“北京人”的光環下,這位考古學家還有更多不為人所知卻十分重要的發現,60年前,裴文中帶著四位考古人從北京千里迢迢來到貴州畢節黔西。在他的指導發掘下,黔西觀音洞出土了4000多件石制品,代表了一種當時從未發現的舊石器文化,以及20多種包括了劍齒象等陸地霸主的哺乳動物化石。這次發掘開貴州史前文化遺址系統發掘之先,也因而被譽為貴州史前考古“第一樂章”。
黔西觀音洞。 攝影/陳偉紅
作為長江以南發掘和研究工作開展最早、文化內涵最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黔西觀音洞頗顯意義重大。裴文中稱,“以現在這個貴州的觀音洞為例,我們將要遇到的是與歐洲大陸的舊石器文化不相同的一種新的文化系統”,白壽彝編著的《中國通史》里,則提到 “在我國南方,屬于更新世中期的遺址,首推貴州黔西觀音洞”。
黔西觀音洞的發掘,將貴州的文化長卷向前延展了18萬年,此后,一代代考古工作者在貴州陸續發現了大量史前洞穴遺址,總量近500處,后來又在盤縣大洞的發掘和研究中,將貴州最早的人類活動痕跡推進到距今約30萬年。
黔西觀音洞出土文物。 制圖/魚一條
在時間尺度可達百萬年之久的舊石器時代里,貴州的文化遺存在中國南方可稱首屈一指,在全國也是極為豐富的省份之一,而在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沿著河流與周邊省域形成文化交流的一眾遺址,又隱約呼應著今日貴州的多彩融合。
不止如此,貴州的史前文化長卷里,還埋藏著一眾人類進擊的里程碑:華南地區最早的人類埋葬行為、風靡珠江流域乃至整個中國南方的“銳棱砸擊法”、東亞出土最多的磨制骨器史前文化遺址……貴州,正在不斷打破人們對中國南方史前時期的想象!
貴州史前文化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示意。 制圖/劉耘碩,魚一條
為什么說中國南方史前文化起源看貴州?
貴州歷史最悠久的“豪宅”在哪里?
在“中國涼都”六盤水,盤州市珠東鄉十里村西側的一座孤山上,來自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等全國各地的考古人們,正在盤縣大洞開展第七次考古發掘工作,以進一步探索這座30萬年前最早“貴州人”的居所里潛藏的文化寶藏。
盤縣大洞位于半山腰上。
盤縣大洞離地面高達三十余米,有五條大小不同的洞道,洞內也非常平整。于是,這里向來“人煙旺盛”,建起過佛寺亭閣,住過幾戶人家,是抵御戰亂的堡壘,也當過加工硝石的“工廠”……但這處巖洞最震撼的身份,則是——
世界上最大的有堆積的天然溶洞史前文化遺存之一。
如今盤縣大洞內正在進行第七次考古挖掘。
1992年-2000年,考古學者們在盤縣大洞進行了6次發掘,共獲古人類牙齒化石4枚,石制品3000多件等珍貴文物。1993年,盤縣大洞成為貴州首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考古成果。如今,當年考古人的第四代傳承者們,又開始新一輪的發掘。畢竟,對于一處面積9900平方米,高達三十多層樓的“大洞”來說,之前六次發掘共清理面積60平方米,發掘面積26平方米,只不過是洞內文化遺存的冰山一角。
盤縣大洞在貴州史前文化里具有重要意義。 制圖/魚一條
盤縣大洞的重新發掘,正是貴州豐厚史前文化的縮影。近十年里,貴州就有兩處史前文化遺址(招果洞遺址、牛坡洞遺址)位列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縱覽整個貴州高原,數百處史前文化遺址更是星光璀璨。早在五十多年前,裴文中院士就認為貴州是我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名列前茅的地區。如今來看,貴州的史前文化遺址還在不斷被發現、探索,以舊石器時代遺址為代表,可以說比起同時期黃河流域史前文化的繁盛,也毫不遜色!
為什么貴州史前文化底蘊如此深厚?其實答案就藏在貴州高原的西南樞要區位和喀斯特地貌里。
貴州,中國的喀斯特省, 多元地貌適合古人類生存。
在東亞古人類擴散、演化的百萬年史詩里,向北,先古人類可以通過中亞草原、西伯利亞,來到中國北方;向南,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浩瀚南海之間,云貴高原及廣西山地也形成了一個地形相對平緩的“國際化門戶”,成為人類遷徙的一處要道。
相較周邊地域,貴州高原海拔變化幅度緩和,喀斯特地貌塑造了眾多天然石灰巖洞穴,兼之氣候濕潤,生態優越。在人類以狩獵采集生活模式為主的舊石器時代而言,貴州,正形成了一個小小的古人類生存“生態圈”。喀斯特山地的穩定結構,則讓洞穴能夠長久保存豐厚的文化堆積層。時至今日,貴州洞穴依然在貴州人的生活中有重要意義。
貴州苗族跳洞風俗。 攝影/羅士朝
待到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走出洞穴,此時貴州群山與河流塑造的眾多盆壩和階地,又成為文化交流的窗口。赤水河通達四川盆地、清水江匯入沅江后直達洞庭湖、由南北盤江更是可抵珠江三角洲。于是,一眾承接了新舊石器時代變遷的貴州史前文化遺址,與高廟文化、三星堆文化等彼時華夏大地赫赫有名的史前文化圈,共相輝映出華夏文明的初始脈動。
貴州史前文化如何在中國南方領先時代之先? 制圖/魚一條
數百處洞穴“博物館”
藏著 “貴州人”30萬年的進擊傳奇
如果讓你穿越回30萬年前的中國南方,找一個理想住所,你會去哪里?怎么選?
今天我們挑選住處,往往看重安全性高、采光好、交通生活便捷等條件,其實,上古先民們的基本需求,和今天也頗為相似,他們得出的最佳答案是——找一個不高不低、面山向水的巖洞。而領先全南方的數百處舊石器時代的史前文化遺址則告訴你,貴州正是一處理想目的地!
盤縣大洞洞口大廳有多高?看圖就知道了!
在貴州,有盤縣大洞這樣三十多層樓高的“巨型豪宅”,普定穿洞這樣的“南北通透大平層”,興義貓貓洞、貴安招果洞這樣位處半山腰的“落地窗大開間”……貴州的史前文化遺址以洞穴遺址為主,大都面積開闊,地面平整,背靠廣袤群山,面前有相對廣闊的壩子與河流,便于狩獵采集,真是“衣食住行配套完備,千平躍層風景豪宅”。
盡管洞外風景千姿百態,但這些洞穴,卻個個堪稱洞穴“博物館”,數米高的文化堆積層里,往往可以看到“貴州人”數十萬年的進擊歷程。
那么,就讓我們從一個穿越者的視角,圍繞著一座座貴州的“洞穴博物館”,感受貴州從30萬年前啟程的文明之光。
探洞,如今是貴州人喜愛的山地極限運動。 攝影/周元杰
最早的“貴州豪宅”,藏著貴州的石器時代
這趟“穿越之旅”的第一站,便是最早的一批“貴州人”的住所——貴州舊石器時代早期代表遺址盤縣大洞與黔西觀音洞。
如今正在進行第七次發掘的盤縣大洞,其規模之宏大、價值之高自不必言。而貴州史前文化發掘的先聲,則是位于今黔西市沙井鄉錦山村的黔西觀音洞。
黔西觀音洞洞口。 攝影/陳偉紅
遙想18萬年至7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個天然的“兩室一廳”里群居。他們在周圍的封閉洼地里采摘食物,用溪畔的鵝卵石砸出舊石器時代最重要的工具——打制石器。獼猴、豪豬、鹿,乃至劍齒象這種“陸地霸主”,都進入了這些山地勇者的食譜。
正是在這里,裴文中、李炎賢、曹澤田、張森水等中國史前考古先驅們,自1964年開始,通過三次發掘奠定了貴州史前文化在中國南方史前文化的地位。
黔西觀音洞遺址平面圖及其在貴州的位置。 制圖/魚一條
首先,在黔西觀音洞,人們初次得見貴州石器工業(此處“工業”即“industry”的直譯,指的是一系列特征相同或相近的石器制作方式,往往以特征最顯著或最先發現的遺址名稱命名,下同)的雛形。這些跨越十多萬年的石制品,包括了砍砸器、刮削器、端刮器、尖狀器、雕刻器等,你今天用的刀片、錘子、錐子等習以為常的工具的“祖先”,正是這些看起來毫不起眼的石質工具。
貴州出土石器與現代工具對比。 制圖/九陽
其次,觀音洞的石器以河床礫石或巖脈露頭的燧石結核為對象,以石錘直接錘擊為主,采用多種打片策略,打下形態各異,大小不同的石片,并且經過進一步的連續錘擊,在石片邊緣留下連續的魚鱗狀片疤。這樣的石器制作方法在同時期的東亞地區都較為罕見,具有獨特的文化意義
而在黔西觀音洞的周圍,則是貴州史前文化遺址分布最為密集的黔西北烏江上游地區。從這一區域出發,是一眾在舊石器時代早中期,聲聞中國甚至具有世界意義的史前文化遺址。
貴州省博物館內展出的各種打制石器。 攝影/=G,陳中
在黔西觀音洞,人們發現了疑似帶著勒瓦婁哇(Levallois)工藝特征的石核,這種主要分布在非洲與歐洲的石器工藝,可能蘊藏著國際文化交流的線索;在水城硝灰洞,人們用更方便的 “銳棱砸擊法”砸出許多銳利石片,這種因地制宜的先進技術此后流行于南方大地,乃至東南亞的多個史前文化遺跡。
就石器時代的“先進生產力”而言,彼時的貴州確實是開中國南方之先河。
“萬物皆可磨”,玩骨頭的原始人有多時尚?
黔西北山地上的貴州“石器世界”,是貴州文明星火的先聲,當時間推移到距今五萬年到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貴州文化的長卷便不僅僅是單純的一座座洞窟,一塊塊石頭,而是開始妝點出更多的元素。
制圖/魚一條
在距今約一萬年前的新舊石器時代交替時期,
貴州出土了一系列骨制裝飾品。
首先,相較于早中期零星出土的人類牙齒化石,這一時期“貴州人形象”更為豐滿。
在安順普定穿洞,新發掘的遺址地層第11層發現晚期智人臼齒化石1顆,年代初步推斷為5~6萬年,填補了過往貴州地區古人類研究該時間段的空白,還發掘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的3座墓葬,以及未成年下頜2件和成年顱骨1件,一系列年代序列完整的人類化石出土,正對我們研究東亞現代人起源和整個現代人的體質演化,有重大意義。
普定穿洞遺址出土的女性頭骨。 攝影/=G
這個時間段的“貴州人”,已然有了一種對“美”的追尋。在普定白巖腳洞,就出土了一件一萬年前的穿孔獾牙。這件獾牙形如一輪彎月,通體瑩潤,在牙齒的根部位置有能懸掛起來的孔眼,然而這兩個孔眼正面和反面并不對稱,可以想象當時的先民艱難加工這件“飾品”的過程。
貴州出土骨器與現代工具對比。 制圖/九陽
沒錯,對骨制品的運用,正是這一時期貴州史前文化最為突出的特色之一。興義貓貓洞出土了兩件位列國家博物館的藏品,一件是“鹿角鏟”,一組為“尖狀器”,便是與同時期北方打制石器工業體系截然不同的磨制骨器。
剛剛于2022-2023年再度被系統發掘的安順普定穿洞,更藏著一個 “萬物皆可磨”的骨器世界。
普定穿洞遺址的發掘現場。
普定穿洞離普定縣城不遠,一個“穿”字,展現了它最大的特色,方圓數十米的洞穴,從一座喀斯特孤峰中穿過,堪稱是一座“南北通透大平層”。穿洞周圍,是一片頗為廣袤的壩子,遠處也不乏河流通過,可以想象萬年前生機勃發的環境。
僅在這一次新的發掘中,普定穿洞就共計出土骨角器2500余件,有骨鏟、骨錐、骨矛頭、骨叉型器……可以說是無所不包。最有意思的是,這里甚至還出土了九十余件骨質、貝殼質串珠,可以想像,當時的“穿洞人”,已然過著一種“衣食不愁”的生活,開始試圖向著精神世界探索了。
普定穿洞工作站, 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出土石器微距攝影。
紅楓湖畔,一萬年前的“貴州人”如何逆襲寒潮?
由黔西北、黔西南一帶密布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我們得以想象貴州先民逐步發展的“骨石奇緣”。在新舊石器時代過渡時期,新的貴州史前文化遺址的核心區域——黔中臺地開始登場。近百處遺址里豐富的化石、器具、墓葬的出土,則讓我們對史前時代的人類生活有了更為精微細膩的想象。
招果洞遺址位于一片喀斯特山丘的半山腰間。
在如今黔中大地避暑度假的熱門區域紅楓湖,有兩條向南流去的河流。它們與喀斯特山地之間的壩子相合,又流淌出兩個貴州近年來震驚世人的考古發現——在開闊壩子上一座宛若臥牛的小山山麓的牛坡洞遺址(201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以及15公里外另一處山腰間的招果洞遺址(202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自此,黔中大地上最早的人類傳承,被拓展到了近5萬年之前。
站在招果洞遺址前,你會看見貴州歷史上最早的“書本”之一,近8米厚的文化堆積層里,沉淀的是5萬年的時間。用火遺跡50余處、墓葬2座、豐富的石器與骨器,以及伴生的人類頭骨化石及其他生物化石……每一處細微的泥土巖石,可能便藏著一段人類艱難前行的往事。
招果洞遺址內的文化堆積層。
距今約1.29萬年前,地球上發生了一場持續時間約1300年的“倒春寒”,大家所熟知的猛犸象、劍齒虎等史前猛獸,便是在這場寒潮里滅絕。這次名為“新仙女木事件”的氣象事件,在開頭幾十年的周期內氣溫就驟降7-8攝氏度,即便對于今天的人類,都是一場大型的災難,更何況原始人類呢?
當時的中國南方先民如何應對這場天災?考古學家們在招果洞出土石筍上進行了國內首次古氣候復原工作。他們驚喜地發現,在石筍上,有很多燒火后的木炭碎屑構成的黑色條紋,這些條紋對應的時間,恰與 “新仙女木事件”的周期吻合,整個招果洞內的用火痕跡更是多達五十余處。
圖中手指處即為 招果洞里的用火痕跡。
除了用火痕跡,招果洞人的“食譜”也在這一時期愈發完善,特別是出土了大量魚類骨骼化石,鳥獸魚果無所不包的化石遺存,讓我們得以一窺招果洞人的生活——
招果洞遺址最后的人類活動痕跡出現在距今約7000年前,可見全球大寒潮這樣的天災并未能阻擋人類前進的步伐。走出招果洞,更有上百處黔中的史前洞穴遺址,見證了一場跨越新舊石器時代的“文明大爆發”,仿若一面時光之鏡的殘片,折射出人類奮進求生的歷程。
約10000年前的招果洞人吃什么? 制圖/九陽
在平壩飛虎山遺址,考古人首次發現了貴州的彩陶,呼喚了貴州新石器時代的曙光;貴安新區的牛坡洞遺址,則以獨特的墓葬和大量石器、骨器乃至陶器碎片的出土,首次在黔中地區建立了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年代序列……
當數百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故事緩緩拉上帷幕,先民們從洞中走出,便沿著河流兩岸開始建造房屋,燒制陶器,點亮了滿山遍野的文明星火,開拓出貴州高原最早與周邊產生溝通的線索。
貴州新石器時代典型出土陶器 制圖/魚一條
10000年前的貴州“文化之源”
如何溝通西南?
在貴州省博物館,展出著一件貴州史前時期石器的“顏值巔峰”——一塊在盤州發現的雙肩石錛(bēn)。它整體通紅,瑩潤如玉,宛若藏著一團流動的焰火,雖然這塊石錛不過通長7.7厘米,肩寬5厘米,柄頂端寬2厘米,但小小一塊石錛,卻藏著貴州新石器時代文化“逐水而居”的密碼。
若是從這塊石錛的發現地盤州出發,沿著北盤江沿岸一路前行,你會在沙壩、拉它、孔明墳等地,發現一串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形成的珠鏈,一直連綴到珠江中下游的廣西沿線的文化遺址。而這些遺址都有同一類文物的出土——“凸”字型的雙肩石斧。這類石斧在長江流域,則極為少見。
貴州省博物館館藏珍品,雙肩石錛 攝影/=G
新石器時代貴州文化遺址的主旋律,便是這么一段段沿著流水不斷前行的樂章。
黔中地區,仍然密集分布著傳統的洞穴型遺址。平壩飛虎山、開陽打兒窩、安龍觀音洞、龍里豹子洞、清鎮仙人洞……這些新石器晚期到末期的遺址已然有花紋復雜、火候成熟的陶器登場。
而沿著貴州的八大水系,便可看到新石器時代貴州文化遺址與大西南各地,乃至中原文化圈的聯系。貞豐孔明河等遺址的磨制雙肩石錛,在整個珠江流域處處有分布;仁懷市出土的雙孔石斧,在距今7000年的中原仰韶文化圈中也有類似發現;清水江畔天柱盤塘遺址,則出土了與湖南高廟文化遺址花紋相似的陶片……
天柱盤塘遺址出土了大量陶片
誠如主持了招果洞遺址等多個貴州重大史前文化遺址考古發掘項目的貴州文物與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興龍所言,貴州通達川渝、勾連湘桂的眾多長河,就像母親的臍帶一樣,把貴州-中國-世界的文化聯系在一起。
若我們再將時間的指針再向著商周戰國時期往前撥動一格,其實一如貴州的許多洞穴跨越了新舊石器時代,許多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址,同樣就沉積堆疊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上,只不過,文明之光已然大放光彩,果實種子的化石開始逐步化作稻谷遺存,而磨制石器已然鑄成巍巍青銅。變化的是時代的進步,不變的,是貴州文化長卷自三十萬年前開始的悠悠傳承。
戰國時期,貴州出土了眾多莊重大氣的青銅器。 攝影/=G
這是中國南方史前大地上的漫天星火,也是貴州數十萬年文化史詩的開篇,而這一種高古荒寒之間的回響,也是未來兩千年間,貴州多彩包容而又跨越千山的動力之源。
2024年地道風物推出
“多彩貴州:人文山水·時光峰巒”貴州文化專題!
本系列第二組文章,主題為史前文化
包括二篇圖文:
本期圖文頭條——
《探源中國南方古人類歷史第一站,
為什么是這個山地大省?》
帶你領略貴州30萬年文化史詩如何開篇
本期圖文二條——
《今日的“中國涼都”,
也是30萬年前古人類的后花園!》
帶你感受六盤水悠遠的史前文化
文丨后果
圖片編輯 | =G
地圖編輯 | 劉耘碩
設計| 魚一條,九陽
首圖|陳中
封圖|=G
未署名圖片來源 | 陳中
審稿專家
張興龍
貴州省文物與考古研究所副所長
胡越
四川大學考古科學中心特聘副研究員
主要采訪專家
侯亞梅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首屆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
聯合國教科文國際史前與原史科學會副主席(2012-2018)
斯信強
貴州省六盤水市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六盤水盤縣大洞工作站原站長
主要參考資料
《貴州考古出土文物精粹》科學出版社
《貴州歷史筆記》 范同壽 貴州人民出版社
貴州考古遺存的類型及分布特征 周必素 張合榮
試論貴州烏江上游地區舊石器時代遺存的年代與分期 張改課
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 廖國一
黔西觀音洞、盤縣大洞、普定穿洞、貴安牛坡洞、貴安招果洞
等貴州重要史前文化遺址發掘報告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Levallois stone-tool technology in southwest China .Nature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