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欲解時在皮膚科應用
六經病欲解時出自《傷寒論》,顧植山老師在運用時將三陰三陽開闔樞理論與《傷寒論》結合,觀察其規律,并聯系臨床,從而總結出有特色的臨床辨治理論。
每條經都有對應的欲解時,寅卯辰為少陽欲解時,巳午未為太陽欲解時,申酉戌陽明欲解時,亥子丑為太陰病欲解時,子丑寅為少陰病欲解時,丑寅卯為厥陰病欲解時。若實證則為本經病,虛證則為對應陰經病,例如實則治陽明、虛則治太陰。其應用的主要觀察點為疾病在某個時間點加重或減輕。但對于疾病的整體診治還需與癥狀、脈象相結合。
典型案例一
李某某,女,58歲,浙江開化人,因右側頸部帶狀皰疹疼痛5月余就診。現病史:患者5月前右側頸部帶狀皰疹,經過多家醫院住院進行抗病毒、營養神經、鎮痛治療皰疹消退,疼痛越演越烈,夜間無法睡眠,后來找一些名老中醫治療也未見好轉。后經過百度搜索來找許柳田主任就診。
仔細詢問病史:疼痛于下午4、5點加重,怕熱,汗出較多,無口渴,既往便秘,現大便2天1次。
查體:脈洪大,右脈略滯,舌淡紅,苔薄白膩。
診斷: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根據發病特點,每天下午4、5點加重,為酉時,酉時為陽明病欲解時,結合癥狀、舌脈,予以小承氣湯解陽明:大黃10克、厚樸15克、枳實20克、全瓜蔞30克、紅花6克。7劑之后患者疼痛明顯減輕,結合五運六氣針法,四周疼痛完全消失。
典型案例二
洪某某,女,62歲,因皮膚瘙癢入睡困難2年余就診。現病史:患者2年前皮膚瘙癢,經過全國各地多家醫院診斷瘙癢癥、焦慮癥伴失眠,中西醫診治效果不佳,瘙癢夜間無法睡眠。
仔細詢問病史:每晚1點多2點癥狀加重,瘙癢加劇無法睡眠,經常感覺胃熱有火。
查體:舌猩紅,脈小滑略細澀。
診斷:瘙癢癥、焦慮癥伴失眠。
仔細分析發病特點:每晚1點多2點癥狀加重,晚上1點為少陰病欲解時,結合脈癥,為少陰熱化傷陰,予以黃連阿膠雞子黃湯解少陰:黃連12克、黃芩6克、白芍6克、赤芍6克、阿膠珠9克、雞蛋黃2個、蟬蛻6克、地龍6克。7劑,每天1劑煎水分3次口服。一周后患者訴瘙癢明顯改善,睡眠明顯好轉,經過加減調理4周,各種癥狀完全消退,痊愈。
體會
傷寒論中記載的六經病欲解時雖只有短短幾句話,卻強調了天人相應的關系。醫者若能掌握及運用六經病欲解時的規律,對于指導臨床辨證、處方開藥以及提高療效大有益處。
筆者運用陰陽開闔樞運動規律、六經辨證、五運六氣理論初試于皮膚疾病,即獲得了良好的療效,但仍值得進一步的研究與思考。
例如三陰三陽和五運六氣理論對陰陽五行的理解和我們日常所學的五行臟腑理論有一定的出入,筆者考慮這涉及先天陰陽和后天陰陽兩種不同模式,所以《黃帝內經》曰:“此天地之陰陽也,非四時五行之以次行也”。
每年天干地支代表的氣運接近先天陰陽,尤其獨特的變化規律,常規辨證無法解釋和治療,而用三因司天方治療相關疾病卻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一年之中的六氣主客運的變化接近后天陰陽,用常規辨證特別是經方辨證可以取得良好的療效,此時不能用三因司天方對六氣直接治療。
諸如這些理論與臨床的問題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理解經典,運用臨床才能得到更好的答案。
許柳田醫師簡介:主任醫師 第三屆安徽省基層名中醫 第三屆黃山名醫 首批安徽省健康素養巡講專家 黃山市中醫院新安醫學傳承診療中心特聘專家。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中醫美容常務理事,附屬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全國委員、安徽省常委,中國性學會中醫性學分會全國委員,中國火針專業委員會常委,國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白癜風精準醫療聯盟委員會委員,安徽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安徽省健康服務業協會皮膚健康分會常務委員等。
溯源新安醫學理論和家傳中醫皮膚特色為基礎,擅長以五運六氣+五行脈+八卦九宮針法綜合診治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白癜風、黃褐斑、難治性痤瘡、脫發、皮炎濕疹、牛皮癬、陰疽、不孕不育、失眠等各種疑難雜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