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如今的孩子好像對父母的尊重在逐漸減少。
許多父母選擇了寬容和忍讓,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還是孩子,讓他們說幾句也無所謂。
然而,你可能不去深思這個問題:一旦孩子形成了這種不尊重的習慣,一旦你老時、病時,會不會孩子的不尊重會發展到態度惡劣,以致不孝、不敬、不贍養的地步呢?
近日,安徽宣城績溪縣金沙派出所接到一起“家暴”的報警。當時,這個13歲的孩子拿著手機在聚精會神玩游戲的過程中,媽媽把包子遞給他吃。隨后媽媽問男孩做的包子好吃不好吃。
或許這個“玩家”出師不利,或者游戲被輸得一敗涂地,抑或實在見不了母親的嘮叨,這個心情急躁的孩子表現出極不耐煩,打罵自己的母親,并多次扇自己的母親耳光。
這孩子身高已經1米6多了,體重120斤左右,而他的母親個子偏小,怎能招架他這般毆打?險些暈厥過去。
母親無法招架,對此報警,警方趕到之后處理此事,孩子的媽媽在無奈哭泣,而這名13歲男孩繼續“他*的”、“操**”臟話連篇,話說,對自己母親口出惡語,也太過分了。而這名男孩則雙手掐腰表示,這些臟話是學校里常用語,根本改不掉!還說,還有一個“常用語”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不好。這另一個“常用語”是多么的不堪?不得而知!
很難想像這樣的孩子長大后能否對這位母親能夠孝順。不尊重的語言是一個孩子對待父母的真實態度,暴露了孩子家庭教育的缺陷。
那么如何讓你的孩子從內心里真正尊重你呢?
1
言語需精簡
有時候,父母的嘮叨往往會適得其反。
一位教育工作者分享過一個故事:一位家長在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野營前,不停地叮囑各種注意事項,從要帶的物品到安全問題,說了足足一個小時。開始孩子還勉強聽著,后來直接就說:“你別說了,我都知道了。”
這就像有人說的:“過度的言語就像泛濫的洪水,會淹沒孩子傾聽的耳朵。”
另一個家庭里,父親話很少,但每句話都很有分量。孩子去參加競賽,父親只說了句:“認真對待,盡力就好。”
簡潔明了的話語讓孩子記在了心里。父母過于啰嗦,孩子往往會產生抵觸情緒,從而忽略父母的良苦用心。所以,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言語,多傾聽孩子的想法,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這樣孩子才會慢慢學會尊重。
2
樹立恰當的威嚴
朋友圈曾流傳過幾張圖片。
第一張:
一個殘疾人媽媽在商場手機店門口跪地苦求女兒,求她不要買蘋果手機,因為實在是負擔不起。
女兒絲毫不在乎,還大聲沖媽媽嚷嚷,“沒有錢,你為什么要生我?”
滿臉理直氣壯。
第二張:
穿著紅衣的母親,對著兒子長跪一小時不起,只是為了勸孩子去上學。
而照片中的男孩戴著帽子,翹著二郎腿,悠閑地坐在椅子上,一臉無所謂,自顧自地玩手機,絲毫沒有把母親放在眼里。
更可氣的是,男孩還拍了母親下跪的照片發朋友圈,并配文“開心每一天。”
就像有句話說的:“沒有威嚴的父母,就像沒有舵的船,在親子關系的海洋中會迷失方向。”
而另一個例子中,一位父親發現孩子對長輩沒有禮貌,就嚴肅地跟孩子談話,明確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并且制定了相應的懲罰措施。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后,慢慢改正了自己的行為。
父母要在關愛孩子的同時,明確原則和底線,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這樣孩子才會對父母產生敬畏之心。
3
適度放手
父母過度的關愛往往會讓孩子不知感恩。教育學認為:“父母的過度保護,是一種愛的剝奪,它將剝奪孩子的自主性和能力,將可能是孩子成長的絆腳石。”
親戚家的孩子,從小生活在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下。父母每天都會幫他整理書包、準備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甚至連刷牙的牙膏都會提前擠好。在學習上,父母也會全程陪同,幫助他檢查作業、輔導功課,遇到難題直接告訴他解題思路,而不是讓他自己思考。
結果這種過度照顧導致他的孩子在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慢慢地,這個孩子處事無主見,做事依賴心重的問題越發突顯。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甚至無求先應,結果孩子覺得你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最后養出一個不懂感恩和尊重的逆子。
大家還記得那個在網上辱罵父親的女留學生嗎?
23歲的女孩,大專肄業,被父親送到西班牙讀本科。
每個月,父親為她打10000元的生活費。
有一次,父親發現女兒使用了信用卡后,出于對女兒的關心,就多問了幾句。
父親希望女兒可以節儉一些,畢竟西班牙讀書學費比國內高很多,而且自己已經年老,不可能養女兒一輩子。
言辭懇切,令廣大家長動容。
可女兒不領情,辯解稱生活費未到賬,自己才用的信用卡。對父親的苦口婆心,全然無視,甚至可以回避關于“節儉”的話題,使聊天進入僵局。
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女兒隨后將與父親的聊天記錄公之于眾,還惡言相向,號召廣大網友“網暴”自己的父親,還揚言:“養不起本仙女,當初就別生啊!”
普通家庭的奮力托舉,卻換來女兒嫌棄他們賺錢太少,不能給自己很好的生活。
二十多歲了,應該是已經獨立的人了,依賴父母“啃老”不知羞恥,反而會 覺得父母給得太少。
與此相反,我曾看過一檔真人秀《少年說》……
里面有個叫付軒昂的東北男孩,一上臺就瘋狂吐槽自己的母親以“社會實踐課”的名義“逼迫”自己做家務……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只見他委屈巴巴地抱怨:我寫完作業后,剛想歇一歇,就被媽媽逼迫刷碗、擦地、擇菜……以前,這些活兒都是媽媽干的,現在全部推給了我。媽媽還逼我學做飯,現在的我不但會燜飯、煮粥,一手涼拌菜是我的拿手……隨后見他長嘆道:可我,還是個十幾歲的孩子啊……
面對兒子的聲討,媽媽給出了自己的理由:“作為男孩,得上得了書房,下得了廚房。有責任、有擔當,不僅能幫自己收獲幸福,還能讓另一半感到幸福……”
聽了媽媽的話,男孩不甘心了:“我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不是嗎?”
而媽媽也是思路清晰:“家務事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學習的一部分!家務不僅能鍛煉動手能力,還能培養你的感恩之心,讓你有耐心、有愛心、有責任心、有擔當。你未來的另一半,也是別人家千嬌萬寵的女兒,也是父母的心肝寶貝,為什么她就要伺候你?你現在勤做家務,將來你會對你的家庭更有擔當。這就是我讓你做家務的目的!”
最后,付軒昂不僅要繼續做家務,還被母親提出新要求:自己洗內褲和襪子。
事實證明,付軒昂沒有辜負大家的期待。
2023年他被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多所名校錄取,名列學校保送名單第一,最終被清華大學錄取!
不可否認,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古語云:“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 教而有方,愛而有度,寬而有嚴,才能讓孩子學會愛與尊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