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
8月24日至9月22日,伯年藝術空間推出藝術家宋宛瑾個展“圖像詩學”。宋宛瑾專注于觀察所處環境的自然變換,善于捕捉周遭碎片化的細微風景,并對其進行詩意化的自我轉譯。通過對日常性圖像進行處理與轉化,她的繪畫最終呈現出某種置身夢境之中,或處于現實邊緣的陌生又曖昧的浪漫之美。
直映眼前的是一幅正在喝椰子水的人物畫像,畫面的組合簡潔無冗:一位女士正虛握吸管,頭微微仰起,眉眼舒張,右邊嘴角向上微微翹起——似乎在笑著而左邊臉龐卻有股下沉的氣氛,發型整潔衣著簡練,膚色浮白;明暗對比較弱、灰色調的大面積運用,巧妙的是,沉悶的調性被一抹翠綠的桌面點燃。
宋宛瑾個展“圖像詩學”
2024.8.24-9.22 伯年藝術空間
宋宛瑾《椰子》
布面丙烯 50×50cm 2020
目光再游移至前臺布景:黑衣女子、翠綠桌面、鵝黃色椰子,這些物象上的投影都在暗示著光從人物右邊而來,后方的黑幕也如被聚光燈打散一般顯露出一陣光幕,種種畫面因素的組合以最低的程度在傳達女子的情緒。這位女士是誰?她向右邊望向什么?為什么椰子看著大小比一般要大?此刻“她”在想什么?
事實上,我們在觀看宋宛瑾的畫作時,“提問”代替了“閱讀”。盡管畫面中早已提供觀者足夠的物象去識讀,細節之處還留有些許待解讀的暗示,例如左手中指的戒指、右手漆黑不顯示時間的手表、幾乎每張畫里都出現的氣球等等,這些物象符號的設置滿足觀者對于畫面基本的閱讀與探求的欲望。
宋宛瑾個展“圖像詩學”
2024.8.24-9.22 伯年藝術空間
宋宛瑾《放氣球》
布面丙烯 80×60cm 2020
當聯系觀者自身的個人認識對各類物象符號進行深入闡釋之時,畫面卻又在我們不自覺間阻隔進一步探求的欲望,這種欲望的發起到消解的過程,是由宋宛瑾作品中“趨弱”的態勢所驅使。
“趨弱”狀態主要存在于“圖像符號”和“畫面形式”構成的兩條線索當中。最直觀體現在畫面低對比的明暗關系,和整體低飽和度的色彩傾向,配合展覽空間中大面積使用白墻作背景,同時不配以作品文字信息介紹,用外在的純粹環境削減互文性帶來的內容干擾;另一種體驗是展場中設計的昏暗房間,原先對比較為強烈的畫面融入到弱光的環境中,只凸顯出一個個飽滿亮麗的果實形象,大面積的弱光環境減輕原有畫面強對比的關系。
宋宛瑾《阿旺和冬冬一起看蘋果樹》
布面丙烯 130×96cm 2024
宋宛瑾《肥皂泡1》
布面丙烯 70×110cm 2024
在所表現對象的角度,畫家呈現的是稀松平常的場景和物體——室內的沙發、人偶、玩具再到室外的自然景觀和人造建筑,所有的物象都不脫離于普遍視覺經驗中的已知物。
需要指出的是,宋宛瑾選擇快照式的攝影取景構圖拉近觀者與所描繪事物的心理距離,空間透視的設定選取在人眼直視的常規位置,平鋪直敘地展開畫面敘事,沒有多余的干擾來打破平衡的局面,以“熟悉感”來聯結畫家與觀者之間的視覺與生活經驗,而這種平衡近乎靜止的畫面上,實際上存在著不安的拒絕與阻撓。
宋宛瑾個展“圖像詩學”
2024.8.24-9.22 伯年藝術空間
宋宛瑾《網 No.7》
布面丙烯 150×120cm 2022
在《網》系列作品里,宋宛瑾用近似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的“平遠式”構圖表現自然景色,相異之處在于原本進深前探的視線,被最前方從底部生長而出的樹木所阻擋,觀者需要繞行穿越荊棘般堅硬的銳利的樹枝才可抵達遠方,正是這種有意地阻擋行為,在觀者不自覺的情況下受到作者的“拒絕”。
這是在觀者與畫面之間設立一堵不可見的墻壁,觀者并非直接走進畫布所給予的諸多現實圖景當中,該處不可見的隔擋實質上是現實與非現實之間拉扯的張力。
從物象組合上看,現實與非現實兩者的轉換借由畫家在畫面中加入不常規的元素達成,從體積異常的椰子、平常風景中顯眼的不同色調的氣球,抑或突兀的鴿群、肥皂泡以及人偶等物件,都將觀者從原本順理成章的寫實景象拉回到懷疑當中。
宋宛瑾《網 No.9》
布面丙烯 110×70cm 2024
同時形式語言的構成也在進一步加強這種矛盾,《網》系列的阻攔,又或是《橘子樹》系列里對空間感的抹除;再是宋宛瑾在描繪物體質感時有意采用基本相同的處理方式,《阿旺和冬冬一起看蘋果樹》(2024)、《春春、點點和阿旺的合影》(2024)兩幅作品里人、狗、玩偶娃娃等具體物件大體上用相似的筆觸來塑造,以及將顏料堆疊的厚度調至平整。
借助多層方式來構成對現實感的抽離,這種狀態貫穿此次展覽的所有作品,這樣就造成觀者對于意義的疏離,始終徘徊在“這是現實”的肯定與否定之中,配合展覽空間的大小,壓抑、懷疑、不安、矛盾的思緒也蔓延到具身所處的環境里。
宋宛瑾個展“圖像詩學”
2024.8.24-9.22 伯年藝術空間
宋宛瑾《橘子樹6號》
布面丙烯 66×100cm 2024
宋宛瑾并不邀請——準確說是并不主動邀請觀者對其畫面進行過多的內容闡釋,諸多情緒的生發背后是對于既定現實的“陌生感”,構圖、形式語言以及圖像符號多重因素的作用下造就此等韻味。
繪畫過程中對色彩、形式語言、圖像符號的使用是畫家主觀感性的具現,對作品的深層凝視是觀者嘗試走入畫家內心的鑰匙,這一過程里各種畫家留下的痕跡都在側寫創作者本身的情感世界。我們可以從作者無意識留下的蛛絲馬跡中嘗試還原一個想象的對象,但總會有所隔閡。
宋宛瑾個展“圖像詩學”
2024.8.24-9.22 伯年藝術空間
宋宛瑾《蘋果樹2》
布面丙烯 40×30cm 2024
誠然我們可以從社會歷史背景、藝術家個人經歷、繪畫語言的采用去還原大致的面貌,繪畫歸根結底是不能被完全轉譯的個體經驗,這種無法被語言邏輯所結構化的空缺也是“藝術之所以成立”的立身之處。
創作者、作品、接受者三方之間存有不可避免的差異,先是創作過程中留下主體不甚察覺的超出預先規劃的細節,再被觀者經由個人經驗轉化后產出另類體驗,由此逆向還原的過程中存有各種偏離和誤讀,最終形成始終難以調和的“陌生感”。
我們也可將畫面閱讀過程中的“陌生感”視為個人經驗的“經典化”,所謂的“經典化”意為創作者將個人經驗升華形成某種形而上的人生積淀,這種積淀往往是在模糊未知的情況下影響創作的過程。
宋宛瑾個展“圖像詩學”
2024.8.24-9.22 伯年藝術空間
宋宛瑾《柚子樹 No.5》
布面丙烯 110×160cm 2023
宋宛瑾那些生活切片式的畫面、似快照般的構圖模式以及情感壓縮至若隱若現程度的色彩基調,將普通的日常、生命節點中的瞬間碎片升華,細微巧妙地講述她如何處理這些日常轉化的問題,利用個人化的繪畫語言制造獨屬于她自身的情感效果,其目的是表達對生活、社會和人生的理解。
關鍵在于,我們可否從未被主動言說的各類平常細節來理解宋宛瑾的生命厚度?
碎片化、信息過載、時間縮短加速是當代生活不斷發展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影響,以效率追求為要義的當代生活講求各部分環節均服務于某種投射向未來的期許——更為便捷的虛擬服務、觸手可及的信息網絡、不斷以時間刻度作為某項行為評判基準的活動,尤其在連通性加劇的當下,重復的陳詞濫調、教條式的生活行為、淺顯浮夸的價值觀成為潛在的危機。宋宛瑾此次展覽的意義在于反思與提問,日常經由藝術的轉化后有何價值?繪畫于當下的錨點在何處?
宋宛瑾《柚子樹 No.4》
布面丙烯 110×70cm 2023
于當下而言,宋宛瑾的繪畫并不是作為某種“彌賽亞時間”所成立,她用繪畫的方式向我們展示如何抵消各類意識規訓的這一過程,思考藝術與生活間的融合狀態。
凝固的日常景象、隱藏存在感的色彩、習以為常的取景方式,持續不斷地把個人經驗與外在環境的相遇轉化為“經典”,以獨立的“日常”抵抗進步發展論調式的“非?!保敖浀洹钡囊饬x在于超越時間的坍縮,令充沛的個人經驗得以脫離宏觀脈絡的裹挾,進而擁有別于它者,獨屬于自身的“經典敘事”。
文字|羌云
圖片|伯年藝術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