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臺回復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 明朝那些事兒 | 我與地壇 | 滄浪之水 | 長安的荔枝 | 生死疲勞 | 三體全集 | ……
過去幾十年,時代快速更迭,父母學歷提升,中國式育兒焦慮也“應運而生”。
壓力山大的年輕父母們,
總是擔心無法更好地養育孩子;
總是害怕自己受過的傷、走錯的路復制到孩子身上;
總是在網上搜索各種育兒文章,渴望遇到一個育兒專家……
然而這樣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既看不到孩子成功背后的危機,也摸不清問題背后的潛力。
對此,心理學博士林紫老師在其新書《愛孩子如花在野》中說:“碎片式父母,最大的危險在于看不見孩子行為和個性的‘來龍去脈’,甚至完全看不見孩子的成長。”
點擊圖片,購買《愛孩子如花在野》
林紫老師是中國心理咨詢行業的先行者,20多年專注個人及家庭心理咨詢、兒童早期心理養育、組織心理培訓及心理援助工作。
點擊圖片,購買《愛孩子如花在野》
在這本書中,她將心理學理論和案例故事、生活練習與實踐結合起來,幫助父母們將碎片化知識整合為一體,不在學習中迷失自己,而是探尋生命最本質的樣子,了解人性假設,形成自己的生命哲學觀。
只有帶著智慧、慈悲與自信回到親子關系中,重新看見孩子、理解孩子,并且有能力創造性地應對育兒之路上的各種挑戰,才能給予孩子生而為人所能得到的最溫暖而堅定的陪伴。
01
“碎片式”父母:只聚焦不變焦
回想一下,在成為父母前,我們是不是已經習慣了碎片化的生存方式,比如:時間是碎片化的,知識是碎片化的,人際交往也是碎片化的……
這些碎片化最大的代價,就是讓人越來越失去耐心,越來越需要量的刺激而非質的滿足,人生越過越像在刷短視頻。
然而,孩子靠“刷”是“刷”不過去的,他們恰恰需要的是父母的耐心,是高品質的陪伴,是被完整地看見。
這不禁讓我想起在《愛孩子如花在野》一書中的一個咨詢案例。
一位從小成績名列前茅的女孩,眼看要中考了,突然告訴父母她再也不想讀書了,如果父母硬要逼她,她就從他們的世界里永遠消失,免得他們失望。
圖片來源于互聯網,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父母大驚失色,又急又氣:急的是不知女兒何出此言,氣的是他們覺得自己已經是足夠好的父母了,她還有什么不滿意的?
后來在咨詢過程中,我們發現,原來女孩覺得自己就是個考試機器,考好了才對得起父母,考不好就不配得到他們的好……
“我不想一輩子只做考生,我想成為一個人。”這是女孩在咨詢室留下的最后一句話。
面對這樣的呼喊,一位曾經聽過林紫老師的系統養育課的媽媽說:
“以前我也是‘碎片式父母’,現在我會提醒自己多多‘變焦’,不能只看到孩子眼前的局部,要把他們放到一個更大的系統背景當中去看待,這樣我才能真正將他們當作平等的人來愛護和尊重。只有我真正做到了把他們‘當作人’,他們才會真正感覺到他們也是完整的人,這比任何解釋和說教都有用得多。”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認識到,雖然“碎片化”是時代的產物,但這不是碎片式父母的錯,需要我們及時自我覺察才能及時止損。
這也正是這本書想要告訴我們的:看見孩子完整的生命,就能看見他們為活著而做出的各種努力,就不會因困頓而迷失在他們表面存在的各種問題里。
因此,父母想走出碎片式的養育誤區,需要擁有不斷“變焦”的魔力。
02
突破線性思維,拓展系統思維
常有媽媽問林紫老師:
“為什么我那么溫柔,可我的孩子卻對我大吼大叫?”
“為什么我那么辛苦,可孩子卻一點都不感恩?”
“為什么我聽了那么多育兒專家的課,學了那么多方法,卻一點都不管用?”
林紫老師的回答很簡單:“因為孩子的成長不是線性的因果關系。”
在工作和生活中,大部分人面對問題所帶來的壓力時,會出現“精神性的視野狹窄”——只能看見眼前的局部,所以常常一不小心就掉入“有因必有果”的線性思維陷阱里。
點擊圖片,購買《愛孩子如花在野》
從這本《愛孩子如花在野》中,我們也許會感受到線性思維與系統思維有什么不同:
線性思維的父母對事物的評價標準大多是“有沒有用”,而系統思維的父母對事物的評價標準更愿意采用“有沒有趣”。
線性思維讓人追求“活得正確”,而系統思維則讓人追求“活得美好”。
面對內卷,線性思維者的宇宙空間很小,看什么都是賽道,只有起點和終點。而系統思維者的宇宙空間則很大,看什么都是圓運動,不增不減、不勝不敗、福禍相依。
線性思維的父母“信仰”線性的因果論,頭腦中塞滿了“因為A,所以B”的句式,所以在養育的過程中容易高興得太早、失望得太急,活在“希望和絕望”的輪回里。
而系統思維的父母,則篤信“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面對養育過程的跌宕起伏和孩子狀態的忽高忽低,更能夠坦然處之、從容面對,并且相信成長是一種螺旋式上升過程,相信有的時候“退步原來是向前”。
圖片來源于互聯網,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于教育這件事,其實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無始無終。
正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閱讀本書的過程中,父母會學習如何多多鼓勵孩子,因為哪怕只有小小的一步,對他們來講也已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因此,父母們需要學習突破線性思維局限,拓展系統思維能力,與孩子的全人而非完人相遇。
03
懂得“四我”人格,與孩子共成長
當下,很多家長都會談到“陪伴孩子成長”,但更多的只是在談外部世間和空間的共享,卻忽略了真正有意義的內在系統的協調。
林紫老師分析說:“我們以‘人’的方式所展現的生命,是由習性、物性、心性和慧性四個部分組成的,分別對應執我、物我、心我和慧我四個人格層面。”
點擊圖片,購買《愛孩子如花在野》
在書中,有一個故事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四我”人格。
有一位司機的女兒從小就喜歡跳舞,小學畢業后,考入一所寄宿制的專業舞蹈學校。
司機爸爸念女心切,每周五都會提前去學校等女兒放學,然后接她回家,第一次去的時候,正看到女兒在一樓練基本功,全班的孩子都邊練邊哭,因為太疼太苦太累了。
他心疼極了,當時立即決定給女兒退學。老師說,那你要去四樓找校長說。
于是,這位司機爸爸一層樓一層樓往上爬,他發現從一樓到四樓,正好是從低到高四個年級,而每爬一層,孩子們的狀態都會不同。
到了第四層,他改變了主意。
因為第四層的孩子們已經完全蛻變成了美麗的舞者,而那正是他女兒最想要成為的樣子。
圖片來源于互聯網,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現在,女兒已經成為舞蹈老師,并且覺得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很幸福,司機爸爸也很慶幸自己沒有成為女兒幸福的絆腳石……
很巧的是,司機爸爸所走的四層樓仿佛對應著執我、物我、心我和慧我的每一個人格。
一樓,就像系統人格中的“執我”。因為只能看見這一層樓的風景,所以有許多本能和原始的情緒與念頭,做起決定來也往往是沖動和缺少發展性的。
二樓,就像系統人格中的“物我”。因為身體得到了足夠的鍛煉和呵護,所以可以苦中作樂,可以比在一樓時有更多的信心和耐心。
三樓,則像系統人格中的“心我”。開始與更多的人建立起關系,并不斷地在關系中尋找和認識自己。
四樓,則象征著系統人格中的“慧我”。因為站得高,所以有了更完整的視角,可以“回光返照”,成為“執我”“物我”和“心我”的“照夜燈”,幫助它們更好地螺旋向上,在它們遇到困難和挑戰暫時停滯,或者旋錯了方向時,仍然不離不棄地給它們信心、勇氣及指引。
從這個角度來說,系統人格的四個我,是一個以愛和成長為使命的“團隊”,在起起伏伏、進進退退之間向上、向前。
其實,陪伴意味著參與到孩子“執我、物我、心我和慧我”每一部分生命的發展中,而不僅僅關注其中某一個“我”。
因此,參與是互動,是彼此看見,而不是控制和占有。
在這本書整體的系統養育視角之下,我們還會看到:父母與孩子在心性與慧性層面是相互養育而非單向輸出的。
養育的目標和方式,從尋找問題變成尋找方向,從聚焦創傷變成聚焦成長,從抱怨缺失變成資源共創。
04
林紫老師在《愛孩子如花在野》一書中,有一句話特別樸實卻打動人:“所有的事到最后都是好事,如果不夠好,說明還沒到最后。”
正如書名中的“如花在野”一詞,這是日本茶圣千利休所立下的“茶道七則”中的一則,意思是:茶道里的插花,花要插得如同在原野中綻放。
也就是說:孩子的自我生長,最終是要活出自然而真實的生命力。
當父母能夠從系統角度看到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孩子的問題時,家庭教育中許多的親子沖突就迎刃而解了。
林紫老師希望這本書能夠陪伴讀者在每一個“問題”或“傷痛”之處種花,讓每個人的生命之花開出他們自己在生命原野中的模樣,而不是千篇一律地用量表評測出來的“美”與“好”。
所有的人與事,都是為了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希望所有大朋友和小朋友們都放下所有的執念和過猶不及的努力。
愿每個人讀完這本書時,都能微笑著伸一個美美的懶腰,感受到自己與孩子一起——如花在野,自榮自養自安然。
你覺得對待孩子該如何教育?
在評論區留言
編輯大大將選出3位最走心的留言
贈送《愛孩子如花在野》書籍1本
包郵寄送。
留言截止時間:9月19日中午12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