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邊境戰爭是中國歷史的一條主線。
中原王朝強盛時,漢家兒郎們持利劍、騎駿馬出塞數千里,斬將奪旗追亡逐北,留下“封狼居胥”、“燕然勒石”的典故,也留下“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的詞章。
中原王朝衰落時,游牧部族則南下入塞,攻城略地殺人盈野,給定居農耕的人們造成巨大的傷害,也給后人留下五胡亂華、兩腳羊的慘痛記憶。
這些邊境戰爭雖然紛繁復雜,但并非沒有規律可循。
游牧部族活躍在蒙古草原,中原王朝定居在平原,兩者的分界線便是萬里長城。
當游牧部族和中原王朝爆發邊境戰爭時,往往是在萬里長城一線尋找幾個容易進出的門戶要地,集中兵力猛烈進攻,勝則向前擴大戰果,敗則退回本部,等待下一次機會。
這些容易進出的門戶要地,自西向東是甘肅張掖、寧夏、陜西榆林、山西大同、北京、遼寧沈陽。
其中的重中之重,事關游牧部族和中原王朝百年國運的門戶要地,便是山西大同。
最近《黑神話·悟空》爆火,云岡石窟、懸空寺、應縣木塔、小西天、鸛雀樓等山西的旅游景點也迎來一波潑天富貴,趁此機會,我就和大家聊聊山西大同吧。
2、
大同第一次隆重登上中國歷史舞臺,是在漢朝初期。
秦始皇消滅六國以后,便命蒙恬統兵三十萬出塞,驅逐匈奴七百里,奪取河套地區,并修筑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試圖隔絕匈奴和大秦的關系,保護一方安寧。
但隨著秦始皇駕崩,秦二世便逼扶蘇和蒙恬自盡,命王離統帥這支精銳軍隊奔赴巨鹿,結果被項羽徹底摧毀。緊接著,項羽和劉邦爆發了楚漢戰爭,長城一線更加沒有重兵防守,匈奴的冒頓單于趁機南侵,重新奪取了河套地區——
“西擊走月氏,南并婁煩、白羊河南王,遂侵燕代,悉復收蒙恬所奪匈奴故地......是時,漢兵方與項羽相距,中國罷於兵革,以故冒頓得自強,控弦之士三十馀萬,威服諸國。”
公元前200年,劉邦封的韓王信叛逃匈奴,曼丘臣和王黃等人擁立趙國后裔趙利為王,背靠匈奴和漢朝為敵。匈奴利用這個有利時機繼續深入,兵鋒直抵晉陽,威脅漢朝腹地。
在這樣的背景下,劉邦決定,北伐匈奴。
和坊間流傳的屈辱戰敗不同,劉邦此次北伐是成功的。他統帥三十二萬漢軍北上,自晉陽一路反推至平城(大同),每戰必勝,只是因為推進的速度太快,漢軍主力跟不上,沖在第一線的劉邦才顯得輕兵冒進,被冒頓單于圍在白登山——
“漢兵擊之,匈奴輒敗走,已復屯聚,漢兵乘勝追之。”“帝先至平城,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帝於白登七日。”
就這,冒頓單于用了整整七天都沒有啃下來,被迫接受了陳平的建議,放開包圍圈的一角,給雙方留了一份體面。
漢朝的邊疆,就此恢復到長城一線。
漢高帝劉邦在大同沒有完成的歷史任務,六十年后,將由漢武帝劉徹提拔的衛青、霍去病來完成。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里,詳細記載了衛青和霍去病的出塞路線:
元光五年,青為車騎將軍,擊匈奴,出上谷。元朔元年,青為車騎將軍,出雁門。元朔二年,車騎將軍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闕,遂略河南地。元朔五年,漢令車騎將軍青將三萬騎,出高闕。元朔六年,大將軍青出定襄。月余,悉復出定襄擊匈奴,斬首虜萬余人。元狩四年,上令大將軍青、驃騎將軍去病將各五萬騎......驃騎出代郡,令大將軍出定襄。
漢朝初期,雁門郡和代郡共治大同,上谷郡管轄河北張家口一帶,云中郡和定襄郡則共治內蒙古的呼和浩特。
這就意味著,大同不僅是漢朝、匈奴交鋒的焦點,更是衛青出塞立功晉升為大將軍的里程碑、霍去病遠征兩千里進而封狼居胥的起點。
劉邦在大同遭遇“白登之圍”,霍去病自大同出發封狼居胥,大同,就這樣做了漢朝討伐匈奴的接力棒。
漢家兒郎能夠自大同深入草原,那么草原的游牧部族,自然也能進入大同。
西晉末年天下大亂,并州刺史劉琨為了討伐漢王劉淵,非常倚重代北的拓跋鮮卑。
公元310年,拓跋鮮卑的酋長拓跋猗廬出兵,助劉琨擊敗劉淵的兩支軍隊,劉琨向洛陽上表,請求封拓跋猗廬為大單于。但拓跋猗廬不滿意,要求劉琨割讓婁煩、馬邑、陰館、繁畤、崞等五縣。
劉琨沒有制衡拓跋猗廬的力量,只能同意割讓。
從此以后,拓跋鮮卑便離開草原,到長城以南、雁門關以北定居,把現在的大同、朔州都變成自己的勢力范圍。
這次割讓領土,為拓跋鮮卑建立北魏王朝奠定基礎。
因為那片地方靠近草原,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戰馬,拓跋鮮卑得以組建強悍的騎兵。而經雁門關、寧武關一線南下,拓跋鮮卑可以直撲晉陽,橫掃并州。自北岳恒山、靈丘、廣昌東進,可出紫荊關,威懾幽州和冀州。
一旦攻占并、幽、冀三州,拓跋鮮卑便有了“坐鎮代北、背靠草原、垂頭中國”之勢。
公元398年,魏王拓跋珪便擊敗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完成這一任務,然后定都平城,即皇帝位,正式開創北魏王朝。
拓跋珪,即北魏的道武帝。
到了其孫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時,更是擊敗柔然、赫連夏國、河西王沮渠牧健、北燕、劉宋,建立起北至草原、南至淮河、西至敦煌、東至遼東的胡漢二元帝國,雄踞北方。
這一切的起點,便是劉琨割地借兵。
做為第一次控制如此廣袤疆土的鮮卑王朝,北魏打江山難,治江山更難,而其中最難的問題是,鮮卑貴族如何借用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和信奉儒家的門閥士族抗衡?
而且長達百年的血腥戰亂,導致整個社會彌漫著一種消極避世的情緒,那些受苦受難的人民群眾,非常渴望有一種精神力量,安撫他們千瘡百孔的精神世界。積極進取的儒家,顯然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經過長時間的選擇和試錯,佛教和道教,便成為北魏貴族和人民群眾的共同選擇。
公元460年,高僧曇耀在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支持下,在大同的武州山開鑿石窟,并依照北魏五位皇帝的面容,鑿出五座大佛像。
這樣一來,北魏皇帝便和佛教融為一體,信眾禮佛等于參拜皇帝。可能在文成帝拓跋濬看來,北魏皇權自此可以和佛法共存,萬年不朽。
“云岡石窟”,就此拉開帷幕。
因為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時,一度尊崇道教,于是在公元491年,孝文帝拓跋宏下令在北岳恒山一側修建玄空閣,用做天師道長寇謙之的道場。
寇謙之曾留下遺訓:“上延霄客,下絕囂浮”,于是玄空閣便建在恒山的山腰,介于天地之間。而玄空閣的不遠處,就是北魏騎兵出紫荊關、征服幽冀的必經之路。
如此,玄空閣便有了“身居九天之上,俯瞰萬丈紅塵”之意。
玄空閣,即懸空寺的前身。
3、
唐朝初期,漢朝的大同故事又重演了一遍,但這次歷史重演,上限極高、下限極低。
公元617年,隋朝的馬邑郡鷹揚府校尉劉武周,集合馬邑將領誅殺太守王仁恭,自稱馬邑太守。隨后,劉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下,陸續攻取雁門郡、婁煩郡、定襄郡,在代北大地上建立政權,號稱定楊可汗。
馬邑郡和雁門郡,分治現在的大同、朔州、忻州。婁煩郡,即現在的忻州一部分。定襄郡,治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帶。
和曼丘臣、王黃、匈奴一樣,劉武周和突厥得到代北,也要以此為前進基地,南下太原進而經略中原。
公元619年,劉武周任命宋金剛為西南道大行臺,統帥兩萬兵馬南下,一路攻破榆次、介州、太原、晉州(臨汾),太常少卿李仲文、尚書右仆射裴寂、齊王李元吉接連敗退,宋金剛的兵鋒直指長安。
新建的唐朝,遭遇一場生死危機。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秦王李世民向李淵請戰,統兵三萬進駐絳州(運城)柏壁,半年間用盡各種手段,耗盡宋金剛的耐心,然后發起突然襲擊,一路追至汾州(晉中)的雀鼠谷,大敗宋金剛。
經此一戰,劉武周元氣大傷,和宋金剛一起投奔突厥,不久后,宋金剛想回上谷、劉武周想回馬邑,結果被突厥派兵追殺。
梟雄落幕,河東歸唐。
再過十年,即公元629年,已成為大唐皇帝的李世民,任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李世勣為通漠道行軍總管、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衛孝節為恒安道行軍總管、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統兵十余萬討伐突厥。
定襄道、通漠道、大同道、恒安道,都在大同及其周邊地區。
次年正月,李靖率三千騎兵自馬邑出發,進駐惡陽嶺,并趁夜色襲破定襄的大利城(內蒙古和林格爾),逼突厥的頡利可汗遠遁鐵山(陰山以北)。同一時間,李世勣出云中,在白道(內蒙古呼和浩特以北)大破突厥。
取得第一階段的戰果以后,李靖和李世勣在白道會師,合兵一處,并以蘇定方為前鋒,奔襲鐵山,一戰擊破頡利可汗,斬首萬余級,俘虜男女十余萬口、牲畜數十萬頭。
此戰過后,大唐把萬里草原納入治下,聲威遠播漠北。
可以說,唐朝能立足中原、唐朝之所以稱為“大唐”,大同都是非常重要的節點。
但唐朝的大同故事,仍然沒有結束。
公元808年,吐蕃懷疑依附于它的突厥沙陀部有二心,準備離開吐蕃依附回鶻,便想把沙陀部遷徙到黃河以西。
原本沙陀部定居在甘州(張掖),如果遷徙到黃河以西,那就到荒涼的青海草原了。沙陀酋長朱邪盡忠聽聞吐蕃的計劃,非常不滿,直接帶著三萬帳沙陀人向東遷徙,歸附唐朝。
他們一路打、一路走,等到達靈州(寧夏)的時候,朱邪盡忠都戰死了,沙陀部也只剩下萬余人、三千騎兵。唐朝的靈鹽節度使范希朝,把他們安置在鹽州,并專門設立陰山府,任命朱邪盡忠之子朱邪執宜為陰山府兵馬使。
次年6月,范希朝調任河東節度使,朝廷擔心沙陀部懷有二心,再次回歸吐蕃,便命范希朝帶著沙陀部到河東,安置在大同、朔州一帶,而朱邪執宜家族就定居在大同、朔州交界處的神武川黃花堆。
從此以后,沙陀部便成為唐朝的雇傭軍。
再過六十年,朱邪執宜之子朱邪赤心統帥沙陀騎兵,平定了震動東南的“龐勛之亂”,被唐懿宗李漼賜姓為“李”,改名李國昌,日后陸續出任振武軍節度使、大同防御使等職。
以大同為核心的代北地區,至此正式成為沙陀部的穩固根據地。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國昌之子李克用,才能統帥沙陀騎兵擊敗黃巢收復長安,受封為河東節度使、晉王,和宣武軍節度使朱溫抗衡數十年。而在此基礎上,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才能翻越太行山降伏河朔三鎮,然后直搗汴梁消滅后梁,建立后唐王朝。
五代十國里的后晉、后漢、后周乃至北宋,事實上都是沙陀、后唐的政治繼承者。
可以說,沙陀部就是唐朝末年的翻版拓跋鮮卑,后唐就是唐朝末年的翻版北魏,后晉、后漢、后周、北宋就是翻版的北周、北齊、隋、唐。
但無論北魏還是北周、北齊,都沒有丟失起家的大同,試圖繼承后唐政治遺產的后晉,卻把大同給丟了。
公元936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起兵反叛,為了達成目的,石敬瑭不惜和遼太宗耶律德光約為父子,并割讓“幽云十六州”,以此獲得遼國的支持,建立后晉王朝,做了人人唾罵的兒皇帝。
幽州,即現在的北京。云州,便是大同。
這兩個地方,自古就是中原王朝和游牧部族交鋒的焦點,現在被石敬瑭割讓給遼國,便意味著中原王朝門戶大開,遼國擁有針對中原王朝的戰略優勢。
此后,云州成了遼國的西京大同府,幽州成了遼國的南京析津府。
和北魏一樣,游牧部族出身的契丹遼國,也要尋找一種意識形態,和信奉儒家的幽云文人抗衡。而經過長達千年的篩選,儒釋道三家成為世人的共識,能對抗儒家的,唯有釋、道。
于是,遼興宗耶律宗真在大同修建了華嚴寺,遼道宗耶律洪基在朔州修建了佛宮寺,那座純木制結構的釋迦塔,便是名揚千古的應縣木塔,遼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后蕭觀音,還是釋迦塔(應縣木塔)的供養人之一。
原本屬于道教的玄空閣,也被改造為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懸空寺,供奉著孔子、老子、釋迦牟尼的塑像。
但鼎盛的香火,并沒有改變遼國的命運。
公元1115年正月,女真完顏部酋長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金國,開始起兵反遼。
他們攻克黃龍府(吉林長春農安縣)以后,一路向南攻城略地,到公元1122年正月,便攻克遼國中京大定府,然后攻取澤州,占領了通往南京析津府的門戶要地——松亭關,逼的遼國天祚帝耶律延禧逃往西京大同府,理由是:“女真雖能陷我中京,終不能遠離巢穴,越三千里直搗云中也。”
然而,遼軍屢戰屢敗,丟失了大部分草原領土,只剩下原屬幽云十六州的兩京,導致遼國朝野都喪失信心,軍政大員們紛紛向金國投降。
4月,遼國西南面招討使耶律佛頂,帶著云內、寧邊、東勝等州投降金國,西京大同府的門戶大開。隨后,完顏宗翰、完顏宗雄、完顏宗干立即統兵向西,一舉攻克西京大同府。
從地理層面來看,幽云是一體的,析津府和大同府互為屏障。金國攻取大同府以后,析津府便被三面包圍起來,成為一座孤城。
12月,完顏阿骨打親自南下,命令完顏宗望統兵七千做先鋒、完顏婁室為左翼、完顏婆盧火為右翼,然后命完顏習古乃出得勝口、完顏銀術可出居庸關,干凈利落的攻取南京析津府。
公元1125年2月,遼天祚帝耶律延禧準備逃往西夏,走到應州的時候,被完顏婁室俘虜,遼國滅亡。
應州就是朔州應縣,遼天祚帝耶律延禧被俘的地方,不遠處便是香火鼎盛的佛宮寺和釋迦塔。
同年10月,金太宗完顏吳乞買下令伐宋,然后命安班勃極烈完顏杲為都元帥,自西京大同府攻太原,完顏宗望為南路都統,自南京析津府攻河北。
靖康恥,來了。
從唐朝北伐突厥到北宋靖康亡國,從契丹遼國興盛到女真金國定鼎,大同,就這樣親眼見證了風云激蕩的五百年。
4、
大同在漢、唐、宋的歷史中深深留下自己的印記,明朝初年自然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說,大同親身參與了明朝的國運興衰。
公元1368年8月,征虜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統兵二十五萬,收復元大都,朱元璋改名為北平府。隨后,徐達和常遇春調轉兵鋒向西,12月便收復太原,俘虜甲士四萬,王保保帶著十八騎逃往大同。
常遇春一路追趕,收復大同以后,才回師南下,沿著汾河進軍陜西。
明軍收復北平和大同,意味著脫離中原王朝400余年的幽云十六州,重新回歸中原王朝,成為保障華北平原的天險門戶。
明朝興旺,此時就奠定了基礎。
北平自不必說,向來是中原王朝的軍事重鎮,所以常遇春攻克陜西鳳翔以后,便統兵回防北平,結果死在柳河川。此后十余年,徐達每年春季到北平練兵御敵,冬季回應天述職,寒來暑往,終不間斷。
徐達去世以后,馮勝、傅友德承擔起北平的防務,等到兩人受“藍玉案”的牽連而自盡,燕王朱棣也成長起來了,做了朱元璋倚重的北平大將。
可以說,北平是明朝初年最重視的軍鎮,沒有之一。
而在大同,朱元璋設立大同前、后、左、右衛和朔州衛,組成大同五衛,防守大同城。另外設立陽和、高山、天城、鎮虜、蔚州等五衛防守大同東部,設立東勝左、右衛和玉林、云川、威遠等五衛防守大同西部。
每個衛的兵力是5600人,朱元璋設立的十五衛便是84000人,可謂是兵強馬壯,故而號稱“大同士馬甲天下”。
朱元璋在北平和大同的布置,守住了新生的明朝,卻沒有守住他的政治遺產。
公元1399年7月,“靖難之役”爆發,鎮守北平的燕王朱棣以八百人的兵力奪取北平,隨即攻陷通州、薊州、居庸關、懷來、永平、松亭關、大寧,不僅掃清北平的外圍,還召集數萬舊部,有了和南軍決戰的實力。
做完這一切,朱棣在真定擊敗耿炳文、在鄭村壩擊敗李景隆,取得“靖難之役”的初步勝利,然后就做了一個決定——征大同。
朱棣給出的理由是“大同苦寒,南兵脆弱”,準備利用大同的寒冷氣候削弱李景隆部的戰斗力,可事實上,朱棣非常清楚北平和大同的地理條件,他是要征服大同,剪除北平的威脅。
12月,朱棣便統兵出紫荊關,廣昌守將楊宗、蔚州指揮王忠、李遠等人紛紛來降,次年2月,朱棣抵達大同城下。
史書寫到這里,著重描寫的是朱棣聽聞李景隆前來救援大同,便經居庸關返回北平,讓李景隆在大同溜了一圈,“南軍凍死者甚眾”,卻沒有寫朱棣攻大同的結果,只提了一句“燕師攻大同”。
那朱棣攻大同的結果如何呢?
我猜測,朱棣攻大同的過程并不順利,大同軍也不愿意跟著朱棣造反,但朱棣利用一些私人關系,爭取到大同軍保持中立。
什么私人關系?
燕王朱棣的正妃是徐達之女,代王朱桂的正妃也是徐達之女,兩人是連襟,而大同軍是徐達和代王朱桂的舊部,燕王朱棣是名震北方的宗室壯王。即便現在徐達去世、代王朱桂被廢,朱棣也未嘗不能用這兩層關系,和大同軍聯絡感情,爭取他們的同情。
而爭取大同軍中立,朱棣有兩個好處——
1、剪除北平的西部威脅,朱棣可以放心大膽的南下爭江山。
2、大同軍保持中立,就可以監視山西兵馬,那么太原的晉王府也不敢輕舉妄動。否則的話,無論助建文帝還是助燕王朱棣,晉王府和山西兵馬都要出太行山作戰,大同軍就有條件偷襲太原。
可以說,大同雖然沒有親自參與“靖難之役”,但也為朱棣立下汗馬功勞。
朱棣在大同的幫助下登上皇位,建立了“幅員之廣、遠邁漢唐”的功業,但其曾孫朱祁鎮,卻因為去了一趟大同,把朱棣的功業打的粉碎。
公元1449年,蒙古大汗脫脫不花率兀良哈三衛入侵遼東、阿剌知院入侵宣府、掌握蒙古實權的太師也先,則親自統兵入侵大同。總督大同兵馬的西寧侯宋瑛、駙馬都尉井源等人駐兵陽和,和也先爆發一場大戰,結果全軍覆沒,尸橫遍野。
明英宗朱祁鎮不甘心,決定親征,大臣們怎么勸都勸不住。
7月,朱祁鎮帶著數十萬人自北京出發,經龍虎臺、居庸關、懷來、宣府、陽和等地,8月初抵達大同。但見到滿山滿谷的明軍尸體,朱祁鎮害怕了,太監王振害怕了,他們又決定回北京。
原計劃的回師路線是走蔚州、廣昌、紫荊關一線,即朱棣征大同的路線。如果走這條路,明軍還有些戰略縱深,可能不會遇到也先的騎兵,完全可以回到北京憑堅城據守。
但蔚州是王振的故鄉,王振擔心大軍踐踏鄉親的農田,便不同意走這條路線,極力鼓動朱祁鎮原路返回。
結果么,明軍剛過宣府,走到居庸關西北的土木堡時,就被也先的騎兵包圍了。而土木堡里根本挖不出水,最近的一條河在土木堡以南十五里,還被也先給占了,明軍人馬饑渴難耐,沒有任何戰斗力。
經過一番不太激烈的戰斗,明軍死傷數十萬,朱祁鎮光榮北狩。
事實證明,祖宗能做到的,你不一定能做到,如果強行模仿祖宗的行為藝術,可能就要貽笑大方。
大同,就這樣見證了中國的絕地逢生,也親身參與了明朝的盛極而衰。
5、
時間進入清朝,大同無甚可說。
因為滿清入關以后,在山西發動了一次大屠殺,把大同、朔州、渾源等地屠的空無人煙。那個士馬甲天下的大同、那個號稱膏腴滿堂的大同、那個因南北融合而出美女的大同,就此煙消云散。
此后清朝征服蒙古,大同不再是王朝邊疆,又少了很多傳奇故事,平平無奇的混了三百年。
到了近現代,大同更無甚可說。
因為中原王朝和游牧部族的戰爭早已遠去,近現代中國的敵人大多來自海洋,雙方的爭鋒焦點,集中在廣州、廈門、上海、青島等沿海城市。這些沿海城市成了新的大同、新的北平、新的遼東、新的張掖,那么黃土高原的大同,自然不能唱主角。
歷史留給大同的,唯有蘊藏著刀光劍影和金戈鐵馬的文物古跡。
而原大同市長耿彥波,頂著巨大的壓力,用幾年時間新造了一座大同古城,終于把這些文物古跡,展現到世人面前。
這就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