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各大出行平臺的半年報陸續披露完畢,有的還在虧損,但也有人開始盈利。
如祺出行上市后的首份半年報營收10.37億,同比增長13.6%。上半年運營虧損為2.56億元,同比收窄17.4%。
雖然有向好的趨勢,但還在虧損。
二季度,滴滴利潤表現很不錯,二季度凈利潤17億,歸母凈利潤14億。
總的來看,掙錢的還是國內業務,滴滴國際業務還是虧錢的,二季度,滴滴中國出行調整的EBITA收益為24億元,相較之下,國際業務經調整后EBITA為虧損約5億元,同比增加了3億。看來,滴滴的國際業務還需要國內業務補貼一段時間。
滴滴國內的市場份額占比有絕對優勢,但其他玩家的業績也是有不少亮點的,比如順風車業務做得比較好的嘀嗒。
嘀嗒出行的這份半年報,最大的亮點在于盈利增速。
上半年,嘀嗒營收為4.04億,經調整凈利1.3億,并且上半年嘀嗒的利潤增速同比增長51.3%;平臺毛利率高達73.3%。要知道,規模更大的滴滴的毛利率只有17%。
天眼查APP顯示,今年6月份,嘀嗒在港股上市,公開發行獲112.9倍認購。
根據第三方的統計數據,如果網約車市場總規模是100%,那么線上出租車的份額約占60%,網約車、順風車分別占40%和10%,順風車市場雖然毛利率更高,但份額占比反而最小。
這個市場格局似乎決定了,滴滴份額優勢帶來的壁壘很強、順風車業務高毛利也罷,可能都不足以撼動當下行業格局。
不過,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出行行業的格局也不是一夜就要變天。
當Robotaxi“倒計時”開始,出行市場暗流涌動,當新的結構性機會出現,誰又會成為下一個滴滴的挑戰者?
//低價的結構性機會,在網約車行業出現了?
跟一個投資人閑聊,他有一個觀點很有意思。
大概意思總結起來就是,新的周期中,每個行業都會有低價的結構性機會,誰抓住了這個機會,誰就可能會創造歷史。
網約車市場也好、順風車市場也罷,已經過去了那個“補貼大戰”的年代。由此,一個基本的判斷是,新的網約車大戰打不起來。但是,不打仗不意味著沒有新的機會。
你看電商行業格局,看似大家相安無事多年,然后突然有一天,拼多多的體量就直追阿里,這說明無論市場會怎么變,結構性的機會總是在。
網約車市場會不會出現下一個黑馬?這很難說。但新的結構性機會已經隱約出現。
網約車市場,滴滴的份額優勢很強,“一超多強”的格局短期不會被動搖。但網約車市場玩家這么多,未來的競爭壓力會持續存在。對于平臺的持續經營效率是考驗。而滴滴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同時,盡可能地帶動單量增長。
這一點其實很難。
其中一個原因是,市場需求趨勢在變。
需求端,人們在不斷減少開支,打車這事兒雖然是剛需,但在出租車價格貴的城市,用戶能打到便宜的順風車,總是更好的。
所以你看經歷增長很快的嘀嗒,上半年注冊用戶總數3.68億,平臺認證私家車車主同比增長17%。也就是說,半年內有300萬私家車主,成為嘀嗒出行的順風車注冊用戶。
原因很簡單,大家收入不如從前了,車主們都想省點油錢,乘客也打便宜車。
這意味什么呢,市場的低價供給在增加。
其實不只是嘀嗒,如果你看滴滴的財報,其實不難發現二季度的增長也跟營銷投入有關。
經計算,滴滴中國的日均單量達到3300萬單,對應的總交易額為735億,同比增長8.7%。同期,滴滴的銷售與市場費用為28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6億元增長9.3%。
雖然營銷費用里包含了國際市場投入,但大頭其實還是中國市場,也就是說,營銷增速跟國內交易額增速大致上是持平的。
營銷費用里面除了廣告,相當一部分其實就是給用戶發券,發紅包,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低價”。
為啥滴滴二季度利潤表現那么好呢?
低價的結構性機會總是會有的,只是,網約車這個行業成本結構很難被改變,供給端很難真正做到低價,所以只能通過周期性的促銷活動拉升單量。
滴滴這波屬實把供給決定需求的薩伊定律玩明白了。
滴滴這么做也有苦衷。苦衷就在于順風車的業務很難起量作為有力的利潤支撐。順風車不最大同在于,這個模式有歷史包袱。
當然,經過了各種改進,滴滴的優勢是做得很規范,業務合規特別重要。順風車業務固然掙錢,但對滴滴而言要做起來還是得謹慎。
滴滴最核心的其實就是流量優勢:用戶規模大,用戶習慣強。只是,這個優勢可能會被低價帶來的結構性機會沖淡。
拼多多的增長表明,低價是能夠帶來流量的,也是能夠形成用戶習慣的。嘀嗒、如祺們上市之后,子彈更充裕了,也就更能利用這個結構性機會。
嘀嗒們其實是有“后發者”紅利的,滴滴蹚過的渾水,他們不用再去蹚一遍,減少了試錯成本之后,要提升營收規模就多發券,要利潤表現就做一做順風車業務,平臺們運營壓力其實并沒有那么大。
如祺、曹操等依托聚合打車模式,雖然要給流量平臺“中介費”,很難做起來像滴滴那樣的規模,但好在能偏安一隅。偶爾搞搞活動,也是能從滴滴手里搶一部分生意的。壓力反而給到了滴滴。
一方面,雖然低價的結構性機會帶不來顛覆行業格局的機會,但是增強了“多強”們搞事兒的能力。
如果不想用戶被分流,滴滴可能就得做出相應的動作來跟進,比如周期性地提高營銷支出,保持低價需求較高的用戶黏性,壓力就給到了利潤。
另一方面,這也可能會使得平臺的發展更聚焦短期戰略而非長期戰略。
網約車市場,短期戰略看價格,長期的戰略看技術。
短期來看,價格決定的GTV的增長以及平臺用戶的增長,而技術則決定了未來網約車未來的成本結構。
行業公認的下一個大洗牌的機會,其實就是成本結構被顛覆的機會。
網約車成本結構能不能被顛覆,核心在于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是個大賽道,所以,小玩家是沒有機會入局未來的Robotaxi時代的,即便是頭部的網約車平臺滴滴,也可能要面臨新的挑戰。
Frost&Sullivan的數據顯示,2026年和2030年,Robotaxi的單公里成本將顯著下降,那時候Robotaxi商業化拐點或將真正到來。
//倒計時響起,滴滴、嘀嗒誰能做時間的朋友?
一個對網約車行業未來的基本判斷是,滴滴主導,嘀嗒、如祺、首汽、易到、曹操等一超多強的格局不會持續太久。
原因就在于,平臺的盈利持續性問題和Robotaxi將帶來的成本機構改變。
一方面,規模越大的網約車平臺,網約車業務往往占比更高,整體毛利率相對更低,因此在財務上保持利潤增速就越難。
就像二季度報一樣,市場需要看到滴滴訂單量增長,營收能力改善并且持續盈利,但在業務結構沒有出現大的變化,比如順風車業務挑大梁的情況下,增長就得靠營銷投入拉動。
目前,財報上看,在保利潤這件事兒上,滴滴做得很好,上半年凈利潤也有6.14億,表現不錯。但二季度,滴滴其他業務經調整EBITA虧損比去年同期減少6億元。
其他業務減少的虧損,主要是賣掉了部分智能汽車業務,并且研發費用降至今年二季度的18億元。去年二季度為22億。也就是說,光是造車業務止損以及研發減少就省下了約11億。看來利潤表現好,還是得會省錢才行。
另一方面,Robotaxi給網約車行業帶來的最大變數是,廠商直接下場的機會仍然在。
滴滴把造車業務賣給了小鵬,是一個正確的決策,也正是因為“甩掉了包袱”,滴滴財務上更容易盈利,才有了未來跑馬拉松的可能。
凡事有利也有弊。
在自動駕駛方面,滴滴自動駕駛與廣汽埃安合作,目的是打造Robotaxi量產車,據說,首款車型已完成產品定義,正在進行設計造型的聯合評審,計劃2025年實現量產。這個進度其實不算慢,但也算不上快。
實際上,單從落地層面來講,時機上已經晚了太多。隔壁百度無人駕駛車單車成本已經降到了25萬元,其中包括改裝成本約14萬-15萬元,這個成本已經很低了。
滴滴與廣汽埃安能不能做到這樣的量產成本,頗為關鍵。
技術層面看,在自動駕駛技術路線發展和迭代上,可能已經有點晚了。
從最開始的激光雷達方案到后來的純視覺,到現在的端到端大模型,自動駕駛技術迭代了好幾個版本。
自動駕駛怎么才能迭代?
有大量的源源不斷的數據才能迭代,尤其是現在市場上都在做端到端大模型,大模型靠的就是參數集,300萬的參數跟1億的參數跑出來模型,本質上就不是一個東西。
啥意思呢?未來在自動駕駛這事兒能占有話語權的,很可能上路不斷優化測試,版本迭代的車企,而不是在只能有限道路上測試的自動駕駛公司。
當然,網約車平臺也有大量的車在路上跑。只是現在行業里智駕強的幾家,華為、特斯拉,都是有量產的商品車投放市場的,也就是說,他們的技術投入是能馬上帶來回報的。
而網約車平臺們可能需要更多時間。
商業化的路線上看,網約車平臺的商業化落地也可能已經有點晚了。
平臺商業,有個最重要的定律:贏家通吃。
誰是那個贏家?往往是誰先搶占市場,誰就是贏家。Robotaxi也是如此。
商業化上 ,Robotaxi跑得最快的是蘿卜快跑。二季度,蘿卜自動駕駛訂單量約為89.9萬單,同比增長26%,到7月28日,蘿卜快跑累計為公眾提供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訂單已經超過700萬單。
坦白說,這個訂單量跟滴滴網約車單量差得還很遠。滴滴國內日均就達到3300萬單。
不過,雖然單量差得多,但Robotaxi的700萬的含金量可能更高。就像當年智能手機市場剛剛起量,蘋果的銷量遠遠比不上諾基亞,但后來智能手機市場增長之勢摧枯拉朽。
實際上,Robotaxi的技術越強,廠商親自做出行市場的動力就會越強。
汽車市場越來越卷,制造業毛利率本來就低,等大家的利潤率打得都差不多了,自然就會想做周邊的業務。而Robotaxi業務,是自然能延伸出來的業務。這也可能之前馬斯克說特斯拉要搞Robotaxi的原因之一。
對于自動駕駛強的玩家來說,平臺技術不是大問題,網約車的實時調度系統雖然有技術壁壘,但也不是搞不出來,畢竟更難的自動駕駛技術都搞出來。
用戶規模的問題上,其實也好解決,一旦Robotaxi的價格比傳統網約車有明顯優勢,用戶規模也會撐起來的。
雖然理論上,Robotaxi全面吊打傳統網約車,但網約車平臺不是沒有機會,最大的價值是承載就業機會。
實際上,在沒有新的勞動密集產業能夠承載就業的前提下,Robotaxi市場普及可能不會進展太快。
一旦Robotaxi普及周期被拉長,那么,滴滴轉型的窗口也就會越充分,也大概率會繼續留在牌桌上。
短期來看,網約車平臺的科技屬性的高溢價估值不再,今天的網約車,或許就會成為過去的出租車行業,不會消失,但會失去想象力。在可以預見未來,Robotaxi則會成為現在的滴滴、優步。而更多的網約車平臺,可能會像傳統的出租車公司。
網約車是不是個好賽道?當然是,高頻剛需,又有規模效應。只是如今互聯網行業太卷,技術商業迭代太快。
AI時代一切都在變,沒有一勞永逸的商業模式。
所以,能不能做時間的朋友,這一點很關鍵。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