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陳列”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它以王朝更替為主要脈絡,分為遠古時期、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遼宋夏金元時期和明清時期八個部分。該陳列以古代珍貴文物為主要見證,較為全面地展示了古代中國不同歷史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發展狀況,突出展現了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發展特點和各族人民共同締造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展現了中華民族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對人類文明所做出的偉大貢獻。
今年暑假最火爆的,國家博物館絕對能算得上一個。門票難約也是事實,無數人來了北京,又遺憾離開,但不管怎么說呢,國博是來北京旅行的必去之地,特別是“古代中國陳列”,它是為數不多的一條線就講清楚中國古代歷史的常設陳列。
北京最根紅苗正的土著:北京猿人。遺址在現在的北京房山周口店附近。他們生活在距今70余萬年-20余萬年前,由于當時只靠單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此,他們過著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至于他們是不是現在北京人乃至中國人祖先,目前尚有疑問,但不管怎么說,他們已經一只腳踏入了智人的門檻。
五千多年前古人使用工具,左邊的是石鏟,中間的是木耜,類似后來的鏵,右邊是石钁,都是農耕工具,中國人種地那是刻在基因里的。
骨刮刀,不是刮骨刀,是骨質的刮刀,是制陶的工具,類似現在的刮刀。只是四千多年前,還沒有金屬的使用,這些工具大多都是骨制或者石制。
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會制作陶器,而五歲前我只會撒尿和泥。這是陶釜、陶灶一套,通俗的說,上面是一口鍋,下面就是一個爐子,煮個火鍋,吃個烤魚,不要太爽哦!
五千多年前仰韶文化出土的小口尖底陶瓶,一開始我也猜不出它是干嘛的,下面尖的,也站不住啊!看了介紹才知道,它是取水的,利用重心轉換原理來打水。農村的小伙伴們有過打井水的經驗都知道,把桶直接扔下去是打不了水的,需要巧妙利用重心轉換才能打到水。而五千多年前的老祖宗,就已經會這個了。
這個出土于五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兩個字就能講清楚:涼席。
四千多年前的紡織梭子,只不過它是動物骨頭磨制而成的,原理和現代的紡織機一模一樣,就是牽引一根緯線從交錯的經線之間穿過,使經緯線快速完成一次編織。古人四千多年前就掌握了這門技術,厲害。
這就是“中華第一龍”,出土于內蒙古翁牛特旗,玉制,據說,這就是龍的原始形態。不過,中華龍的原始形態出現在內蒙古,倒是讓我挺詫異的。
薄胎黑陶高柄杯,兩千年前龍山文化文物,這個杯子最大的特點不是它的手柄有多高,而是它的薄,最薄處僅為0.2~0.3毫米,也叫“蛋殼陶”,這在那個沒有高精尖工具的古代,是極其困難的,可以說,它的制作工藝達到了中國古代制陶技術的巔峰。
裸體浮雕彩陶壺,這個是陪葬品,這個人形浮雕同時具有男女的特征,反映出了古人對于生殖、天、地、神等神秘事物的崇拜。
像不像阿拉丁神燈?這可是五千年前的文物啊!與上面的那個小口尖底陶瓶一個時代的,不過這個是漁民用的盛水器。做成這個樣子,倒是也不怕翻倒了水灑出來。
知道這個青銅斧頭是誰的嗎?周武王他老人家弟弟康侯的,斧頭上的兩個字就是“康侯”。
這個西周早期的“匽侯”青銅盂應該是北京城歷史最悠久的實物了吧?“匽”就是“燕國”的自稱,燕國就是現在北京這一帶。也足以證明在西周及更早之前,北京城這里及附近華北平原就已經是國之重鎮。
“后母戊”青銅方鼎,商王武丁時期的,比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的西周大克鼎還要早上近千年。無論是歷史價值、藝術價值還是科技價值,它都是商周青銅器的封頂之作。要知道,受限于工具,在古代,做一件器物,無論是超小還是超大,都是非常考驗技藝的。
這個像自助餐菜盆的東西,來自赫赫有名的河南南陽殷墟的婦好墓。整個器具是仿照當時的宮廷建筑樣式來制作的,所以,從它的身上,也多少能窺見殷商王室宮殿的建筑風采。
這是同樣來自婦好墓的青銅器,那個字我實在打不出來,反正簡單的說,它的作用類似于現在的蒸鍋,上面是鍋,下面燒柴,鍋里有箅子。這是三聯的,可以同時蒸三種食物,包子饅頭燒麥一起蒸,人多的時候可以快速出餐。
這是一種分布很廣的貝類,僅以貝類來說的話,它不值錢,但在商朝,它卻是貨幣,所以說,物以稀為貴,真乃是真理也。
三星堆的文物來了!三星堆的青銅面具,商朝的,距今已近四千年,與中原的樣式有著明顯的區別,是不是說明了那個時代,古蜀人與中原漢人有著明顯的人種區別?
還是三星堆的,青銅人首,這與中原地區的差異就更明顯了,背后還梳著麻花辮。現在四川人也不是長這樣啊!難道是湖廣填四川的時候,把人種稀釋了?
三把青銅劍,中間這個是吳王夫差的佩劍。吳越地區受地理限制,不適合馬戰,更適合步兵作戰,而劍就是步兵作戰最適合的武器了,所以,在春秋時期,吳國鑄劍技術遠遠超過中原地區,能保留至今的也多是吳越地區所鑄之劍。
這把大鉗子可不是博物館工作人員的,這可是實打實的秦朝文物!與現代的鉗子不敢說一模一樣,簡直就是完全一致!套上膠套就是電工鉗子。
戰國時期楚國的天平秤,還是那句話,與現代中醫用的天平秤不敢說一模一樣,簡直就是完全一致!
這個東西,我記得在河南的古墓博物館也見過,這是鏈接兩根木頭的連接件,比如要把一根橫著的和一根豎著的兩根木頭連成“L”形,就要用到它了。現在這樣的連接件也在廣泛使用,但是,這,這,這可是秦朝的東西啊!
來自秦朝的“秤砣”。近三千年了,秤砣還是那個秤砣,幾乎一模一樣。老祖宗這是啥都給我們設計好了啊!
秦始皇功過我沒資格評論,但他老人家的書同文車同軌政策卻是我膜拜的。看看這張表,如果沒有他老人家的這個政策,那么我們的中文也會和字母文字發展出英文、德文、法文等等一樣,發展出多個文字系統,中國也會和歐洲一樣發展成多個小國家。
知道這是什么嗎?種過地的朋友能不能認出來?這是西漢時代的條播機械,學名叫“耬車”。有沒有農村的朋友來說說,這個東西你用過沒?
中山懷王劉修的金樓玉衣,共用玉片1203片,金絲約2567克編綴而成,西漢時期的,距今已近三千年。
這雙鞋可不是哪個大爺落在博物館的,是漢代的錦鞋,距今近三千年!1934年新疆羅布泊樓蘭遺址出土。
還是樓蘭遺址出土的,西漢時期的,中國最早的牛皮靴。但怎么看這鞋底那么薄,穿著能不硌腳么?還是鞋底已經腐蝕掉了?
來看看東漢時期的民居。東漢時期,中國的民居從干欄式轉變到了平方,在堂屋后面伸展出左右對稱的兩間廊屋,一作廁所,一作牲圈,當中連以矮墻為后院,亦作圈欄。這種房屋結構勻稱,布局合理,使用方便,一直續至今。
唐朝的丹書鐵券,也叫“免死金牌”,持此券者可免9次死罪,其子孫后代可免3次死罪。當然,這也就說說而已,畢竟最終解釋權在皇帝手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連說九次“死罪”,說到第十次就可以殺了。
榆次窯玉壺春瓶,金朝的,距今一千年左右。看這個瓶子,跟汾酒很像,不知道汾酒瓶子是不是參考這個設計的。
“大明通行寶鈔”,印制銀票的鈔版,雖說略顯簡陋,但跟現代的紙鈔雕版幾乎一樣。但不知道防偽是怎么做的,否則拿張紙就印且不就麻煩了?
俗語“鳳冠霞帔”中的“鳳冠”,出土于明十三陵的定陵地宮。它的主人是明神宗朱翊鈞(萬歷皇帝)的孝端皇后,可惜,從萬歷朝之后,大明王朝從盛世開始向潰亂轉變,滿清從白山黑土逐步興起。
攻略
地理位置:北京市東城區中國國家博物館
門票價格:免費。提前7天預約(較難,請務必重視)
開放時間:9:00~17:00
大約用時:2~3小時
到達交通:地鐵天安門東站
附近景點:天安門、前門大街、故宮、中山公園等
說幾點注意事項吧,1:不要自駕不要自駕不要自駕,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天安門地區沒有地方給你停車,而且外地車全天候24小時不可以進二環,地鐵能直達,非常方便,當然打車也行;2:國博雖然免費,但需要提前預約,且預約較為困難,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盡量預約到了再來,別來了北京預約不上遺憾離開;3:天安門地區安檢極嚴,出發前認真檢查隨身攜帶物品,不要有違禁品,以免影響行程,建議只帶手機、紙巾等必需品即可;4:可以和中山公園、前門大街組合在一起逛。加上故宮時間來不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