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可以說是毛主席一生之中作的最難的決策之一,其中原因眾所周知,即新中國剛剛成立,經濟蕭條,百廢待興,以這樣的國力去對抗號稱“世界第一”的美國,其困難程度不言而喻。當然,除了敵我軍事實力的考慮外,特別讓毛主席瞻前顧后的,還是這場殘酷的戰爭,該由誰來掛帥?
最初,毛主席決定讓粟裕去,但粟裕當時有病在身,正在山東青島休養,無法率軍赴朝作戰。既然粟裕因病無法前往,毛主席緊接著又考慮了另外一位人選,他就是有著戰場“精算師”之稱的——林彪。
作為四野的司令員,林彪率領四野從東北一路打到了海南島,戰功極其顯赫,以至于在1955年全軍“大授銜”時,他還因“資歷第二、戰功第一”位列開國十大元帥之三。當然,毛主席考慮讓林彪前往,除了其指揮作戰經驗豐富、戰功顯赫外,還有另外兩個理由:
第一,由于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大批進入南朝鮮,其飛機、坦克、各種火炮等大量增加,整體形勢越發嚴重,出兵援朝并不是出動區區幾個軍就能解決問題的,將來可能各個野戰軍都要參加抗美援朝作戰;第二,林彪對東北比較熟悉,部隊也比較熟悉。毛主席和幾位首長們都這樣考慮過。
但讓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林彪卻以我國剛剛結束解放戰爭,各方面都沒有準備好為由,反對出兵。
此外,他還強調美國是當今世界最強大的工業強國,軍隊裝備高度現代化,僅僅一個軍就有各種火炮1500門,而我們一個軍的火炮數量卻只有36門,火炮數量比約42比1;美國還有強大的空軍和海軍艦艇,而我們的海軍、空軍卻才剛剛組建,我軍入朝作戰既無空軍掩護,也無海軍支援,在敵我裝備極為懸殊的情況下,如果貿然出兵,必然是“引火燒身”,后果不堪設想……
不得不承認,作為“精算師”的林彪確實將敵我雙方軍事實力計算得非常到位,那既然如此,這場戰爭就不用打了嗎?
基于讓林彪率軍前往之考慮,毛主席還曾專門找林彪談過話,但恰好此時,他的“病”卻越發嚴重了,怕光、怕風、怕水……情況很不樂觀。
為了養病,他甚至在北戴河的別墅選了好幾處,非要找到一個看不見海水,聽不到海浪的聲音,但又必須能呼吸到海邊新鮮空氣的地方不可。
在粟裕、林彪都無法前往的情況下,一個人義無反顧的站了出來,勇敢地挑起了這副重擔,這個人就是“橫刀立馬”的彭大將軍——彭德懷。
事實上,不僅是林彪,當時很多的高層領導都一致認為此戰不可打,理由也大同小異,無非是敵我軍事實力不對等,他們甚至還列舉出一系列的數據予以證明。
當然,這并無什么不對,畢竟就連《孫子兵法》中也說:“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
可問題是,一場戰爭是否要進行,并不僅僅只考慮敵我雙方的軍事實力,還應考慮當前的局勢和整體戰略,倘若強悍的敵人都打到家門口了,我們還會因為所謂的“敵我軍事實力不對等”而舉手投降或不出兵抵抗嗎?
或許在一些人看來,“朝鮮戰爭”只是一場發生在朝鮮半島的局部戰爭,盡管中國與朝鮮接壤,但畢竟戰火只燒到了朝鮮,中國只需穩固東北邊防即可,不必出兵。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答案是否定的。那時,美帝國主義已經將戰火燒到了我東北邊境,我國的許多邊境村莊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轟炸,死傷者眾多。此外,美國人甚至還將手伸到了我臺灣海峽,情況非常危急。
試想一下,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都還聽之任之,那么等美帝國主義侵占全朝鮮后,我東北邊境還會安全嗎?我臺灣海峽還會安全嗎?所以,黨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之偉大決策,實乃明智之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