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Technology
不打價格戰并非壞事,最關鍵的是品牌價值、產品價值,是否匹配高端、高價。
來源|中國企業家
作者|李欣
本文經授權轉自《中國企業家》(ID:iceo-com-cn)。
堅持不打價格戰的來伊份,仍未走出陣痛期。
8月29日晚,來伊份發布業績報告,2024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約17.92億元,同比減少15.05%;歸母凈利潤約1492萬元,同比大跌72.56%。對于業績變動的原因,財報稱主要系銷售業績下降所致。
來伊份近5年中報。來源:東方財富網截圖
而銷售業績下降或與調整門店結構期間,直營門店業績不達預期有關。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來伊份門店數量同比下降191家,其中直營門店減少309家,收入同比下降約20.3%,這是利潤不達預期的直接原因。
2001年,施永雷和郁瑞芬夫婦在上海創立來伊份。彼時,休閑零食市場仍是街邊散稱炒貨攤主的天下,但施永雷、郁瑞芬發現,從溫飽到小康過渡的國人需要更高質的休閑零食,這是散稱炒貨無法滿足的痛點。于是,他們二位將直營連鎖的商業經營模式引入休閑零食行業,創造性地改變了小而散、品質不高的休閑食品業態。
2016年,來伊份正式掛牌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被稱為“中國零食第一股”。
但上市后不久,來伊份的營收陷入個位數的緩慢增長期,2018年后凈利潤表現也不復過往,戰略也被指經常“慢半拍”。
例如,上市后的來伊份,由于對互聯網電商的發展趨勢判斷失誤,錯過了貨架電商的紅利期,即便后期加速投身互聯網,來伊份將資源過多投入到自有APP上的做法,又使其慢了競對一拍。
從去年開始,新的量販零食品牌殺入市場,用新渠道和更低的價格,搶奪消費者。截至今年7月,萬辰零食零售板塊的全國門店數量超過7000家,零食很忙與趙一鳴零食合并后,門店量破萬;不少傳統零食企業也調整了經營策略,或主動擁抱新渠道,或主動降價讓利,以換取更大市場。
但身處市場大變革中的來伊份,始終堅持不打價格戰,不主動參與這場價格內卷。即便如此,來伊份還是被迫卷入這場戰爭中——2023年,來伊份業績再度滑坡,營收和凈利首次雙降,半年后,業績仍未有明顯起色。
有長期關注線下連鎖行業的投資人向《中國企業家》表示,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中,關鍵問題并非是“是否參加價格戰”。因為現階段,不打價格戰并非壞事,最關鍵的是品牌價值和產品價值,是否匹配得上高端和高價。
是否匹配的問題,愈發收緊錢包的消費者遲早會給出答案,而來伊份上半年大跌的七成利潤,某種程度上也是他們“用腳投票”的結果。
8月29日,《中國企業家》就今年上半年業績變動以及未來計劃,以郵件向來伊份發去采訪函,但截至發稿暫未收到回復。
拒絕“價格戰”后掉隊了
在過去很長時間里,三只松鼠、來伊份和良品鋪子一直被視為中國高端零食三大巨頭。它們圍繞堅果、蜜餞、肉食等多品類打造品牌形象,建設全渠道銷售網絡,它們既是品牌,又是渠道,一度成為行業研究的樣本。
但三巨頭沒狂飆多久,就陸續遭遇了線上流量見頂、線下零食量販折扣店等新模式的圍剿,它們紛紛從巔峰期滑落,進入業績下滑的“至暗時刻”。
面對競爭,三巨頭中的三只松鼠和良品鋪子,陸續率先轉向,以擠掉供應鏈中水分的方式,殺入“價格戰”。
2022年,三只松鼠推行“高端性價比”戰略,而后19.9元10包“夏威夷果隨心裝”產品熱賣抖音;2023年年底,良品鋪子董事長、總經理楊銀芬發布全員公開信,同樣宣布降價,稱旗下300款產品平均降價22%,最高降幅達45%。
曾經的高端三巨頭中,只剩下了來伊份不肯低頭。
在今年4月接受媒體訪問時,施永雷曾對休閑零食的價格戰回應稱:食品行業比拼低價是有風險的,也不利于企業長遠健康發展,來伊份拒絕低水平的價格競爭。
施永雷和郁瑞芬夫婦。來源:來伊份官網
6月,施永雷、郁瑞芬等來伊份高管在出席機構調研會議時,有投資者提問之前良品鋪子開始大規模降價,三只松鼠提出“高端性價比”戰略,來伊份有何應對之措?來伊份仍回復稱,競爭已不僅限于價格,更多轉向了價值和品質的比拼,公司仍堅持以質量為核心。
正如來伊份所言,降價并非“萬金油”,即便是實施降價策略的良品鋪子,在2024年上半年,也因降價對毛利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導致凈利潤下滑。
不參與價格戰的來伊份,將重心放在了零食品質上。2023年12月,當其他零食品牌都在官宣降價、渠道改革時,來伊份宣布將品牌Slogan升級為“新鮮零食來伊份,健康零食引領者”。
這是一個新的方向,但是很難在短期內快速拉一把來伊份。隨著休閑零食行業半年報的披露收官,橫向來看,三只松鼠實現營業收入50.75億元,同比增長75.39%,凈利潤2.90億元,同比增長88.57%;良品鋪子盡管業績承壓,但仍實現營業收入38.86億元,而不參與價格戰的來伊份,無論是營收規模還是凈利潤規模,與二者相比都略顯“掉隊”。
焦慮同樣分布在具體的業務中。具體來看,今年上半年直營門店業務收入11.12億元,同比下降約20.3%,加盟業務收入4.04億元,同比增長約13.16%。此外,特渠團購和電商業務分別同比下滑約3.25%和21.92%。
對于來伊份掉隊的現實,新零售專家鮑躍忠向《中國企業家》指出,新興模式零食折扣店以低價殺入市場,立即沖擊了過去靠多品類快速增長,享受高毛利的零食企業。
以來伊份為代表的零食企業,面對沖擊和變化,過去的發展節奏被打亂,現階段最重要的命題,一方面是整體戰略、渠道變化如何跟得上快速變化的市場;另一方面則是要從產品方面去作出改變,尋找一個新的品類并打爆,不能一直在商品端吃老本兒。
多元化步子邁得更大了
事實上,這些年扎根休閑零食行業的來伊份,一直在將觸角伸向有增長潛力的品類,在主營業務之外尋找新的可能性。
2017年,來伊份推出了現磨咖啡售賣業務,并在此后升級為“來咖啡”。2021年,在此前積累的勢能上,“來伊份咖啡”升級為“來咖Laicup coffee”,主推產品為新鮮現磨咖啡。
據報道,彼時來伊份相關業務負責人對媒體表示,咖啡賽道市場機會大,這也是來伊份布局咖啡的原因之一。他預計到2023年底,鋪設800~1000家店。
在“來咖”的拓店計劃方面,來伊份計劃最初依傍現有的來伊份門店,以店中店形式外拓,之后隨著門店形象的推出,再設置獨立的外賣窗口店。
起初,咖啡業務看上去潛力無限。一方面,咖啡市場用戶教育已經有了質的飛躍;另一方面,截至 2023年年底,來伊份門店總數達到了3685家,為來咖鋪設了良好的拓店基礎。但到目前為止,咖啡業務未能在市場掀起較大水花。
在咖啡之后,來伊份又加入了彼時大熱的氣泡水戰爭中,推出首款氣泡水——湃湃檸。期間,來伊份甚至還跨界進入白酒行業,通過全資子公司上海醉愛酒業有限公司,推出了自有品牌醬香型白酒產品——“醉愛”系列。
對于各種跨界戰略,來伊份在財報中表示,為實現家庭生活生態大平臺戰略,公司近兩年持續開發與拓展創新品類,架設第二增長引擎, 包括酒水飲料、乳制品、現制咖啡、鎖鮮鹵味、冷凍食品、預制菜、水果生鮮、糧油調味等品類。但這些跨界嘗試,最終并沒有形成真正的爆品,也不足以成為公司的“第二增長引擎”。
然而,頻頻跨界的來伊份,步子邁得更大了。
8月10日,來伊份全國首家倉儲會員店在上海正式營業,這也是首家零食品牌開設的倉儲會員店。
全國首家來伊份倉儲會員店落地上海松江。來源:來伊份官網
據《壹覽商業》實探報道,來伊份的會員門檻在同行當中最低,一年僅需99元,并附贈會員權益和禮品。從商品種類看,來伊份銷售的商品包括零食、飲料、乳品、糧油、方便速食,最主要銷售商品還是零食和飲料,商品款數不到200個,且沒有生鮮食品,商品豐富度上不及山姆。而且零食品類幾乎均為自有品牌,未來可能會引入生鮮食品。
看上去,來伊份又趕上了一個新趨勢,且入局大包裝高性價的行為,也被指在“曲線”擁抱低價。但倉儲會員店這碗飯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好吃。
在來伊份之前,包括家樂福、麥德龍等在內的老牌零售商都曾試水倉儲會員店,但2023年4月,家樂福中國連續關閉了上海成山路店和上海中山公園店2家會員店,前者還是家樂福會員店的首店。2024年以來,盒馬則連續關閉了2家會員店,麥德龍同樣也連關4店。
此時剛剛入局的來伊份,未來更是充滿了不確定性。會員店對用戶的吸引力在于低價精選出的獨家商品,和零食店相對較窄的消費場景有著本質區別。鮑躍忠也表示,如果來伊份未來不能在品類上持續下功夫,很難對用戶有長期吸引力。
復盤來伊份的多元化嘗試,也被外界稱為“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最終的種種不如意,也暴露了來伊份內部的業績焦慮。
因此,對目前的來伊份而言,與其繼續折騰新業務,如何將更多的精力與資源聚焦于主業務,積極擁抱渠道變革,圍繞零食本身尋找新的增長點,或是其未來關注的重點。畢竟,在當下已殺成紅海的休閑零食市場中,即便是行業巨頭,也找不到更多的犯錯空間了。
01
● 獨家:內部人員還原蕉下裁員風波
02
● 山姆前置倉模式大拆解
03
● 盒馬加碼9.9元精釀啤酒
04
● Costco在等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