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兩年有一些無恥的營銷號和自媒體號仿佛已經掌握了一個流量密碼,那就是消費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他們頻繁地在抗戰勝利日、在清明節、在春節等一些重要的日子里反復發布一些關于中國抗戰、關于遠征軍的視頻節目和文章。文案七拼八湊,史料張冠李戴,為了吸引眼球乃至驚爆眼球不惜編造歷史。
其中的一條一定是:中國遠征軍在云南松山戰役時,為了集中優勢兵力攻擊日軍,71軍軍長鐘彬下令:“放開年齡,娃娃也可招兵!”
于是松山戰役有了7000娃娃兵參戰,有將近1000多娃娃兵壯烈犧牲并且留下諸多讓人熱淚縱橫的豪言壯語......再配以松山遠征軍雕塑群里的“娃娃兵”群像,每次都能屢試不爽地收割大量的流量。
我深知其中的謬誤。
作為一名抗戰老兵的兒子,作為一個中國抗戰史的愛好者,我認為先輩們不需要這種懷念和贊譽,對于諸如7000“娃娃兵”之類的亂象我早已忍無可忍,今天就說一說這個事情吧!
02
首先說出我的結論:松山戰役的所有參戰部隊里(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71軍和遠征軍總預備隊新編第8軍)確有少量“娃娃兵”,但絕沒有7000“娃娃兵”,中國遠征軍里也沒有7000“娃娃兵”,松山戰役更沒有犧牲所謂的1000多娃娃兵。
都是假的,可恥的謠言!騙流量的。發這種內容的營銷號要么蠢要么壞,要么既蠢又壞。
一切都是為了流量。一切都被他們當成生意。
03
1944年6月4日中國遠征軍進攻位于云南龍陵縣臘勐鄉的松山,松山戰役打響。從6月4日開始,歷時95天,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71軍和遠征軍總預備隊新編第8軍的10個團2萬人先后參戰,十戰松山,終獲全勝。共傷亡7763人(其中陣亡4000人,含失蹤50人)。斃殺日軍超過1250人,是日軍在中國戰場全員“玉碎”的第一次。敵我傷亡比1:6.2。戰役中遠征軍戰死人數超過了負傷人數。
松山戰役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以戰役級投入和犧牲,贏得了戰略級的戰爭目標。戰役的勝利打破了滇西戰役僵局,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拔下滇緬公路上松山這顆最硬的釘子后,源源不斷的大批駐印遠征軍部隊和美國軍事裝備及戰爭物資開始暢通無阻地到達中國戰場。
04
那么,松山戰役參戰的2萬遠征軍里面有7000“娃娃兵”是怎么開始謬種流傳開的呢?
應該是從一組照片開始的吧!
民間二戰史研究者章東磐、晏歡等發現美國國家檔案館保存著大量的二戰時期中國遠征軍的資料后,赴美國從中找到大量中國遠征軍的影像資料并在國內出版了《國家記憶》,國人從里面看見不少“娃娃兵”的老照片。
相信很多人對上面那張“娃娃兵”照片不陌生。近些年來,這張照片已經成了“遠征軍”的標志性影像。幾乎在所有與遠征軍有關的活動中,都能夠看到這張照片。這樣的照片還有不少,比如下面的。
2013年9月3日中國遠征軍雕塑群在松山戰役舊址落成,整個雕塑群位于滇西抗戰主戰場松山主峰子高地南側,占地約17500平方米,由402座單體雕塑組成,用東方造像方式,按真人尺度1:1.2的比例塑造,分將軍、夏裝士兵、秋裝士兵、冬裝士兵、駐印士兵、娃娃兵、女兵、跪射兵、炮兵、在世老兵、戰馬、吉普車12種方陣。
群雕的作者李春華是廣東佛山的,我見過其人。因為李春華是個藝術家,對抗戰史和駐印遠征軍及滇西遠征軍的了解其實也有限,他將“娃娃兵”作為一個群體方陣表現出來了,雖然有說明其娃娃兵方陣形象是根據上面的老照片為藍本設計的,但實際上加深了人們對中國遠征軍里存在大量“娃娃兵”的誤解。
05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征軍”、“中國援緬遠征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御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征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余人。1942年3月,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后部隊一部分在杜聿明等人帶領下退回云南,一部分在孫立人等人帶領下進入印度。
1943年4月,重建遠征軍司令長官部,稱滇西遠征軍(Y部隊),撤至印度的遠征軍部隊稱中國駐印軍(X部隊)。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后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余人。
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畹町會師。3月,完成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后撤回國內。1945年4月撤銷遠征軍番號。
中國遠征軍是中國與二戰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余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余人。
06
中國遠征軍中可能會有大量“娃娃兵”嗎?
不可能。
作為中國和盟國精心打造的最精銳的一支部隊,遠征軍分配到當時美國援華陸軍裝備的絕大部分,衣食住行的標準都遠高于同儕。蔣介石和遠征軍司令官史迪威都不可能允許遠征軍里出現“娃娃兵”。
事實上,當時自國內運往印度藍姆迦的國軍兵員,必須經過兩次嚴格體檢。第一次體檢由中方執行,第二次體檢由美方執行。這兩道體檢程序,都不會允許體格羸弱及未成年者混入其中。
中方之所以重視,在蔣介石看來,此事關系到中國在國際上的觀感和體面;若兵員不合格,恐影響中美、中英關系。如:1943年9月15日,蔣指示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必須對遠征軍兵員進行嚴格體檢,不合格者絕不能運往印度,若出紕漏將付諸軍法審判。
美方的體檢,則對具體兵員擁有最后的否決權。中方體檢側重體格,美方體檢除重視體格外,還格外在意兵員的健康,許多在中國軍醫看來無足輕重的“小疾”(如紅眼?。?,美軍軍醫都無法接受。
自1942年9月起,中國利用駝峰航線運輸援助物資的返航美機,逐日向印度藍姆迦空運官兵,但淘汰率高達到了50%。
這兩道嚴苛的體檢程序,使得遠征軍成為當時體格最為健壯的中國軍隊。很顯然,無論是蔣介石還是史迪威都不會允許遠征軍的兵員中,出現未成年的“娃娃兵”。
史迪威曾經在日記里評價遠征軍士兵:“在我看來,中國士兵是中國偉大人民的最好證明——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永不怨苦的忠心,他們光榮的目的,他們不變的忍耐,他們忍受了訴苦無門的艱難,從不呻吟,他們跟隨著領導者,從不疑問也沒有猶豫,他們從來沒有在他們單純、正直的心里想到他們所做的正是英雄的事業。他們的要求只有一點點,卻隨時都準備付出他們的所有.......”?
07
既然如此,為什么在美國國家檔案館里關于遠征軍的資料中又出現那些“娃娃兵”的照片呢?
甚至美軍通訊兵拍下的各種照片中,不少身穿軍服的“娃娃兵”與美軍士兵還相處融洽。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根本原因是:軍隊收容難童,是中國抗戰時期的常態。
由于當時的政府嚴重缺乏社會組織能力,沒有能夠對難童實施有效救助的政府機構或社會組織,軍隊反而是相對管理高效的單位,于是軍隊不得不負起這方面的責任。包括宋美齡在抗戰期間發起的難童救助運動,也高度依仗軍隊的幫助。
蔣介石勒令各戰區收容難童,至晚始于1939年末。閻錫山、李宗仁、顧祝同、衛立煌、蔣鼎文、張發奎、馬鴻逵、石友三、孫連仲、沈鴻烈、傅作義……等戰區長官或軍隊長官,都曾于該年12月向蔣呈報過各自戰區、防區所制定的難童收容計劃。
比如1940年2月25日,第二集團軍長官孫連仲向蔣報告,稱該部之前已“收容難童五百八十余名,在河南葉縣成立第二集團軍難童教養院一所”,最近又“由各師旅陸續在戰地搶救難童共計一五零零余名”。
因為軍隊參與收容難童,直接造成一種現象,就是出現了很多十來歲的“娃娃兵”。
難童之所以會變成“娃娃兵”,又分兩種情況。一種與人數有關,如在藍姆迦的駐印軍,收容過一個叫“馬國光”華僑難童,印度基地難童數量少,無法像孫連仲那樣開設學校性質的“難童教養院”,“馬國光”們只好在軍隊里充當“娃娃兵”;一種與錢糧有關,難童的日生活費標準,比不上滇西遠征軍,更比不上駐印遠征軍,讓大一點的孩子隨軍吃餉,是一種更優的選擇。
美軍通訊兵在云南、密支那等地拍攝的所謂遠征軍“娃娃兵”(12、13歲左右,個子明顯矮于成年人一大截),多屬于第二種情況。
客觀地評價,蔣介石一直非常重視教育。西南聯大的成就里有蔣介石的大力支持。
他認為教育“不僅在戰時,還要看到戰后”,因此長期拒絕征召適齡大學生和高中生入伍,希望他們繼續完成學業,待戰后為國家重建出力??箲鹌陂g“抓壯丁”雖極為普遍,但“抓學丁”、“抓童丁”之事絕少發生。在校中學生,反自1936年的48萬余人暴增至1945年的126萬余人。
網絡傳言蔣介石說過“國家亡了還可以復興,文化亡了就娘希匹全亡了”這種話并不奇怪。雖然不能證明他真說過,但符合他的認知。
08
有一位名叫陳有禮的貴州抗戰老兵。自認那張著名照片上的“娃娃兵”就是他,而且對紛至沓來的記者詳細講解了關于照片的很多細節。不過根據軍史專家的解讀,他所在的部隊在美國通訊兵拍照的那個時刻并不在云南。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老人介紹了自己是怎么成為一名遠征軍“娃娃兵”的。
據他所說,他是1931年生人,由于父母早亡,他在8歲那年就靠乞討艱難度日,為了能夠活下去他便去報名參軍。
那么小的孩子自然會被征兵處拒絕。被拒后,陳友禮苦苦哀求征兵的長官,說自己不被征兵就必定會餓死,并且保證自己很會干活,什么活都愿意干,征兵的長官非常可憐他,最終讓他成為當年招募的200多個新兵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娃娃兵”。
1944年,陳友禮被編入在高吉仁率領的第5軍第200師。在部隊當勤務兵,幫長官帶一些生活用品,每天為連長送水、送飯以及洗衣服等等。他說照片中的“娃娃兵”身上掛著的那兩個水壺,其中一個是連長的,另一個才是他的。
在那個年代,因為戰亂而失去父母雙親無家可歸的孩子有很多,部隊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孩子。一些老兵會好心的將這些孩子收留下來,在軍中照顧。這些孩子在部隊之中也會被安排一些諸如勤務、送信或者是簡單的放哨等任務,部隊絕對不會把他們當做作戰的兵員使用。更不要說成建制地使用。
甚至舉世聞名的“飛虎隊”里也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娃娃兵”叫小老虎喬。這個男孩兒父母在戰爭中身亡,他是個戰爭孤兒。美國飛行員們遇到小老虎喬時,四五歲的他正四處流浪。飛行員們出于憐憫收留了他,給他取名喬。
當時部隊規定非軍人不允許居住在營地,為了不破壞軍規,在陳納德將軍的批準下,他們干脆讓小老虎喬加入了飛虎隊。
陳納德將軍還給喬頒發了軍人徽章,并為他做了一套縮小版的美國軍裝,甚至還給喬配了一把“小手槍”。
就這樣,這個中國孤兒便成為了飛虎隊年紀最小的隊員,在部隊生活下來。
09
以上是我作為強迫癥患者,面對網上的那些無腦視頻,煩不勝煩后不厭其煩地做的關于中國遠征軍里“娃娃兵”的一點考證。
結論應該基本靠譜,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也希望大家轉發給其他正在受蒙蔽和可能會被蒙蔽的朋友。
先烈需要紀念,先烈需要緬懷,但我們不必要刻意地拔高、刻意地夸大、刻意地煽情,還歷史的本來面目最好。不要把歷史當成一塊泥巴,隨便亂捏,隨便涂脂抹粉......
如果那樣,我們與我們最討厭的那些指鹿為馬、指鼠為鴨的人有何差別?
------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