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相比歐美,中國對可持續發展和ESG的承諾是堅定的,實踐也是有力的。然而,在美國總統選情波譎云詭、國內利益團體抵制ESG新政,以及歐洲政治因素影響下,ESG全球議程動蕩不定
我端著啤酒杯坐在吧臺邊,注視著不遠處壁爐里的熊熊火焰。旁邊一位女士抱怨著凍人的溫度,把披肩裹緊了一些。恍惚間我仿佛身處冬季的法蘭克福,一個以環保的名義不開暖氣的西歐城市。但現實是,這里是6月的圣安東尼奧,一個最高氣溫達46攝氏度的美國得克薩斯州城市。
對這個美國傳統“紅州”的觀察讓我有些疑惑。如果說空調開到20攝氏度還情有可原(考慮到當地居民的體形),但是一邊開空調一邊燒壁爐就令人費解了。這種溫度上的對沖有意義嗎?更費解的是,美國人為什么要在一個如此缺水的環境里,建造這樣一處高爾夫球場和一座度假酒店?要知道,一個高爾夫球場每天要用掉相當于1.3萬人的用水量,而這里水脈稀疏,只有一條圣安東尼奧河從周邊荒漠上蜿蜒而過,其徑流量堪比南京的秦淮河,還要忍受一年近300個晴天的炙烤。
不知道有沒有人做過居民人均消費碳足跡的統計排名。如果有,美國一定名列前茅,尤其是油氣資源豐富的得州。按照當地的居民用電收費標準,用電越多越便宜,與國內的階梯電價完全相反。甚至有當地朋友戲稱,對家庭而言最省錢的能源方案是在冬天開著窗戶吹暖氣。由此可見,反ESG聲浪在美國震耳欲聾,與其商業結構和消費者意愿是分不開的。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中國和歐洲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進展。
中國對可持續發展和ESG的承諾是堅定的。2024年上半年,中國推出了立體式ESG政策,例如財政部的《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基本準則》、北上深三大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可持續發展報告》、一線城市(例如北京和上海)的ESG發展行動方案以及地方產業園(例如蘇州工業園)ESG發展計劃。中國在可持續發展政策領域的成就已經引起了全球關注,以至于我每次在國外會議交流時都會被同行問及國內的政策動向。
中國企業的ESG實踐是政策以外另一個關鍵領域。在很多企業仍糾結于ESG信息披露和合規之時,少數重點行業的企業ESG實踐已經進入了“深水區”。這里湍流涌動,西方模式已經指導乏力,需要融入中國智慧探索經驗。最近與紫金礦業和天齊鋰業相關負責人的溝通給了我很大啟發。在關鍵礦產領域,ESG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博弈的重要溝通工具。與法律措施和傳統宣傳方式相比,ESG更有利于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樹立良好形象,爭取當地民意支持,并有效遏制惡意競爭。
缺水荒漠中的高爾夫人工綠島(作者攝于美國圣安東尼奧)
目前,中國企業在國外收購的關鍵礦業資產頻繁遭到政治和法律干擾,企業核心資產面臨極大風險。競爭者通常營造一種“中國資本去當地爭奪關鍵礦產”的敘事,以爭取民意,試圖破壞已經簽訂的合約。如果中國企業能夠打造自身“負責任投資”的形象,將敘事方式從“爭奪礦產”扭轉為“以可持續技術幫助當地社群實現長期繁榮”,并針對競爭者的非ESG行為進行反向宣傳,博弈的勝算將會大很多。一些中國企業已經著手采用這種被戲稱為“用魔法打敗魔法”的方式。
再看歐洲。歐洲的ESG議程可能會因政治因素延緩,但不會大幅逆轉。2024年6月以來,歐洲經歷了一系列政治動蕩。英國工黨時隔14年重新掌權,法國選出了“懸浮議會”,但對ESG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歐洲議會的“右轉”。由于綠黨席位的減少,現任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為求連任不得不從“環境政策”向“產業政策”傾斜,以求獲得右翼政黨的支持。通過在不激怒綠黨的同時對保守派做出極大讓步,馮德萊恩在“閃爍其詞和左右逢源”(英國《金融時報》如是形容)中成功連任。
在可預見的未來幾年,環保主義勢力在歐洲政壇的聲量將會降低,某些環境政策(例如2035年徹底放棄燃油車)可能遭遇調整,但這不代表歐盟會放棄其“ESG高地”的定位。對歐盟而言,無論采用什么政策,主要的施政目標是增強歐洲產業競爭力。對于已經形成且非常好用的“環保霸權”,歐洲政客們沒理由放棄。所以,歐洲必將繼續推動其ESG議程。
注:“√ ”代表該領域已涵蓋,“×”代表該領域未涵蓋
反觀美國,總統選情波譎云詭,ESG政策的前途也充滿了不確定性。2024年3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發布了氣候相關信息披露新政,和其2010年版內容相比力度大減,尤其是碳排放范圍三和數據鑒證。即便是這樣一個弱化版本,依然遭到抵制,并于1個月后被暫停。許多利益團體(例如一些“紅州”政府、能源公司等)對新政強烈抵制,甚至準備要在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新建一家證券交易所,來規避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氣候政策。籌建中的得克薩斯證券交易所(TXSE)聲稱將“對CEO更友好”,即弱多元化監管、低合規成本、去政治化。
反對人士認為,美國氣候披露新政將給企業造成極高的合規成本,并引用SOX法案(《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作為前車之鑒。當年,由于安然事件,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發布了SOX法案,在強化企業風險控制的同時,造成了很高的法律和會計成本。如今,憑借著美國金融市場“ESG合規洼地”的定位,美國有望從歐洲等其他地方吸引更多企業來美國融資。這也引發了歐洲人士“劣幣驅逐良幣”的批評。美國的大量既得利益者并不想改變法律現狀。
我認為,即便困難重重,美國的ESG議程也將蹣跚前行。無論總統是誰,都只代表了一部分民意,既不能力排眾議推進ESG議程,也不能把ESG議程徹底刪除。美國不少“深藍州”都有自己的ESG法案,其力度足以比肩歐洲的類似法案。另外,美國自身也是遭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一位居住在得克薩斯州休斯敦地區的同行告訴我,7月7日的颶風Beryl讓他們斷電5天,而這樣的事件每年都在發生。美國的民眾不會對環境議題視而不見,領導人更不會。畢竟,對美國總統而言,任期是不可持續的,但“政治遺產”的影響可以持續很久。
作者系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IMA)全球董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