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峰,在教育孩子這事上絕對已經next level。
女兒張姩菡參加節目,有個環節是能和最想念的人通話五分鐘,她撥給爸爸。
視頻接通后,小女孩興奮地講個不停,不斷分享旅行中有趣的事。
張雪峰一直眼含笑意,認真聽女兒嘮叨那些瑣碎的小事,然后見縫插針地給予回應。
他會牢牢抓住女兒的興趣點,比如張姩菡重復了兩次的一個小小的繩結打法。
話音剛落,他立刻求教:“哇,爸爸都不會,你記好了要回來教我啊。”
直到通話限制時間臨近,他才帶著歉意打斷女兒:
“爸爸知道你最棒了,你已經跟爸爸分享了很多了,媽媽還托我要給你囑咐好多好多話……”
張姩菡聽到這句話,變得興致缺缺。
僅僅一秒鐘的神態變換,張雪峰敏銳察覺,然后話鋒一轉:
“不過爸爸全忘了。”
那一瞬間,張姩菡被逗笑得合不攏嘴,重燃熱情。
調節完孩子的狀態,他跟著解釋:
“因為爸爸覺得你沒問題,你很棒,你沒問題的,爸爸對你是充滿了自信。”
緊接著及時傳達了媽媽的叮囑:
“媽媽囑咐我讓你照顧好自己,多照顧好別的小朋友,然后你這些經歷回來以后,再跟爸爸媽媽分享。”
然后再次回應女兒的分享:
“你記著把那個結學會,回來教爸爸打結。
你很棒,爸爸對你十分有自信!”
最后重復了兩遍:
“享受這個過程,女兒,享受這個過程。”
這段對話,堪稱親子溝通教科書級的示范。
一,認真傾聽,及時回應,尤其是回應在點子上;
二,察言觀色,絕不打擊孩子情緒,不做掃興的父母;
三,讓孩子在積極、正向的情緒中傾聽媽媽的囑托,而不是為了完成妻子的任務,一頓無情輸出,把媽媽的好意變成一盆冷水。
掛電話前,還不忘再告訴女兒,盡情觀世界,看路,也要感受路。
在一眾“我賺錢養家,娃丟給媽媽”的中國式父親做派里,把錢給女兒賺夠了,還能這么用心、細致入微地和孩子溝通的張雪峰,實屬難得。
果然,能打敗張雪峰的,只有張雪峰。
02
把“你真棒”當逗號用的張雪峰,讓我反思一個問題:為什么一些父母學不會鼓勵和贊美呢?
小時候課本里寫,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書里,舉了一個又一個被美言蒙蔽,或亡國,或毀己的故事。
長大后,也沒能從父母嘴里聽到幾句夸獎的話。
倒是打擊、掃興和否定,張口就來。
成績永遠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就不提了,要命的是多維度無差別攻擊。
印象最深的,是一網友到羅馬看球,順便去威尼斯玩。
在船上,遇到一位媽媽帶著兩個孩子。
她一臉慈祥地看著倆孩子,兩個孩子也懂事,雖然興奮,但沒影響別人,看著窗外水景很開心。
等船停了,那位媽媽說了一句:
“威尼斯到了,你們可以寫作業了。”
還有個網友說,小時候洗澡,北方人都知道那種澡堂的大池,他覺得太燙了下不去,他爸讓他多想想邱少云,黃繼光,想想董存瑞炸碉堡。
多心累,泡個澡還需要英雄就義的勇氣。
搬了新家用大電視打游戲,他媽走過來,網友說:快看,媽媽,大電視就是好啊。
他媽來了一句:“大電視費電。”
一方面怕把電視打壞了,另一方面還覺得,你打游戲,你這個人也壞了。
還有個女孩,食物中毒了,她媽怪她平時就知道吃垃圾食品,不吃大米飯白粥。
腳崴了,說她平時就知道躺著看手機。
老板叫她用PS做一個廣告海報,這不是她分內的活,她發朋友圈吐槽被媽媽看見,她媽又嘮叨她嘴巴不甜不知道巴結老板。
總結下來,就是你和他們相處的神奇之處,就在于:
和他們分享快樂,快樂就會消失;
和他們傾訴煩惱,煩惱就會加倍。
這些父母的想法也很神奇,總覺得鼓勵就會猖狂,打壓才能馴良。
就好比,馬兒跑得慢,不是沒吃飽,是鞭子抽得不夠,得多抽。
馬兒跑得快,是鞭子抽得好,更得多抽。
但現實是,打擊式教育,只有打擊,沒有教育。
03
我講只小狗的故事。
不是巴普洛夫的狗,而是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的狗。
他把一只狗關在試驗籠里,前幾次只要蜂鳴器一響就開始電擊,狗疼得原地跳腳。
后來籠子門開著,只要跑出去,狗就能免受痛苦。
你猜,狗跑了嗎?
原本,馬丁是想測試恐懼是如何強化適應行為的,他期望狗能跑出去,逃避電擊。
然而,事與愿違。
狗狗們只是消極地坐在通電的地板上,動也不動。
馬丁的實驗記錄原文是這么寫的:
“它不動了,出人意料地趴下了,小聲嗚咽著。
1分鐘后,我們中止了電擊……第二次測試時,它先掙扎了一小會,不出幾秒它似乎就放棄了,只是被動地承受著電擊。”
也是這個實驗,讓馬丁最終發現,人類多次面對打擊、傷害和恐懼等無法控制的事情時,反應也是一樣的:
隨便你怎么打壓吧,我放棄了,癱倒了,認命了。
而后,一個對現代心理學產生重大影響的詞出現了:習得性無助。
即對后天所受到的非預期內的挫折太多,且沒辦法磨煉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因而慢慢喪失抵抗。
絕大多數父母的本意是好的,想通過打擊式教育讓孩子感受挫折,變成一種激將法,想激起孩子的斗志,然后成為一匹閃耀的黑馬。
才會有“不打不成器”,“打是親罵是愛”這樣的說法。
然而往往,只能激起孩子的痛苦。
因為奉行這種教育理念的父母想法太簡單粗暴,完全沒考慮到用什么力度打擊,什么時候需要打擊,用什么方式打擊。
他們以為夸幾句就會被寵壞,然后在那里死罵。
這種成長環境下的小孩,像極了生生忍受電擊卻不愿逃走的小動物。
他們會逐漸喪失自我,生活和內心充滿矛盾,自卑而敏感。
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因為一旦說出來就會被不斷地奚落,陷入深深地自我懷疑。
有個笑話,說警察勸阻跳樓:“想想你的父母!”本來還在猶豫的年輕人聽到一愣,堅定地跳了下去。
多少人看后咧嘴笑完,心里漫起道不盡的苦澀。
04
老實說,夸一句孩子,很難嗎?
“你真棒”,“我為你驕傲”,“你是我心目中最好的小孩”,這些話,講出來用不到三秒鐘,不難。
難的是做父母的,放不下所謂的“父母權威和面子”。
有個視頻,挺觸動人。
女兒問爸爸,送了那么多次外賣,有沒有自己想吃的。
她爸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說在面包店等餐的時候,看到蛋糕小小的,做得很漂亮,很香,不知道吃起來味道怎么樣。
父女倆去了家很漂亮的甜品店,她爸爸像探店達人一樣,舉著手機對著蛋糕左拍右拍。
喝飲料時,他小心翼翼地扶著玻璃杯,喝了一口飲料。
拿著小叉,挖了一角草莓蛋糕,像個孩子一樣說了句:
“沒有吃過,真的,好吃。”
女孩說,爸爸很愛吃甜食,但蛋糕對他來說太奢侈。
他最常買的就是西瓜,一塊多一斤,每次買半個就特別滿足。
這是她爸爸52年來,人生第一次去甜品店吃甜品。
席間,女兒拿著手機和爸爸同框,問“你覺得我長得像你還是像我媽?”
她爸爸說:“肯定是像我。”
女兒開玩笑玩梗:“尊嘟假嘟?”
爸爸也十分配合:“哈哈哈哈,尊嘟!”
女兒又問:“我漂亮嗎?”
爸爸毫不猶豫點頭:“漂亮,太漂亮了!”
女兒打趣:“你說我漂亮別人不同意,別人不覺得我漂亮。”
爸爸說:“不可能,這么漂亮,還不漂亮?在我眼里已經是最漂亮的,真的是最漂亮的。”
簡簡單單的日常記錄,卻讓很多人淚目了。
“我跟我爸呆一個空間都尷尬,她能跟爸爸一起吃甜點。”
“我一直以為是我不夠好,長大才知道,是我爸爸沒人家爸爸好。”
“你爸爸在這個視頻里說過的每一句贊美你的話,我出生了21年沒有聽到過一句。”
還有件小事。
一家三口自駕游,高速路上,男孩突發奇想,想吃超扁超扁的小面包,讓爸爸用車壓一下。
爸爸二話不說拐進服務區,媽媽幫忙擺整齊,車子發動,對準小面包前后軋了兩轱轆。
達利園,爆改達利扁。
視頻里,媽媽在一旁笑得好開心:“兒子!夠不夠扁!”
兒子撿起來后,爸爸“嗖”地搶走一個,嘗起味道。
一家三口,其樂融融。
只有達利園一覺睡醒天塌了,研究了一輩子香甜松軟的小面包,結果“啪唧”被壓扁了,只得連夜修改廣告詞“壓扁更好吃”。
以及無數個得了紅眼病的網友無聲哭訴:
“要是我爸媽,會給我兩巴掌然后罵:我看你長得像壓扁的面包。”??
所謂教育,是蹲下來聽孩子說話,不是想辦法讓孩子聽話。
熟練使用打擊、掃興、貶低技能,并不會讓孩子成長為自己期許的模樣。
在批評,否定和差評中長大的孩子,也會用批評、否定和差評回擊整個世界。
相反,聆聽、贊許和鼓勵,才是成長最好的催化劑。
浪潮寫過一句話,好形象。
“陽光總在風雨后,也不意味著為了看點彩虹,需要三天兩頭人工降雨。”
我們淋過雨,現在可以為孩子撐把傘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