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王瑜 視頻 梁鵬 通訊員 盧鵬 煙臺報道
在昨天以前,如果你問我,什么是“教育家精神”?我不曾仔細思考過。
當我見到從事教育工作40年的張曉琳校長時,那一刻,“教育家精神”有了具象化的表達。
從教師,到成為教育家,不僅是歲月的跨度,更是教育夢想的不斷點燃。其中,有她的夢想,也有學生的夢想。
一張偶然發現的老照片,存放著她和他們的40年。
她和他們的故事,也從這張老照片開始講起。
向下扎根 用微薄之力成為農村孩子的引路人
“那是2007年的時候,我在萊州市金城中心小學擔任校長,農村學校的操場當時是磚和煤渣,孩子們上體育課都要在硬硬的磚和煤渣上,夏天蒸烤冬天寒滑,坑洼不平,條件十分艱苦。”張曉琳說,當時她就想,農村的孩子為什么不能像城區孩子一樣擁有塑膠操場呢?
按照張曉琳的性格,那得說干就干!可是,光頭腦一熱不行,材料從哪來?有了材料誰來鋪?一系列的問題擺在面前。但為了孩子們,張曉琳硬是四處籌集資金,終于,一位愛心企業家被她的教育精神感動,愿意出資50萬元幫助學校修建塑膠操場,而鋪操場的任務,也在她的努力下找到了“外援”。
“學校的塑膠操場修建好的第一天,沒有一個孩子上去踩,而是蹲在那里用小手輕輕摸了摸。當我看到這一刻,心里特別不是滋味兒。”再次翻看這張照片,張曉琳稍許哽咽。
40年前,正是因為親身經歷了農村孩子求學的不易,正是那些高尚師德和無私奉獻精神深深影響著她,讓她毅然決定,畢業以后,到農村去!那時的她,有一個簡單的夢想,就是讓農村孩子享受到與城區孩子同等優質的教育資源,成為農村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從一名普通的教師到成長為校長,扎根鄉村,這一干,就是28年。
向上生長 全力打造新時代小學教育新樣態
2016年,根據組織上的工作安排,張曉琳接受挑戰,來到煙臺高新區籌建第三實驗小學并擔任校長。面對校舍建設、師資摸排、資金籌措等問題,張曉琳深感責任重大、壓力如山,她力排萬難,重構了學校的文化理念,加大課程、課堂改革力度,全力打造新時代小學教育新樣態。短短幾年,學校先后被授予“中國好老師公益實踐基地”“中國新樣態學校”“山東省文明校園提名獎”“煙臺市文明校園”“煙臺數字校園示范校”等10余項榮譽稱號。
“第三實驗小學是我在高新區創建的第一所學校,這里的一草一木,頂層設計,都凝聚了我的心血。”回顧在高新區工作伊始,一路走來,張曉琳充滿了自豪。在她的字典里,“節假日”這個詞是根本不存在的,一邊建新學校,一邊調查了解舊學校。為了方便工作,張曉琳把家從萊州搬到了學校附近,全心投入到學校的工作中來。
隨著學校不斷步入正軌,吸納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年輕教師,她常和青年教師促膝談心,深入課堂手把手指導,使每位教師都能感受到家庭般的溫馨、親人般的溫暖。
向光而行 追夢的步履未曾停歇
如果說,“向下扎根”給予張曉琳“向上生長”的蓬勃力量,那么“向上生長”賦予了她“向光而行”的無畏勇氣。
“大家都說我是為教育而生的,教育也回饋了我無上的榮耀,激勵我不斷前行。”張曉琳說道。
2020年,因為有了新建校的辦學經驗,張曉琳又兼任了高新區益文小學校長。面對師生來源復雜、教師年輕缺少經驗、學校骨干資源匱乏等種種挑戰。這一次,她的夢想,則是以高瞻遠矚的目光規劃學校的發展方向,用文化來引領,為師生們搭建起實現夢想的舞臺。
為此,她利用整個暑期和節假日,勾畫學校五年發展規劃。基于教育的根本“愛”,提出了“暖”文化。基本內涵就是同事關系(和睦)、干群關系(互敬)、師生關系(關愛)、家校關系(融通)。圍繞“暖”文化,形成了“德”潤益文,“智”繪童心,讓童年留下一幕幕“暖”記憶的辦學理念,確立了培養具有“中國印記”和“世界眼光”的全面發展的益文少年的培養目標。
在管理上以“暖”動人,在教育上以“暖”養德,在課堂上以“暖”引慧,精心打造了“四暖四心”特色,即“暖暉童心”德育、“暖繪童心”課程、“暖慧童心”課堂、“暖匯童心”家校關系,形成了新時代“德育為先,五育融合”的育人體系,讓“暖”不僅有言有行,更有根有魂,最后印到每一個益文人身上,融到每一個益文娃心里。
張曉琳遵循誠勤愛禮規責的校訓,向著責任之光,肩負起為國家培養未來建設者的重任,用心經營學校的每一個角落。對學生的成長負責,對教師的發展負責,對社會的期望負責,用責任之光照亮學校前行的道路。向著創新之光,敢于突破傳統教育的束縛,積極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入先進的教學技術,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激發師生的創新活力。這束創新之光,使學生始終保持蓬勃的生機與活力。向著人文之光,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營造和諧、溫馨的育人環境。關心師生的身心健康,倡導尊重、理解與包容。人文之光如春風拂面,讓每一個人在學校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和關愛。
“在張校長眼里,看到的每一個學生不是分數和成績,而是鮮活的生命;看到的每一個教師,都是把幸福感始終掛在心上的。”高新區益文小學教師劉敬說起張曉琳,滿滿的都是崇敬。“每當我講解完,張校長總是摸摸我的頭,鼓勵我,讓我感到十分的溫暖。”四年級二班學生劉芯語心中的張校長,是和藹可親的。
益文印記、國學長廊、益文大腦,行走在益文小學,每一處設計,每一種文化,都凝結著張曉琳的用心,也承載著她和學校教師、學生們的小小夢想。2023年,張曉琳又兼任了高新區崇文小學的校長,學校各項工作也迅速走向前列。隨著一所所新建學校蓬勃發展,張曉琳也充滿了向光而行的勇氣和力量。
“教師是一個極為神圣的職業,它不僅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使命,一份責任,一份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深情寄托。要求教師具有教育家精神,不僅要有深厚的專業素養和廣博的知識儲備,更要有對教育事業的深沉熱愛和執著追求,對學生的深切關懷和無私奉獻,還要有對教育事業的堅守和付出。”40年來,張曉琳對待教育的熱愛始終不變,對于教育的夢想一路追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