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4月,李自成率領大順軍主力,在山海關遭遇吳三桂和清軍的聯合攻擊,最終大順軍慘敗,李自成率軍也連忙從北京城撤出。
但是,在山海關戰役后,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戰斗形勢可以說是急轉直下,不到1年就把大半個北方丟的一干二凈,自己最終也是死于非命。
正如《南明史》所說:十六年所向披靡,四百天一潰千里。那么,李自成究竟犯了哪些錯誤?才使得推翻明朝統治的大順軍,最終敗給清吳聯軍的絞殺!
其實,就是因為山西的丟失,一地丟失,就是滿盤皆輸。
當時,在李自成率軍攻下山西后,并沒有留下核心將領駐守山西的中、北部,大順軍在山海關戰役中慘敗后,清軍乘勝追擊,并成功奪取山西。
然后,隨著山西的丟失,陜西的側翼防線就徹底暴露,陜西自然是朝不保夕,而陜西米脂還是李自成的大本營,這也就為李自成政權的覆滅敲響了喪鐘。
在一片石戰敗后,李自成在山西北部留下張天琳和明軍降將姜襄一萬余人鎮守大同,而降將唐通率領八千余人駐防保德。在山西中部,有陳永福率軍一萬鎮守太原。
在山西南部,李自成命令袁宗第鎮守臨汾,河南北部則由右威衛將軍劉汝魁鎮守。其實,在這些武將里,只有袁宗第屬于心腹,還放在了偏離北方防御陣線的山西南部。
但是,在太原和大同這樣的兵家必爭之地,李自成沒有放心腹將領就算了,反而是讓明朝降將唐通等人駐防,這不就是李自成自己給自己埋下死路嗎?
既然,唐通等人眼見大明王朝失敗,就直接舉兵投降大順軍。那么,有朝一日,當大順軍戰斗失利時,唐通會不會直接再投清軍,并引兵攻打大順軍,讓李自成腹背受敵。
所以說,對于身居軍中要位的降將來說,就是盡可能地剝奪他們手里的兵權,分化和原始部隊的聯系,將部隊拆分重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投降的軍隊,不會有反叛之心。
其實,李自成真的是高估了自己的仁慈,低估了敵人的兇狠!
再說一下山西的地理優勢,山西的道路本來就崎嶇坎坷,山地丘陵眾多,遍地都是可以利用和建設的堡壘。
然后,當地士兵也是十分擅長防守作戰,而且和清軍等血戰多年,許多投降明朝邊軍精銳依舊存在,自然有著阻擋北方清軍和吳三桂部南下的優勢。
但是,李自成對于山西卻沒有做到重兵設防,導致清軍很快就南下,山西被破后,陜西的大順軍大本營,可以說是門戶大開。
然后,你李自成不力戰守山西就算了,就連拱衛陜西大本營的最后一道防線—潼關,也可以說是直接獻給了敵軍。
自古以來,潼關便是有著天險,易守難攻,就是抗戰時期,日軍炮擊都沒有把潼關打下來,結果李自成沒堅持兩周就失敗了,剩下的士兵本來想詐降,卻全被清軍殺掉。
就這樣,在山海關戰役后,李自成的精銳軍隊損失慘重,從北京一路西逃,還要兼顧吸收的明朝官軍不會反叛,在一次次的外戰和內斗中,李自成的大順帝國夢終于走到了盡頭。
正所謂“兵敗如山倒”,公元1645年,李自成率部在湖北九宮山,遭遇地方武裝襲擊,不幸身亡,大順政權也從此一蹶不振,而后聯明抗清。
所以說,大順政權的失敗,就歸咎于李自成在戰略布局上的失誤,他們壓根沒有想到會和清軍交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不到1年就丟掉了整個北方,又似乎在情理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