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杭溫高鐵開通運營,溫州終于融入“浙江1小時交通圈”。
“1小時交通圈”合龍
杭溫高鐵新建正線長度約260公里,沿途共設桐廬東、浦江、義烏、橫店、磐安、仙居、楠溪江、溫州北、溫州南等9個車站。坐上這條設計時速350公里的高鐵,從溫州北站出發,最快1小時27分鐘即可到達杭州西站,將此前溫州到杭州的高鐵最短用時足足縮短1個小時左右。
同時,杭溫高鐵橫跨杭州、金華、臺州、溫州四地,是杭州經金華至溫州最便捷的通道,緊密串聯起了杭州、金華-義烏、溫州三大都市圈,并帶動了金華東陽、磐安、浦江,臺州仙居等地邁入高鐵時代。
在浙江省內,杭州、寧波與溫州長期穩居全省經濟前三,構成了浙江經濟的“黃金三角圈”。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相對較遠,溫州與杭州、寧波的聯系一直較為“疏遠”。
浙江交通集團軌道交通管理部相關負責人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杭溫高鐵讓浦江、東陽、磐安、仙居邁入高鐵時代,杭州、金義、溫州三大都市圈1小時通達格局基本形成。
該負責人認為,這條高鐵線路串聯起了杭州、金義(金華義烏)、溫州三大都市圈,讓“軌道上的長三角”真正進入了“1小時交通圈”,推動了相關產業城市的優勢互補。
對于溫州來說,其區域定位一直搖擺不定。公開資料顯示,早期,溫州曾被納入海峽西岸城市群(今粵閩浙沿海城市群),但并未獲得實質性的發展機會。直到2018年,隨著長三角地區的大規模擴容,溫州終于被納入其中,并開始從杭州等地招引數字經濟、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裝備、生命健康等新興主導產業。
杭溫高鐵的開通,更進一步增強了溫州的吸引力。
僅2023年7月至2024年5月,溫州駐杭州招商引智辦事處已推動65個億元以上項目到溫州落地,包括漢禾硬碳負極材料生產基地項目、港流高分子新材料智造基地項目等等。同時,科大訊飛等知名企業也與溫州建立了合作關系,這些合作都是通過杭州這個“媒人”得以實現的。
此外,溫州還在積極建設“一港五谷”,即中國(溫州)數安港、國際云軟件谷、中國眼谷、中國基因藥谷、 中國(溫州)新光谷、中國(溫州)智能谷。這些項目匯聚了大量長三角地區的科技人才,為溫州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上述負責人看來,杭溫高鐵的通車,不僅使溫州在地理上更加接近杭州和寧波,更在經濟發展上實現了與這兩地的深度融合。
溫州:瞄準省內“第三極”
經歷低潮期后,溫州經濟已穩步回升。官方數據顯示,去年溫州GDP達8730億元,增長6.9%,常住人口也增至976萬人。目前,溫州正全力沖刺萬億級生產總值、千萬級常住人口的“雙萬”城市目標。
今年上半年,溫州GDP達4298億元,在長三角41個城市中排名第十,同比增長6.2%,增速分別高于全國和浙江省平均水平。年初,溫州召開實施“強城行動”動員大會,推出六大行動,旨在把溫州打造成青年人向往之地、東南沿海重要商貿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以及輻射浙南閩北贛東的現代化花園城市。
作為長三角的“南大門”和連接長三角與粵閩浙城市群的重要節點,溫州還是長三角聯動粵港澳大灣區的“橋頭堡”。
“溫州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杭溫高鐵是重要的物質條件。”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表示,杭溫高鐵的開通,不僅意味著溫州多了條出行新通道,更在于擴大城市群之間的交流,“流量對城市發展至關重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對外連接越多,創新能力才會越強”。
行業人士認為,這條集路網、 城際、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黃金路線,將助力溫州北上長三角、南下粵港澳大灣區。
作為一條名副其實的“旅游高鐵”。杭溫高鐵巧妙地將桐廬的瀟灑、浦江的璀璨、義烏的商城繁華、東陽的和潤、磐安的自在、仙居的康養以及永嘉的山水等豐富的文旅資源串聯在一起。沿途更是擁有3個世界遺產、1個世界地質公園、5個國家5A級景區、6個國家森林公園以及7個國家自然保護區,為游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旅游體驗。
“杭溫高鐵的開通預計將顯著促進遠程游客的流入,尤其將激發兩日及三日深度游(過夜游)的增長。”神仙居旅游集團總經理陳浩澤對《國際金融報》表示,這一趨勢不僅將直接推動旅游目的地住宿業的繁榮,并為當地的餐飲、購物等旅游產業鏈帶來更多的商機。
陳浩澤預測,隨著杭溫高鐵的啟用,神仙居景區的游客量有望實現20%以上的顯著增長,帶動整體旅游經濟的蓬勃發展。
同時,杭溫高鐵也是一條“共富路”。它的開通強化了長三角最南端溫州及沿線城市與長三角中心城市之間的快速聯系,對于加快建設“軌道上的長三角”、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城鄉融合發展和資源要素流通等具有重要意義。
更大的愿景是,杭溫高鐵或許還將助力溫州面向東南沿海,打造浙閩贛三省交界處的中心城市。然而,高鐵通車并非簡單地對現有資源進行重新分配,更重要的是通過串聯沿線城市,擴大資源總量。
“民營企業深度參與,也能釋放更多經營活力。”曾剛建議,杭溫高鐵開通后在運營方面有更多探索,比如向乘客提供多元化的延伸服務。他同時指出,運營效果直接影響沿線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因此在后續運營過程中應密切關注客流變化,及時調整運輸組織方案,確保運力與市場需求相匹配。
因此,曾剛認為,溫州現在需要謀劃做好“后半篇”文章,思考如何利用其區位條件和民營經濟優勢,聚焦產業升級和創新能力的提升。通過提供更優的公共服務,溫州將加大對高端人才和要素的吸引力,努力打造名副其實的省內“第三極”和具有輻射力的“區域龍頭”。
記者 潘潔
編輯 潘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