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故事關鍵詞:她-
《阮玲玉》 是 1992年上映的,到 2021 年整整 30 年。2021 年 4 月,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了4K修復版本,我剛好是“焦點影人”,有一個我的電影回顧展,有4部電影都經過了全新修復,每一場放映我都去做映后。
《阮玲玉》(1992)
第4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最佳影片提名、銀熊獎最佳女演員。
第2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特別評審團獎。
第1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最佳美術指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香港電影導演,以拍攝女性觸角電影聞名。從影至今四十多年,關錦鵬為華語電影史創造了數部經典作品,如《胭脂扣》《阮玲玉》《紅玫瑰白玫瑰》《長恨歌》《藍宇》等,在國內外影壇屢獲殊榮。他以細膩的情感觸覺呈現立體的女性形象,從人文角度觀照城市和時代。
【我覺得張曼玉像不像阮玲玉已經不重要了,不像可能會更好】
我在香港無線藝員訓練班修讀的時候,就很愛看電影。有一次,朋友告訴我說有位很棒的已故女演員名叫阮玲玉,恰好旺角有家很小的電影中心正在放映她的默片 《神女》,香港那時候能看到民國老電影的機會是不多的,我看完之后就對她著迷了。
1988年初,當我拍完 《胭脂扣》,電影公司希望我能再跟梅艷芳合作拍一部電影。碰巧香港藝術中心舉辦“三十年代的銀幕女神”電影回顧展,展映了多部阮玲玉、瑪琳·黛德麗及葛麗泰·嘉寶主演的電影。阮玲玉的電影除了展映《神女》,還有《桃花泣血記》《小玩意》等影片。我覺得她好厲害,《神女》 雖沒有對白,但是她的肢體、表情是有力量的。這種電影回顧展會在進場處售賣一些影集,都是相關劇照和生活照。當我翻到一張阮玲玉的葬禮照時,發覺她的側臉很像梅艷芳,當時就嚇了我一跳。
其實梅艷芳出生也很窮困,如果讓她去演阮玲玉,方方面面都很適合。我是不是要找她來演阮玲玉,是不是要再次合作,起初是有點兒猶豫的。我約梅艷芳見了一面,我說:“你不要生氣,你看一下這本影集,看哪一張照片最像你,我覺得你的側臉和她最像。”她自己翻到了葬禮那張,也嚇了一跳。
原本梅艷芳也有意要出演,后來由于個人原因,不能到上海拍攝,就推掉了片約。因為我和張曼玉剛剛拍完《人在紐約》,已經熟絡。有一次,我跟她碰面,她說能不能讓她試一試阮玲玉的角色。我覺得,導演最難得的是碰到一個愿意改變自己的演員,張曼玉就是那種可以給你看到她有不同面相的演員,盡管她的外形不似阮玲玉。
我在拍攝前已經定下了一種講述方式:一群 20世紀 90年代初的香港電影人臺前幕后去拍一個阮玲玉的故事,碰到20世紀30年代的一些演員,既有記錄的部分,也有戲劇的部分。此外,還有戲中戲和戲外戲的部分。
所以,我覺得張曼玉像不像阮玲玉已經不重要了,不像可能會更好。
張曼玉不是一個傳統的女人,她在英國生活、長大,性格大大咧咧。
我給她看了很多阮玲玉的文字、影像和電影作品,阮玲玉的某個部分她既要演,又要保持距離,還要帶著同情的態度。我經常對演員說要進入角色,既遠且近、既近且遠。張曼玉演阮玲玉時,讓她去演,她反而會很被動,她要帶一點兒張曼玉自己的屬性。戲中張達民約阮玲玉到公寓那場戲,有記者圍堵在樓下。張達民說:“我帶你從后門出去。”阮玲玉沒有理會他,從樓梯走下去。人群中有聲音說:“ 《神女》 這部電影就是描述她媽媽。”我覺得這一幕,既包含了阮玲玉的屬性,也有張曼玉的屬性。
我理解的阮玲玉,她不是為愛而亡。臨終之際,她寫的兩封遺書,甚至有人說是唐季珊偽造了一封假遺書,內容是阮玲玉讓他多保重,自己有多愛對方。對我來說,我覺得阮玲玉先有張達民,后有唐季珊,再有蔡楚生,是一次又一次讓她感到失望。一方面,這種失望比對愛情的失望更重要。幾個男人有多愛她,阮玲玉心里一清二楚。另一方面,有聲電影的時代要來了,阮玲玉的普通話原本就不好,卜萬蒼沒找她演 《三個摩登女性》或許就是基于這個原因。當然,張達民狀告她和唐季珊通奸,是阮玲玉自殺的最大原因。但對我來講,她并非為愛而亡。
張曼玉演得絲絲入扣,她的潛能被無限地發揮出來。我相信她演 《花樣年華》,王家衛就是讓她去“演”蘇麗珍,王家衛跟她聊的時候,或許會在指導她的表演時說,這一點蘇麗珍跟你很像,你就把那個特質拉近一點兒。
但我跟她拍 《阮玲玉》 的時候,我覺得“戲劇”的部分,我要把她推到一個高度,她就是阮玲玉。張曼玉的表演肯定帶了很多特質,尤其是生活方面。包括訪問小說作家沈寂,他也在文字上給出了一些關于阮玲玉的參考,但片中可能都沒體現出來。在那個年代的女演員中,阮玲玉走得進去又出得來,能夠感同身受地去感受劇本和角色帶給她的傷痛。傷痛的長度不見得一定跟角色一樣,或多或少,那是阮玲玉自己賦予的。
不過要帶著張曼玉的思考去演阮玲玉的每一場戲,確實挺難的。
【《阮玲玉》 肯定不該只是一個傳統傳記故事,不然我就白白浪費了這個題材】
電影最初有兩個劇本,這個過程比較復雜。最初我請邱剛健幫我寫,他寫得比較慢。這已經不是我跟邱剛健的第一次合作了,從 《女人心》《地下情》《胭脂扣》 到 《人在紐約》,已經很默契了。他本身還有一個導演約,要到臺灣去拍《阿嬰》。《阮玲玉》的項目就停滯下來,那時候也有在委托焦雄屏幫我做一些資料收集的事,因為她很熟悉中國電影史,我就先放棄了邱剛健,請焦雄屏寫了一個傳統的版本。在這個過程中,我自己不希望用一個傳統的戲劇方式去拍,就是明星阮玲玉和她的三角關系。邱剛健拍完了 《阿嬰》 后,我覺得既然已經籌備這么久,不介意再多等一等,又跟著邱剛健回到最初的想法。這兩個版本的劇本,區別其實就是在結構上面。
等到電影拍完,到臺灣參加金馬獎,焦雄屏才看到影片。她給我打電話,我當然知道她肯定要興師問罪。她說:“為什么改劇本不告訴我呢?
沒問題的。”抱怨完了之后,她跟我說:“但是你做了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因為她也是那一屆金馬獎評審之一,然后我們兩個人分別在電話兩邊大哭一場。
一個好導演,要給電影一定留白的空間,能讓觀眾游走其中。雖然不是每部電影都是這樣子,但是《阮玲玉》肯定不該只是一個傳統故事,不然我就白白浪費了這個題材。那時候,我希望能顛覆一下人們對人物傳記片的固有思維,我偏不要那樣拍,我要試試這個、試試那個。我有一個概念,通過虛實結合傳達給觀眾,某個場景里有一些虛的,觀眾被拉進去了,但是慢慢又被現實拉回來,要給觀眾一定留白的空間。影像上,我也采用彩色與黑白的虛實結合。既然片中有阮玲玉演出的黑白默片片段,是我們從電影資料館拿回來的,那么訪談的部分也應該是黑白的,雖然所占比重不多。這些是事先設置好的,目的是想讓它更像是隨意訪問的紀錄片。
《阮玲玉》 是 1992年上映的,到 2021 年整整 30 年。2021 年 4 月,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了4K修復版本,我剛好是“焦點影人”,有一個我的電影回顧展,有4部電影都經過了全新修復,每一場放映我都去做映后。
讓我感到欣慰的是 30 年后,到場觀眾超過 90% 都是年輕人。在不同年代,能讓不同年紀的觀眾看到《阮玲玉》是很幸福的事。那些年輕人會問:“為什么你當初會用這樣一種方式拍這樣一部電影?”我可以和他們交流、溝通。我的學生也去看了這部電影,他們同樣感到驚訝:“哇,你30年前是怎么想的?”
事實上,女性形象里我最受影響的是日本女演員原節子,我們一直在討論傳統、現代,原節子足夠傳統了,但她骨子里又有那種現代,那是小津電影的厲害之處。可是原節子到最后終身不嫁,她到底是傳統還是現代?小津去世了,她也退休了,她對小津有一種很執迷的感覺,那又足夠現代了。
關錦鵬與編劇邱剛健:
與邱剛健談劇本很好玩,我們從來沒試過一次正經地談
《阮玲玉》劇本是邱剛健的原創。沒有原著小說,哪怕我們做了兩年research(研究),他的劇本依然是完完全全的原創作品。
如今《阮玲玉》影片的結尾是阮玲玉的葬禮,我們沒有拍邱剛健劇本的最后一場,不記得是他跟我說不用拍,還是我選擇不拍。《阮玲玉》的修復版比較接近邱剛健的劇本,跟當年院線上映版有很大不同,尤其是ending(結尾)。修復版經歷了神奇的兜轉。當年第一場上映的是完整版,大概1992年在海運戲院,為成龍慈善基金籌款。海運戲院的座椅,觀眾站起來椅子會彈上去,發出“啪”的聲音。當晚電影放到三分之一后,開始聽到“啪”;三分之二的時候聽到噼里啪啦聲;散場燈光亮了,剩下少于三分之二的觀眾。嘉禾電影的人就“拍臺”(粵語,拍桌子),“有沒有搞錯,這怎么上映啊?必須剪短”。嘉禾剪片后,底片沒有保存好,遺失了。
往后很多人問哪里有長版。悉尼電影節的工作人員說“有”,他們當年在柏林看過影片后邀請到那邊放映,當然是長版,修復版是用他們提供的拷貝做成的,在 2005 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我正在拍 《長恨歌》(2005),不能回香港,張曼玉、梁家輝、吳啟華都去看了。張曼玉后來打電話給我說:“電影真是奇怪,他們當年在海運戲院看首映,感覺本來不好。隔了十幾年,觀眾反應大不一樣,之前是噼里啪啦聲,十幾年后也是噼里啪啦聲,不過是在拍掌。”
公映短版的 ending (結尾) 是阮玲玉問唐季珊愛不愛她,一個 cut(單獨的鏡頭),阮玲玉已經睡在花堆中,差不多結束了。長版的是拍一次現場拍戲,有一個 wide shot (全景鏡頭),見到工作人員說:“來,開拍了。”只見葉童哭得稀里嘩啦,劉嘉玲整理蓋在阮玲玉遺體上的被單,梁家輝就表演“頂唔順”(粵語,意為“受不了”),蹲在地上。邱剛健的劇本在這里又打破張曼玉的表演。張曼玉屏住呼吸,直到“頂唔順”了,要喘氣。我就說:“Maggie,再來。”張曼玉深呼吸一口,裝作沒有呼吸,電影才結束。當時的評論很有趣,說張曼玉尚在生,如她無法呼吸還可以NG (not good,意為“不好”),玲玉則沒辦法起身。
《阮玲玉》之后,邱剛健移民,我們沒有再合作。我合作的編劇不多,邱剛健、黎杰、林奕華、魏紹恩等幾位,在導演之中,算是少的。邱剛健比我年紀大,我自己不會寫劇本,第一次做導演的時候,他看我是小朋友,這個小朋友莽撞地提出一些東西,他覺得是自己沒想過的。他是open-minded (思想開明的) 的人,接著用自己的經驗寫劇本,來幫助我這個小朋友。這是我最感恩的地方,可見timing (時機的掌握) 是對的。
與邱剛健談劇本很好玩,我們從來沒試過一次正經地談,要不去新世界酒店喝咖啡,要不就是吃飯、喝啤酒。
我覺得 《胭脂扣》 里如花著男裝唱 《客途秋恨》,是他“就住”(粵語,意為“為”)我寫的。
Variety中國版2021年秋季刊,“經典”欄目
延伸閱讀中部分摘自《異色經典——邱剛健電影劇本選集》
均有刪改
本文節選自|《看得見的她》
作者|丁天 主編
About us
主編:鹿|本期編輯:流星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