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文章里我們有提到古德伍德復古節倡導人以創造性的方式重新思考、修復和重新穿著的做法,不知道大家看完是否有共鳴呢?沒看的幫你傳送到。思考這件事還需要大家自行去體會領悟,而穿著風格方面也在文章里歸納總結了一番。?
至于修復這一塊,就是我們接下來要開展探討的問題了。
薩維爾街定制學院老師上課中 | image:savilerowbespokeacademy.co.uk
什么?衣服修復?衣服破了不是就丟掉或者送去回收嗎?這的確是如今大部分衣物的下場。快時尚主導的今天,直接更換要比修復來得方便與“實惠”。但每個人衣柜里總有一件自己視若珍寶的衣品,這可以是花了大價錢買來的西裝,可以是旅游時淘來的絕版古著,更可以是帶有特殊含義(例如長輩的饋贈等)的衣物等。
號稱全球快時尚墓地的智利阿塔卡馬沙漠 | image:nationalgeographic.com
在這種情況之下,修復似乎成為了唯一選擇。從修復的兩個方向來說,一種是恢復原樣,另一種則是改變原樣,這恰恰也對應了兩種不同的傳統技法背后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image:mauricesedwell.com
我們先來變一個魔術,直觀地感受下隱形修補的還原度有多高。
修復前后對比 | image:londoninvisiblemending.com
在《針線活百科全書》中描述了四種織補:亞麻織補、斜紋織補、錦緞織補和上面這種隱形織補。它是使用服裝內部接縫或下擺收集的單根線來重建受損織物的原始編織(經線和緯線),簡單說就是“拆東墻補西墻”,從衣物隱蔽處(例如袖口內側、口袋內側)拆下單線來實現原材料的供給。
完整過程 | image:londoninvisiblemending.com
這種織補雖然能基本還原破損處,但偶爾會呈現出襯里與表面布料的色差(畢竟衣物表面隨日照與清洗會一定程度褪色)。并且隱形修復僅適用于機織面料,在超細面料上還可能看到針的進出點,所以它常用于定制西裝方面。
image:parisiangentleman.com
這種技藝隨著成衣以及新的消費習慣出現之后就慢慢地消失了,但如今還是有個別高端洗衣店會提供這種服務,而且修復對象也擴大到了家具和窗簾等布料用品。其中較為出名的是有著 30 余年歷史的 British Invisible Mending Service,店主家族在服裝保養、精致修補以及剪裁方面擁有近一個世紀的經驗。許多電影屆、音樂屆甚至政界人物都曾委托修復過他們被蟲蛀(英國的氣候原因被蟲蛀太常見了)或是香煙燙傷的衣物。
修復一個香煙大小的洞需要花費 90 英鎊,耗時約六個小時。| image:yell.com
Boro(襤褸)這種日本傳統技法我們之前也有提及過多次,這里更想重申一下不應將 Boro 定義為一塊破布。這個詞來自于 BoroBoro(ぼろぼろ)擬聲詞,描述的是布料在使用中受損的過程(動作、狀態或條件)。想象我們不斷用一條毛巾清潔很多地方時,一段時間后它會開始撕裂,被撕裂和損壞的狀態用 BoroBoro 這個詞來描述。
image:pour-les-jeunes.com
源于拼布藝術的傳統工藝,是江戶時代規范面料顏色和服裝款式規則之下,平民百姓善于利用布料的智慧結晶。這種修復藝術多與另一種針腳技藝——刺子繡相結合,破舊的布料用多層舊布縫制而成,制成了一件代代相傳的堅固服裝。刺子繡是一個過程,而 Boro 則是最終呈現的結果。
左邊為真實的 Boro,右邊是受 Boro 啟發的拼布。| image:upcyclestitches.com
這里我們更想講一下與 Boro 相似的拼布藝術——Kantha,一種源自印度的最古老刺繡形式之一,如今可以指用平針縫制的技法,也可以指成品布料。通常由制作印度男女性傳統服裝(腰布和紗麗)的剩余布料制得。
image:atlantamagazine.com
從現實意義上看,Kantha 的誕生與當時印度新生兒童死亡率高相關,父母擔心孩子誕生后不一定能存活下來,而購買新衣服是他們不敢想象的一件事。但從象征意義來說,Kantha 也代表著將舊布料重新利用并賦予新的生命,雖然只是簡單的平針技法,但多用帶有宗教元素或希望意象的圖案縫制,他們相信這可以保佑新生兒免受災害。
image:toa.st
多年以來 Kantha 已經發展出多種不同的類別:最流行的是 Lep Kantha,用于制作冬天的被子,而 Sujani Kantha 則用于制作床罩。精美的書封面和工藝品都是用 Baiton Kantha 制成。Archilata Kantha 使用色彩鮮艷的圖案來裝飾鏡子,而 Durjani Kantha 則用作襯里錢包。Oaar Kantha 用于制作枕套,Rumal Kantha 用作盤子抹布。
image:veaves.in
當然,今天提及它,也是因為,這種擁有幾百年歷史的印度工藝同樣被運用到時尚設計之中。闖進 2023 年 LVMH PRIZE 半決賽的印度設計師 Kartik Kumra,在品牌創立初期就是以生產設計 Kantha 夾克為主,如今主要專注于印度手工紡織制作的工作夾克、Khadi 襯衫和棉質開衫等。
<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m>
其品牌已正式更名為 Kartik Research | image:WSJ
Boro 和 Kantha 這種拼布工藝早已超越了它誕生之初的實用功能,如今更多地代表一種傳統工藝被別的領域借鑒或結合,成為一種備受推崇和欽佩的藝術,但其核心都是為舊紡織品賦予新的意義。
大家的 Yuthanan 老師最近為 Mizuno 做的日本限定正有此味 | image:IG@yuthanan__
說到這里好像又有點說遠了,不過從這兩種修復方向上看,西方代表的隱形修補側重于還原,而東方代表的 Boro 則在于新生。這種差異來源于雙方過往的社會發展進程與制作工藝。但相同的是,修復都為了傳承,西方致力于維持原樣傳承下去,東方則更偏向于通過眾人的“力量”保持新生,接受并正視這種不和諧之美。
總之,以創造性的方式重新思考、修復和重新穿著,更像是對“快時尚”的一種戰斗宣言。雖然無法戰勝,但相信只要做到了第一步“重新思考”,剩下的就不難了。最后,靈魂發問一下:你還能找到家附近能修補衣服的裁縫鋪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