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明白,這個夏末秋初的季節,為什么會有人拒絕得了我姑姑做的西瓜醬?
在我看來,西瓜醬算是河南飲食最富有想象力的發明,幾乎可以直接打破外地人對于“河南不會吃,東西沒味兒”的偏見。你想想,能把夏日消暑解渴,甜蜜脆爽的西瓜,轉化成秋冬濃妝淡抹都相宜的咸醬,將清甜的西瓜和發酵的黃豆通過極致的混搭,碰撞出的脂香醇厚、清香余味的雙重渾厚滋味。放眼全國,這都是罕見的。
更何況它很好吃:一罐發酵剛半個月的西瓜醬,已經擁有咸中帶甜的復雜回味,如果炕上還有剛蒸好還散發熱氣的老面饅頭,掰一半抹上去——你就吃吧,一吃一個不吱聲。
所以每個河南娃的書包里,都曾有一罐西瓜醬。尤其是像我這種當年在河南的住校生,離家去學校前,都會背上一罐我姑親手做的西瓜醬,用這罐味道拌下一周的飯,無論學校食堂做什么,我都能吃得下去。
但當我邀請南方同事一同品嘗,當她得知這是西瓜做的醬時,她臉上難為的表情,和緊接著給到的拙劣拒絕借口,讓我尷尬和困惑了:明明她說自己是西瓜愛好者,那為什么不能嘗一口西瓜醬呢?
身為一名河南人,我最熟悉的水果就是西瓜。我老家挨著黃河邊上,爺爺奶至今還不時會跟我提起,過去的黃河時常決堤泛濫。大河過境,遺留下的砂土地雖不利于莊稼的生長,卻是種植好西瓜的天然土壤。
一到夏天,家里滿滿當當都是自家產的或親戚朋友送來的西瓜:這幾年品種尤其多,中牟禮品西瓜、開封無籽西瓜、夏邑富硒西瓜、內黃薄皮西瓜……幾乎每個位于黃河故道上的河南城市,都有自己的西瓜品牌。
作為中國西瓜第一大產區,河南的種植面積及產量均占全國首位。以2018年為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該年全國西瓜種植面積為151.793萬公頃,產量6153.69萬噸。其中河南西瓜種植面積25.108萬公頃,產量1364.32萬噸。這就意味著全國平均每5個西瓜,就有一個來自河南。我們不折不扣,是中國第一吃瓜大省。
瓜太多了,就會有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吃不完。為了不浪費瓜田里蓬勃生長的西瓜,河南人從黃豆醬上找到把西瓜留存得更久的靈感:甘甜的西瓜果肉,搭配上霉過的黃豆,兩者合抱之后,一起在陽光下發酵成“西瓜醬”!
我家每位成年女性,都有一手做西瓜醬的技藝。尤其我姑姑親手做的西瓜醬,得到方圓幾里親戚朋友們的認可。她每年夏天都堅持要晾曬西瓜醬,和她聊天,大約不出十句話,就能拐到西瓜醬上。今年她因工作去到新疆,但最驚喜的卻不是工作上的創新,而是新疆也能做西瓜醬,而且過去在河南則需要半個月起的醬,在新疆只需要一天就能基本晾曬成!而且她說新疆晝夜溫差大,西瓜似乎更甜一些,電話里,她興奮地像個孩子。
在姑姑扛起大梁之前,我家主要做西瓜醬的時我奶奶。我奶奶不喊西瓜醬叫西瓜醬,她叫這些醬“瓜豆”。在河南,也有人喊醬豆,或豆糝兒的。稱呼雖然不同,那抹咸甜交織、余味持久的清香,以及做法大致是一樣的。前期制作手法,,都是將黃豆洗凈煮好后,裹上面粉霉變,然后,就是開始搦(nè)西瓜。
這也是我最喜歡的環節。小時候奶奶家里蒸饅頭、做西瓜醬,我和姐姐經常圍在一旁。為了不讓我倆搗亂,奶奶會把搦西瓜的環節交給我們來做。奶奶選的西瓜,拍起來當當響,聲音脆脆的。西瓜切成兩半,我和姐姐會先把西瓜最中間的部分吃掉,然后一人摟著一半,用勺子把西瓜挖到一個純白色的搪瓷盆里,最后上手把西瓜搦碎。多汁脆韌的西瓜在手指縫間被搦出紅色的果肉腦袋,最后癱軟成一大盆西瓜泥,果肉泥黏在手背上的那種感覺,好玩極了。
之后,奶奶會把搦碎的西瓜倒入霉好的黃豆里。這其實就是煮熟后放在陰涼處天然發霉的黃豆,跟做豆醬的原理一模一樣。熟霉的黃豆和著西瓜碎塊,一同入缸攪拌,加入鹽、生姜、花椒、八角等配料,而后將其密封,放在堂屋的廈下,靜待陽光的工作。
陽光,是制作西瓜醬的一味重要調料。經過烈日的暴曬,甜的西瓜,咸的醬豆,在醬缸內纏綿交融,把夏日的清涼與風味久久封印。
每天清早,奶奶都會打開醬缸一角,用勺子攪拌攪拌。醬缸上那層紗布,對當時的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經常會忽視奶奶的叮囑,忍不住將其偷偷掀開,窺探醬缸里的細微變化。隨著時間的流轉,西瓜醬的醬味兒逐漸變濃,顏色也有了明顯的深淺變化。
大約半個月左右,西瓜醬便可曬成。成品的西瓜醬,呈現出一種好看的醬紅色,黃豆顆粒飽滿,卻似乎溢著西瓜的汁水,大塊的瓜瓤隱約可見,卻已辨不出原本的模樣。 等到西瓜醬曬成,奶奶往往會蒸上一鍋饅頭,頗有些為了一瓶醋包頓餃子的勁頭。
有西瓜醬,就得有饅頭。
在河南,蒸饅頭是件“事兒”,需要號召全家來吃的那種。尤其是秋老虎那陣子,氣溫總在34、5度下不來,奶奶就會起個大早,和面、發面、揉面、上鍋蒸一通忙活。待饅頭的香味溢出,她會把看鍋的任務交給我,自己從醬缸里舀一碗西瓜醬出來,加上大蔥、青紅辣椒爆炒——油潤的亮光竄出濃郁的香味,略帶厚重的醬香,飄出清甜的余味,味道直勾勾的,不加絲毫掩飾。
大大和姑姑們經常踏著這種香味回來,這個時候奶奶會隔著窗戶招呼大家支起飯桌,然后把一盤炒好的西瓜醬端出來,一群人熱熱鬧鬧地把饅頭起了鍋。
饅頭的熱氣,微妙地引出西瓜醬的濃香,誘得人直往嘴里放。即便是年幼時的我,蘸著西瓜醬吃下兩個饅頭,也不在話下。尤其是摻雜了馬蜂菜的饅頭,抹上厚厚一層西瓜醬,饅頭的單一口感,有了細致的味道層次,直接從口糧升華成美食。有西瓜醬坐鎮,平日里誘人的燴菜,也稍顯無味了。
西瓜醬拌面,是河南的另一種尋常吃法。煮好的掛面無需添加任何佐料,僅一勺西瓜醬,便能吊出面食獨有的的醇厚口感。吃完拌面,續上一碗面湯,再坎坷的日子也能熨帖片刻。還有開封炒涼粉,在河南小吃屆馳騁多年,憑的就是滑嫩不碎的涼粉,和味道獨特的西瓜醬。
手工打的開封涼粉,外觀是透明的琥珀色,碰一下彈彈的,有種果凍的質感。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炒涼粉,開封炒涼粉雖然也使用蔥姜提味,但一勺西瓜醬的加入,讓涼粉的味道多了一抹清甜。在熱油的催逼下,涼粉兒滋滋作響,西瓜醬也順勢融入其中。用鍋蓋蓋住悶少許,黃豆醬的濃郁醬香,西瓜的清香微甜,悉數繾綣滲入到涼粉之中,出鍋前再鏟一勺焦脆的鍋底鍋巴,軟綿q彈又香脆的醬香滋味,可以讓我靈魂跳舞。
后來奶奶身體不行了,家里指定的西瓜醬大師就成了姑姑。
自打四年前搬來北京工作,每年到這個時候,姑姑都會給我寄來至少5瓶自己做的西瓜醬。我不僅日常吃,辦公室里也隨時備著一瓶。秉承著河南人熱情好客的精神,第一年新醬到的當天,我甚至直接開罐邀請所有同事一起品嘗,但是很奇怪,同事們聽到西瓜醬這三個字,都不約而同的大驚失色:
“我倒是在舌尖上看過,試就算了,謝謝哈!”
“這真的不是黑暗料理么?”
“能吃么?真的不是一股餿西瓜的味道么?”
最后,還是一個洛陽老鄉幫我解圍,“就是開封那邊的特色,好多地方都有,山東、安徽也會做”。我以為自己終于找到知音,連忙問她,“是不是!很好吃的,這醬真的是河南之光 嘞!” 但她的回答,卻再次我的心一下跌到谷底:“挺好吃的,甜絲絲的,能吃到西瓜的味道。”
姐妹,這西瓜醬,是咸的呀。
本期作者|鶯時、風味君
編輯|梅姍姍、斯小樂 視覺/創意|BOEN
攝影|《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小紅書@誰是喵老板、@青山的青山、@Belleza、@zhuyu、@醬豆日記、霓裳制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